黃洪松 史軍鋒 梁紅娥
現階段的教育事業強調對綜合型人才的培養,即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舉措。高等教育需要重視全面性,既要落實專業教學,提升大學生專業技能水平,也要強化對大學生的勞動教育,培養其勞動意識。通過勞動教育能夠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了解勞動的價值,并促使大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勞動實踐中,為個人發展助力的同時為社會發展貢獻力量。由此可見,民辦高校落實勞動教育是重要且必要的。
一、勞動教育的意義
(一)有利于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知識水平
民辦高校落實勞動教育,必然會引導學生參與到勞動實踐中,這一過程有利于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知識水平。由于社會是由群體構成的,人文性極強,涵蓋著多元化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識。學生只通過課本教材或者視頻圖片難以全面認識社會,只有通過勞動才能接觸到人文社會的深層含義,促使學生不斷強化對社會行為準則的認識,培養其良好的行為習慣,樹立更加優秀的人格品質。
(二)有利于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高校勞動教育本質上是一種人才培養活動,其通過組織和計劃明確德育、美育等方面的培養目標,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融合知識教育與勞動教育,全方位推進學生各個層面的素養培養與發展,使學生成為新時代所需的人才。在具體的勞動實踐過程中,學生有目的地勞動,將學校教育所學的知識技能落實到勞動教育中,豐富勞動的內涵和形式,實現對知識技能的真實檢驗,是提升學生創造力、創新力的有效途徑。
(三)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新時代素質教育工作的推進強調對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由于社會和技術的發展速度極快,這就要求新的社會人才應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為社會發展建言獻策。實踐是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基礎,勞動又是實踐的關鍵舉措。通過勞動教育,學生可以深入勞動活動,體會勞動的過程和價值,通過實踐發現新知識、檢驗新知識,從而形成創新意識,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二、新時代民辦高校大學生勞動教育的現狀
(一)民辦高校勞動教育課程設置不完善
當前,民辦高校勞動教育教學中存在的最明顯的問題就是所設置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不完善,多數民辦高校將勞動教育直接與德育教育畫等號,缺少勞動實踐課程的實際開展,導致大學生無法形成堅定的勞動意識和勞動思想。這主要在于民辦高校對勞動教育的認識不清,沒有給予勞動教育應有的重視,片面地認為勞動實踐會浪費專業學習時間,較少開設甚至不開設勞動實踐課程,致使勞動教育流于表面。新時代社會發展更加重視人才的全面性,民辦高校作為勞動教育的重要陣地,其對勞動教育課程設置的不完善直接影響著勞動教育的成效,影響著學生未來的成長與發展。
(二)社會傳統觀念對勞動教育的影響
高校勞動教育實施的有效性還受到社會因素的影響,傳統勞動觀念對社會、對人們的影響頗深,對勞動教育的開展產生了一定的制約作用。在傳統的勞動實踐中,人們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小農意識,導致部分大學生認為勞動就是體力活,是非常費心費力的實踐活動,從勞動中并不能獲得知識和技能的提升。這種觀念一直影響著其成長,導致大學生在新時代面對勞動教育時也出現此類認知,對勞動實踐產生抵觸情緒,不愿意或不主動參與勞動教育,使得學生的勞動意識、勞動精神得不到培養。另外,多數家庭教育一直為學生灌輸輕體力、重腦力的思想,常常教育學生如果不好好學習就要去勞動,一味地關注學生的成績,導致學生對勞動產生了偏見,即輕視體力勞動的錯誤思想,進而影響高校勞動教育課程的開展。再者,社會勞動分工依然存在不完善的情況,實踐勞動的收入分配較少,腦力勞動的收入分配較高。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未來獲得好的職業發展與高的工作收入,正是由于這種差異性的存在使得勞動在大學生的心中被貶值,無法調動大學生對勞動的興趣和積極性,勞動教育的理想目標得不到高效實現。
(三)大學生對勞動教育的認識不夠全面
