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雅婷
(浙江農林大學,浙江 杭州 311300)
首先,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有著密切的聯系,兩者不可分割。留學生來到目的語國家學習,往往不只是想學習一門語言的聽、說、讀、寫技能,更是希望通過語言這個工具,去更好地掌握這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因此對外漢語教學必須以一定的文化學理論為基礎。
其次,留學生作為一股特殊的力量,在“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個體在文化習俗、宗教信仰、思維方式上的差異,以及對異文化的成見,容易產生“文化休克”現象。文化休克是指在非本民族文化環境中生活或學習的人,由于文化的沖突和不適應而產生的深度焦慮的精神癥狀。將文化教學融于語言教學之中,可以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幫助留學生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減少文化沖突,從而完成漢語國際教育的使命,培養親華、友華、愛華人士。
最后,《國際漢語教學通用課程大綱》對文化教學提出了明確要求。《大綱》將語言綜合能力分為“語言知識”“語言技能”“策略”“文化能力”四個模塊,其中第四模塊對文化教學提出了明確要求,具體為要求學生初步了解中國在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發展及成就;初步體驗中國文化中的物質文化部分;初步了解簡單的漢語故事、典故中的文化內涵;初步了解中國文化中的語言交際和非語言交際功能;初步了解中國的簡單交際禮儀與習俗;初步了解中國文化的人際關系。《大綱》作為對外漢語教學的綱領性文件,在指導教師制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步驟等方面具有前瞻性和引導性作用,明確了文化教學的重要性。
中國茶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是實施課程思政的良好素材。
茶文化很好地體現了中國的儒、道、墨哲學思想。儒家思想講求修身養性,和諧仁愛,而品茶講究靜下心來,去除周身浮躁之氣,在品茶過程中可以自悟自省,陶冶性情,提升自我修養。道家提倡道法自然,無為而治,與自然和諧相處。茶葉、茶水、茶具取之自然,茶融天地人于一體,提倡“天下茶人是一家”,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系。茶亦有道,《茶經》中的“天育萬物,皆有至妙”與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有異曲同工之妙。墨家思想強調“非攻”“兼愛”,中國飲茶始于神農時代,距今已有4700多年的歷史,上至王公貴族,下至黎民百姓,茶葉成為“人家不可一日無”,體現出墨家思想中人無貴賤、眾生平等的思想。
茶文化蘊含著中國的傳統禮儀。禮在中國古代用于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茶好客常來”,客來敬茶是中國人民幾千年來重情好客的傳統美德和禮儀。當有客來訪時,主人要詢問客人的口味,選擇合適的茶葉和茶具,在為客人分茶時要水量一致,以顯示無厚此薄彼之意。茶斟七分,寓意七分茶三分情,表達主人的情誼,并在共飲的過程中注意客人杯中的茶水量,注意及時添茶。茶禮還是我國古代婚禮中一種隆重的禮節。明·許次紓在《茶疏考本》中說:茶不移本,植必子生。意思是茶不能隨便移植,否則就會枯死,因此把茶看作是一種感情堅定的象征。所以,民間男女訂親以茶為禮,整個婚姻的禮儀總稱為三茶六禮。三茶,就是訂親時的下茶,成婚的定茶,同房時的合茶。下聘禮時,無論家境如何都應有茶具,體現出茶在中國傳統文化禮儀中的重要地位。
茶文化彰顯著中國的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中國是最早提出茶道的國家,距今已有1200年的歷史。中國茶文化是世界茶文化的源頭,對世界茶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現存的有關于茶的詩詞、繪畫居世界第一,中國飲茶人數、茶葉數量和質量均居世界第一。茶不僅是中國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如今更是對外友好交流的名片,傳遞著中國的文化自信。
知識與技能目標。掌握茶文化相關理論知識,包括茶史、茶葉的分類、名稱、產地,茶具的名稱、用途,不同茶葉茶水、溫度的選擇等,不同種類的茶的茶藝步驟等。
