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家文化和旅游部的成立,標志著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方式將成為旅游發展的必然趨勢。文旅融合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鄭州特有的資源,對于鄭州旅游開發及提升中原文化認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文旅融合角度背景下整理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及現狀,適度開發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設計其活化路徑,對于鄭州非物質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文旅融合;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化路徑
隨著經濟的發展與技術的革新,產業間的邊界漸漸被打破,已經展現出融合發展的勢頭,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便是例子。兩者融合發展的方式既為各自發展拓寬空間,又促進了文化和旅游業互相滲透,使得文化和旅游業共同進步。每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當地歷史的見證以及文化傳承的生動載體,是一方水土養育的人民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
鄭州作為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中原文化的中心城市,擁有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和區位優勢。鄭州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如黃帝故里拜祖大典、少林功夫、萇家拳、超化吹歌、小相獅舞、登封窯陶瓷燒制技藝、新密麻紙制作技藝、布藝堆畫、嵩山木雕、面塑、麥稈畫、朱仙鎮木板年畫、布老虎、菩提葉畫等。本文以文旅融合為導向,充分考量多場景和多維度因素,探索當下鄭州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化路徑,讓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深刻和廣泛地走進大眾的日常生活,讓人們簡單、深刻、多途徑地認識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而提升獲得感和認同感,本文在促進旅游業健康、高質發展的同時,其自身也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傳承。
從活化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角度出發,以“文旅融合”為基本遵循,充分考量國內和國際競爭因素,探索如何布局多種生活場景,“以文帶旅,由旅入文,相互促進”,結合“互聯網+”融合發展戰略,提出“非遺”的多種活化路徑模式,以期提高“人”的參與度和支持度,形成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切入點的“人、生活、文化、旅游生態體系”,為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迎來更多的傳播者與傳承人。部分機制的積極效應也將激勵參與者自發成為體系的守護者和優化者,促進自我更新,最終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服務。
一、鄭州區域非遺文化辨識度和開發現狀
鄭州是軒轅故里、中國八大古都之一。在繁榮興旺的歷史畫卷中,鄭州依仗著自身的包容性與獨特性,不僅創造了豐富多彩的物質文化,也孕育了絢麗燦爛的城市文化。富有創造性的鄭州人民創造出了十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我們生動地展現出歷經千年沉淀方孕育而來的華夏文化的內涵。目前,主管部門正在積極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定工作,并在逐步加強相關的保護與宣傳,積極促進著“非遺”產業的發展。鄭州市目前擁有246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和60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其中,黃帝故里拜祖大典、少林功夫、萇家拳、超化吹歌、小相獅舞、登封窯陶瓷燒制技藝6項已經順利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鄭州市委、市政府科學研判,遵循“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原則,從政策支持、科學管理、資源分配、資金投入、人員配比等方面加強投入力度,以便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大程度地活化與傳承。具體采取的措施是:首先將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及傳承區域進行組合保護,系統地解決了三者互相脫節的問題,更有效地使項目、人員、地域相互融合;其次建立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有效建立非物質文化保護基地,構建了鄭州非物質文化立體保護;最后讓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校園、走進課堂,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化與發展的根本舉措。
二、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業結合深度
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極大的旅游資源開發價值,適合打造成動態的旅游項目。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化發展,有利于增強鄭州旅游產業的文化價值和旅游地域的吸引力,比如非遺同旅游景區結合的文化實景演出。少林功夫屬中原“非遺”文化的典型代表,以其為基礎的大型實景演出“禪宗少林音樂大典”效果震撼,使中外游客都對“少林功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冻枩稀肥窃≈械慕浀鋭∧浚x縣市八里溝景區舉辦的《朝陽溝》豫劇大賽,在為景區帶來可觀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帶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化與發展。