社會的發展帶動了生活質量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進步,大部分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很少有機會接觸到勞動實踐活動,在社會因素、家庭因素以及教育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學生對勞動教育難以產生全面性的認識。當今社會中存在很多不良行為因素,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大學生很容易受到這些不良因素的影響。勞動教育作為與此完全相反的一種實踐行為,卻得不到大學生的關注和興趣,這對大學生的勞動意識、艱苦奮斗精神的培養造成制約。另外,部分大學生缺乏身體鍛煉,身體素質較低,在勞動實踐中不能跟上教育節奏,對勞動技能的掌握進度較慢,對其勞動實踐的積極性產生影響。
三、新時代民辦高校大學生勞動教育實施路徑
(一)豐富民辦高校勞動教育課程體系
民辦高校若想辦好新時代的勞動教育,就應該從課程體系設置方面著手,積極豐富勞動教育課程體系的內涵和形式,完善課程設置,為大學生勞動意識、勞動素養的培養奠定基礎。一方面,民辦高校在對勞動教學課程內容進行選擇和安排時,不僅要重視勞動知識理論教學,還要關注勞動實踐和勞動技能的培養,讓學生能夠在更加完善的勞動教育體系中學習和鍛煉,進而提升勞動綜合素養。另一方面,民辦高校對勞動教育課程的設置應具有針對性,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和階段性培養目標為不同層級的學生設置不同的勞動教育任務及目標,如對于大一的學生而言應側重于勞動習慣的培養,組織其參加社會公益活動,樹立基本的勞動觀念。
(二)積極拓展校外勞動實踐活動形式
民辦高校應為大學生積極拓展校外勞動實踐活動形式,讓學生在真實的勞動實踐中感受勞動的價值。首先,民辦高校可以建立與社會福利機構的溝通關系,從社會公益著手,為學生提供社會性的實踐活動平臺,如環保實踐活動、敬老實踐活動等,既培養學生的勞動技能,又深化勞動實踐的價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其次,民辦高校可以基于學生的專業學習,與校外相關企業建立合作關系,打造校外勞動實踐活動基地,讓大學生能夠將自己的專業所學通過專業崗位實習得到實踐,有效地提升大學生的專業技能與勞動能力,促進大學生的未來職業發展。
(三)強化大學生的勞動教育自主性
大學生是民辦高校勞動教育的主要對象,大學生能夠以正確的態度對待勞動教育決定了勞動教育的有效性。因此,民辦高校應重視對大學生勞動教育自主性的強化,不斷提升大學生勞動教育的自覺性,確保高校勞動教育能夠以常態化的形式持續推進,以獲得更好的勞動教育成果。民辦高校應積極組織大學生參與多樣性的主題活動,激發大學生參與勞動實踐活動的主動性,使大學生主動參與勞動教育理論學習、主動融入勞動教育實踐活動,為勞動教育的實施創造條件。
(四)健全校內勞動實踐教育機制
民辦高校實施勞動教育應在校內積極健全勞動實踐教育機制,搭建完善的勞動教育實踐平臺,從而培養學生積極向上、艱苦奮斗、吃苦耐勞的勞動精神。民辦高校可以在校內設置勤工儉學崗位,如圖書館服務管理人員、辦公室助理以及清潔工等,為大學生提供勞動實習崗位,讓大學生能夠通過勞動實踐獲得一定的工資,改變大學生對勞動的認識,使其了解勞動的深層含義和價值,明白只有辛勤的勞動才能獲得回報。另外,民辦高校也可以舉辦以勞動為主題的校園活動,讓大學生能夠在與其他同學的積極互動中加深對勞動教育的認識,并鍛煉自身的勞動技能。
四、結語
綜上所述,勞動教育是民辦高校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當前,民辦高校勞動教育實踐存在諸多問題,影響教育有效性和實效性,不利于學生勞動素養的培養。對此,民辦高校應加強對勞動教育的重視,豐富勞動教育課程體系,積極拓展校外勞動實踐活動形式,強化大學生的勞動教育自主性,健全校內勞動實踐教育機制,進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所需人才。
【課題項目】本文系西安思源學院輔導員工作專項研究課題資助項目“新時代民辦高校大學生勞動教育實施路徑研究”(編號2020XGB07)階段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閆偉.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模式探索與創新[J].菏澤學院學報,2020(1):1-6.
[2]朱瑞,馬夢祥.高校開展大學生勞動教育的意義及措施[J].知識經濟,2020(4):148-149.
[3]吳奶金.高校勞動教育內涵與可行性路徑分析[J].大理大學學報,2020(1):38-41.
[4]張慶亮.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的實施路徑[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9(6):35-40.
(作者單位 西安思源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