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錦艷
(云南考槃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0000)
云南省文山州馬關縣氣候類型跨北熱帶、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和北亞熱帶,適宜茶樹生長。馬關縣古茶樹、老茶樹、野生茶樹種質資源主要分布在古林箐、夾寒箐、蔑廠、八寨、大栗樹、小壩子、都竜、南撈8個鄉鎮14個村委會16個自然村。約7萬多株,覆蓋面積約1200hm2。全縣茶葉種植面積為1.6萬畝,共建有茶葉初制所9個,年加工毛茶400噸。精制茶廠2家。加工與市場流通環節不太理想,產品沒有發揮獨特優勢、沒有成熟品牌,大部分以銷售毛料為主,運輸到勐海做普洱熟茶的調配料。
2018年2月18日西南林業大學綠色發展研究院聯合考槃茶藝培訓中心組成聯合考察組,對古林箐鄉卡上村委會樹齡最大的古茶樹進行實地考察,初步鑒定了古茶樹資源的類型。后經多次座談、查閱文獻資料、實地考察、野外調查、檢驗檢測、感官審評、分析論證,為古林箐古茶樹的研究、開發利用奠定了基礎。
通過對云南省文山州馬關縣古林箐古茶樹進行實地考察,了解當地古茶樹的分布情況,為云南古茶樹的多樣性的分布以及親緣關系奠定基礎。同時探討馬關茶品種適制性,改進加工工藝,改善茶葉品質,提升馬關茶產品市場價值。探討當地生態環境與古茶樹的利用與保護。
對馬關縣古林箐現存的樹齡最大的古茶樹進行實地觀測和取樣,了解古茶樹的生態環境,品種特性,標本采集,開展古茶樹基因遺傳資源的研究和搜集。與當地茶農溝通、交流,了解當地傳統加工方式,銷售情況,品飲習慣,探討馬關茶與其他茶葉品質特征的不同、古茶樹的利用與保護等。
調查方法是以座談、交流為輔,實地觀測記錄、審評、品鑒為主,結合資料分析、討論研究,對樹高、胸徑、地徑、冠幅、葉片大小、花、果等指標進行實測記錄,采用數碼相機對古茶樹進行多角度拍照,剪取具有代表性枝條壓制標本;采摘了芽苞,通過自然晾干,形成白茶,并對其進行八項因子感官審評、品鑒。
古林箐鄉卡上村1號古茶樹生長在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馬關縣古林箐國家森林公園,位于古林箐鄉卡上村委會,海拔1789m,經緯度:22.8512°N,103.9839°E,生長地土壤為泥質巖類黃棕壤,坡向坐東向西,野生型。喬木型,樹姿直立、半張開,分支密度密。學名馬關茶(Camellia makuanica)。小喬木型,樹姿直立,分枝密,樹高約 7.5 m,樹幅約 5.2×5.3 m 。從基部干徑分成2枝,其中1枝基部干徑52.8 cm,胸徑17.7 cm ;第2枝基部干徑43.5 cm,胸徑 34.8 cm,第2枝又分枝為3枝,胸徑分別為(22.7 cm、31.1 cm、7.5 cm )。芽葉黃綠色,芽葉多茸毛,葉質中,葉基楔形,葉身內折,葉色正背面深綠、綠色,葉齒形態中、淺,葉緣微波,葉面微隆起,葉背無茸毛,葉漸尖,橢圓形,平均葉長12.4cm,葉寬4.53 cm,葉脈7~8對,萼片5~6 片、無毛。花冠直徑5.23 cm,花瓣8~10枚、白色、質中、無毛,子房多毛,花柱5裂。果實有三角形、球形,果徑4.1×3.6 cm,鮮果皮厚4 mm,種子球形,種皮棕色,果厚2.15 cm,果柄粗5 mm,果柄長 1.83 cm,果黃綠色。周邊有野生型和栽培種茶樹,調查天氣為晴天。(如表1、表2)