為了使游客及當地人民能夠了解并深入感受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背后的地方歷史文化及風土人情民俗,為了讓流落民間的文化瑰寶,重新綻放異彩,鄭州市整合旅游產業資源并聯合各個“非遺”項目、“非遺”傳承人、傳承基地、景區、旅行社等,設計整合出一系列具有濃郁地方文化氣息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題的旅游線路,其中含括了“非遺”項目、“非遺”景區、“非遺”博物館、“非遺”展示館、“非遺”手工藝體驗館等多種環節,使游客及當地人民更加生動立體、全方位去感受中原文化的魅力。
三、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化路徑選擇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相結合+節慶模式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的深度有機融合,不僅僅是簡單的優化旅游線路,或者是照搬非物質文化遺產造型縮影的旅游產品,而是需要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分類研究,深度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內涵與旅游景區的契合點,從而進行研究開發,目的是增強游客真實的體驗感。因此,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應結合節慶優勢、還原民俗的產生的時代與條件,在恰當的時間節點以節慶的形式活化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
(二)博物館立體動態展示模式
作為兼具文化與旅游雙重屬性特征的博物館應該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化的窗口之一。由于博物館具有先天文化資源的優勢,愈來愈多的游客選擇到博物館打卡,家長更是選擇帶著孩子到博物館一睹歷史的風采。以文字與圖片將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來龍去脈、前世今生及未來發展完整地展示在游客面前是博物館擅長的展示方式。但是在深受“快餐文化”影響的時代背景下,很多游客不愿靜下心去閱讀過多的靜態文字和圖片,導致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多停留在表面。因此,為了使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活起來,博物館可以通過開展游客參與制作傳統手工藝和三維數字化呈現等相關活動,去真實還原非物質文化遺產,讓參觀者不僅限于看到、聽到,更能“摸到、做到甚至嗅到、嘗到”,使其有身臨其境地參與之感。
(三)全民參與模式
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化依賴于人,雖然國家、地區政府大力推廣及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推出資金補貼、場地給予等方面的具體支持措施,還建設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與傳承基地,但是僅僅依靠“非遺”人及“非遺”基地是不夠的,需要提升全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自信與認可度從而參與與支持。以本地社區居民為切入點,帶動非社區居民,提升對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感知力,使人們從知道到了解,再從了解到喜愛和傳播,如此就能讓鄭州“非遺”活在大眾心里,才能更好地傳承和保護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
(四)深入研發相關文創產品模式
文旅融合的背景下,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應具備其獨特的文化符號和地域特征。文創產品研發人員的創意來源于“非遺”項目傳達的文化內涵,所設計的文創產品在具備一定實用價值的基礎上最重要的是能夠讓購買者產生互動與體驗感,加深對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記憶與認識。當然,鄭州“非遺”文創產品的研發還應具備時代特色。隨著數字化技術的不斷進步,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創產品應與互聯網結合,在互聯網相關平臺進行宣傳與營銷,使文創產品進入線上線下購物模式,最大程度為游客提供便利,也提升其自身的影響力。
四、結語
人們對文化生活要求的提高,促進著文旅產業的升級,文旅融合這一共贏互促的方式,已經是未來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文化遺產中最獨特也是最生動的一部分,它凝結著當地獨有的風貌與歷史,不僅是地區歷史的見證和文化的載體,更蘊含著創造歷史的當地居民獨有的精神和意識。對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化路徑的研究,要把握當下文旅融合的現狀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使其成為當地旅游發展的入口和載體,并能轉化出文化旅游產品,推動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此外,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具有文化價值,而且日益凸顯出經濟價值,對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與傳播,不僅有利于提升地方的知名度,進行科學合理的活化路徑開發,還可以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馬莉娟.產業化視角下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研究[J].現代商業,2016(26):56-58.
[2]張新友.新疆多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評價[J].貴州民族研究,2018 (10):157-162.
[3]郭昕,車云鳳,王萍.洛陽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評價[J].價值工程,2017(2): 03-04.
[4]王文文.體驗視角下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6.
[5]徐慧,沈怡麗,陸星良.文化創意視角下博物館文化歷史價值活化研究——以南京博物館為例[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6(16):80-83.
[6]湯倩鎧.文旅融合趨勢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開發策略[J].文化產業,2020(8):87-88.
作者簡介:馬微,碩士,鄭州商學院藝術學院產品設計系助教。研究方向:產品設計專業相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