思政目標。通過茶文化的學習,能夠體會茶文化的內涵,了解茶文化中蘊含的中國儒、道、墨傳統哲學思想,了解與茶相關的傳統文化禮儀,以及中國茶文化在世界茶文化中的地位,感受中國的文化自信,加強對中國文化的學習興趣。
跨文化交際目標。通過茶文化學習體會本國文化與中國文化的差異,用更包容的心態去了解、接受異國文化,感受異國文化的魅力,從而減少文化沖突,避免文化休克,提升自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直觀性原則,從有利于知識理解與記憶的角度出發,創造條件,利用實物、圖片、視頻、現場觀看等直觀手段將抽象概念與具體形象相聯系。針對性原則,茶文化課程選擇漢語中高級水平留學生進行授課。實踐性原則,除了學習理論知識外,還要給學生動手實踐的機會,如客來敬茶、茶藝實踐等,加強理論與實踐的聯系,鞏固學生的記憶。趣味性原則,要塑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樂于發表自己的看法,勇于動手嘗試,從而真正的體會茶文化的魅力,加強對中國文化的興趣。
了解自己的教學對象是教學取得成功地關鍵因素之一。教學對象分析包括學生國籍、年齡、語言水平、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認知風格、情感態度等等方面。對外漢語茶文化教學以漢語為基本語言進行講解,闡釋儒、道、墨等思想文化,因此對學生的漢語水平及認知能力有較高的要求,學習者最好達到漢語中高級水平,詞匯量在2000—2500之間,熟知漢語語法知識,對中國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能夠用漢語完成基本的日常交流。且學生需有較強的內驅力,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較強的興趣。

講授法。講授法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老師用口頭講授的方式,將與知識相關的理論概念直接講出來,這也是目前使用最普遍的一種教學方式,在對外漢語茶文化教學中,關于茶史、茶葉名稱、分類、功用等都可以用講授法直接授課,以提高課堂效率。
演示法。演示法即老師通過現場演示的方式進行示范性教學,能夠讓學生用比較直觀的方式獲得知識,從而加深記憶。在茶文化教學中,關于敬茶禮儀、婚俗禮儀等內容教師可以通過播放視頻、影視片段的方式進行教學,茶藝部分可以邀請專業的茶藝師進行現場茶藝展示,讓學習者通過觀察獲得知識。這種教學方式具有較強的趣味性,能夠提升學習者的學習興趣。
操練法。操練法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將理論知識付諸于實踐的一種方法。進行實踐操練可以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在茶文化教學中,關于敬茶禮儀、茶藝等部分可以讓學生進行實踐操練,讓學生直接參與感受茶文化的魅力。教師在過程中要注意方法的指引,及時做出總結和反饋。
教學評估對課堂、教師、學生都非常重要,教師通過學生的反饋及時發現問題,總結經驗教訓,提高教學質量。學生通過課堂反饋反應自己的意見與交流,拉進與教師的距離。在茶文化課程結束后,教師可通過問卷、訪談等形式,考察教學目標的設定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學生的語言水平和認知水平;有沒有遵循教學原則;教學內容的安排是否恰當,有沒有突出重難點;教學環節的安排是否清晰、合理、緊湊;教學方法是否試用,是否體現了成熟的教學技巧;教學效果如何,學生是否了解了中國茶的基本知識,體會茶文化內涵和精髓,有沒有對中國文化產生進一步了解的興趣,有沒有提高跨文化交際;是否充分挖掘出茶文化中的思政元素等。
留學生漢語教學應堅持“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將思政教育貫穿于留學生漢語教學的全過程,引導留學生積極參加課堂討論和思考,激發留學生的積極性,在潛移默化中達到“課程思政”的教學目的。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包含著儒、道、墨傳統哲學思想,體現中國人民重情好客的文化禮儀,更彰顯著中國的文化自信。留學生通過茶文化課程的學習,可以體會中國民族精神、社會文化,對留學生更好地融入目的語國家,增強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減少文化沖突,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有很大幫助,同時可以增強學習中國文化的興趣,進一步推動語言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