表1 卡上村1號果特征

表2 卡上村1號古茶樹葉片性狀
生長在馬關縣古林箐鄉卡上村,海拔1765m,經緯度:22.8517°N,103.9821°E,土壤黃棕壤,坡向坐北向南,野生型。喬木型,樹姿直立、半張開,分支密度密。樹高約7.6m,樹幅約 8×8.2 m。基部干徑35.8cm,有分枝,其中一枝基部干徑18.8 cm,另一枝基部干徑33.3cm,胸徑處分枝較多。芽葉黃綠色,芽葉有茸毛特多。葉質硬,葉基楔形,葉身內折,葉正背為深綠、綠色,葉齒疏、淺,葉緣微波,葉面微隆起,葉背無茸毛,葉漸尖,橢圓形,平均葉長17.56cm,葉寬6.25cm,葉脈9.93對,無毛。花約10瓣,花冠直徑約5.9cm,花瓣長2.3cm,花瓣質地中,花柱開裂數5,子房有茸毛,萼片數4~5片,萼片無茸毛,綠色。調查時未發現果子。

表3 卡上村2號古茶樹、小樹芽苞感官審評記錄表
茶葉專家呂增耕編著的《中國茶樹》記載:“我國云南為茶樹的原產地,滇東南為茶的起源中心之一,從起源中心再向外擴展。地處北緯23°40′-24°10′,東經103°10′-105°20′的文山、紅河兩自治州,共11個縣,分布有17個種,2個變種,其中有新種9個,新變種1個,占云南全省茶種總數的59.4%,占世界茶種總數的47.5%。在形態上屬于原始類型的廣南茶、廣西茶、五室茶、厚柚茶、馬關茶、老黑茶等都是主要產在這一狹長地域,而只有在原產地和起源中心才可能集中這么多性狀各異,但在系統發育上又有親緣關系的物種。根據考察結果,廣南茶、厚柚茶、馬關茶主要分布在滇東南的西疇、麻栗坡、馬關、文山、廣南、金平、屏邊等地,它們的分布相對集中,又具有較典型的原始特征,所以認為是原始種的代表類型。處在北回歸線上的西疇、馬關等地,便是茶的起源中心”。
具有獨特品質,對茶樹品種適制性進行試驗,可以做出優異品質的茶葉產品。野生型茶樹在系統發育過程中具有原始的特征、特性和豐富的變異類型,抗逆性強,是研究茶樹演化、分類和進行高抗新品種選育的重要材料,更是發展茶產業檢測種質資源庫。栽培型茶樹是經長期的自然選擇和人工栽培馴化而形成的,其變異十分復雜,但就主題特征看,芽葉一般多茸毛,茶葉中氨基酸、茶多酚、可溶性糖和果膠質含量都比較豐富,是優質紅茶、綠茶和普洱茶加工制品的首選優質原料。眾多的變異體又是進行茶葉種質創新和新品種選育的重要基因源。
3.2.1 從表4可知:生化分析常規5項:栽培型茶樹5項成分的最高值、最低值和平均值均高于野生型茶樹,這是反映了茶樹進化程度上的差別,文山州茶樹種質資源具有進化上的系統性和連續性,從這一層面也表明滇東南是茶樹原產地核心區;二是栽培型茶樹制茶品質總體上優于野生型茶樹的生化基礎;三是說明文山州茶樹種質資源有著選育新品種的豐富基因源。

表4 文山茶葉內含成分表
3.2.2 茶多酚、兒茶素:茶多酚和兒茶素是制優質紅茶和普洱茶的重要生化物質。文山州栽培型茶樹茶多酚和兒茶素最高值分別是39.18%、31.53%,平均值分別是:21.32%、18.44%,表明栽培型茶樹資源更適合制作優質紅茶和普洱茶。
目前,古林箐古茶園茶樹長勢良好,已采摘利用,茶區產品有生產曬青毛茶、烘青綠茶、紅茶,白茶等,市場反應不算理想,加工工藝有待提升,大部分曬青毛茶被運輸到勐海茶區發酵熟茶,沒有體現出古樹茶應有價值,專家們對此茶樹產品內含成分進行檢測:水浸出物41.66%、茶多酚20.96%、氨基酸1.77%,咖啡堿0.09%,兒茶素7.45%,兒茶素[(+)C]0%、表兒茶素(EC)0.33%、表沒食子兒茶素(EGC)5.21%、表兒茶素沒食子酸酯(ECG)0.40%、表沒食子兒茶素沒食子酸酯(EGCG)1.51%。
3.2.3 從早期專家考察記錄,數據分析,以及我們對當地茶葉成品的品鑒,采摘芽苞自然涼干做成白茶,并進行審評記錄等。綜合各種材料進行參考分析,馬關茶加工紅茶、白茶、綠茶是不是更好,更能提升它的品質及市場價值。
馬關古林箐原始森林位于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馬關縣古林箐鄉,地處兩州(文山州、紅河州)三縣(馬關縣、河口縣、屏邊縣)交界處,東接河口縣,南鄰河口,西與屏邊縣白河鄉相連,北與篾廠鄉毗鄰。是省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內最高海拔2028.4米。最低海拔160米,相對高差1868.4米,面積6852公頃,是云南省北回歸線以南的一塊神秘的綠色寶地,2002年5月,保護區提升為省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內不僅生物多樣豐富,而且自然風光奇特,風景秀麗,集雄偉,險峻,神奇于一體,是科研旅游的理想之地。
古林箐原始森林古樹連綿,溪流縱橫。站在山頂眺望林海風光,可見云霧繚繞在山間,巒峰忽隱忽現,九曲十八彎里霧海茫茫,感覺自己仿佛在天上而飄飄欲仙。被人們冠以“天然氧吧”、“綠色寶庫”和“避暑花園”等美稱。向古茶樹村落的村民普及茶文化知識,讓古茶樹村落人居環境得已提升,與國家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讓更多的人喜歡茶,會喝茶。打造古茶樹品牌,如“馬關古林箐古樹茶”等。文旅結合,打造茶旅一體化項目,馬關古林箐原始森林中有很多珍稀植物值得探秘,可以建立古林箐茶林旅游景點,讓游人既觀光又增長了茶葉知識。
古茶樹資源是茶樹品種選育的優良親本材料,尤其是野生型茶樹,是新品種選育不可替代的初級基因源。選育茶多酚含量超過35%、氨基酸含量超過4%的高產、高抗新品種和國際市場具有競爭力的低咖啡堿新品種,為茶葉精、深加工產品提供原料,創制獨特馬關茶產品,提高馬關茶的產品市場競爭力,推動茶產業發展。
古林箐野生古茶樹是不可多得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在合理利用的情況下切實做好保護工作。提高人們對古茶樹的保護意識,積極采取相關有效措施來保護古茶樹和古茶樹群落尤其重要。對于古茶樹的保護工作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開展:①樹立標志牌:在古茶樹分布地區樹立“馬關縣人民政府關于加強古茶樹資源保護的通知”公告牌,對茶齡較大的古茶樹進行掛牌保護等。②加強宣傳,提高對古茶樹的保護意識。統一管理,分級采摘。③加強古茶樹養護管理,對古茶樹進行病蟲害防治措施,劃定古樹茶生態保護區,禁止任何單位或個人砍伐以及在保護區開荒種地等活動。④合理開發利用古茶樹資源,建立資源庫,為培育高優生態茶樹提供寶貴的基因源同時,促進古茶樹資源的永續利用。為進一步全面的了解古茶樹,尤其是野生古茶樹的植物學性狀作更全面的描述,以及其直接利用價值作出評價,今后還需完善考察工作并進行深入的科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