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著時尚全球化發展,中國服裝產業的不斷升級,驅使著國內高校服裝人才培養順應市場需求做出迅速響應與持續調整,文章闡述了服裝立體造型課程的教學目標,依托參與校級項目式教學改革經驗,提出了該課程內部知識結構的拓展思路,以及與課程組之間的聯結方法,從而實現學生創新思維能力與實踐技能的提升。
關鍵詞:服裝立體造型,空間拓展,項目式
一、課程現狀與重新定位
隨著近年來教育部對新時代創新型應用型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新標準,國內各服裝高校將人才培養方案有了大的變動,實驗性課程學時縮減或是進行了重新整合,這種傳統的實操性課程培養目標已經不能滿足轉型后的企業人才需求。在這個背景下,服裝立體造型課程迫切需要進行重新定位,即從強調實操的實驗性課程,向強調創意思維與應用型的轉型。
為推動新形勢下教學方法與教學數段的革新,我校自2018年起鼓勵項目式教學改革方案的實施。所謂項目式教學,指的是通過全真模擬行業命題,以問題為導向,將課程內部知識點、課程與課程之間進行系統的聯結,充分調動學生的探索、協作,強調實驗過程,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提升知識點的轉化與應用能力。服裝立體造型課程連續三年參與我校項目式教學改革課題,與《服裝設計》、《服裝面料設計》等課程合作,以逐步打通課程平臺,將同一年級同一學期課程知識點進行逐步迭代與整合。課程的整合,并不是單純的做加法,而要考慮多方面要素。從服裝立體造型課程的角度來看,作為課程組的一員,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有不同的實施目標與檢驗標準。將服裝立體造型課程中的“空間拓展”理念運用到整合過程中,能夠快速打通課程屬性的壁壘,在有限的學時中,并將理論知識點與實踐技能知識點,分解融合到項目實施的各個階段。
三年實踐成果表明學生的實踐效果顯著提高,專業知識點的串聯性更強,行業反饋好評,師生均從中受益匪淺。
二、課程內部知識結構的空間拓展
傳統的知識結構分為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在服裝立體造型課程重新定位后,將空間拓展思維構建作為一條關鍵線索,將傳統的知識結構進行串聯。
所謂的空間拓展,是一種思維形式,它所反映的是人們對物體屬性的概括。我們常常依據立體構成原理,把物體拆解成點、線、面、體的組合?!叭梭w”可以看做是各種幾何曲面的轉折而形成的封閉空間,“服裝”稱為“人體的第二層皮膚”,可以視為將不同的布片圍合而成的立體空間。它依托人體而成體,然而這個空間不是固定的,它會隨著人體的動態,產生面料的牽拉,形成動態的空間;它也會隨著材料與服裝風格,產生變化。這些導致服裝空間發生變化的因素,稱之為服裝立體造型要素。因此,傳統知識結構中單一的款式或技法,已經完全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課程目標的實現,需要從更多的維度去進行知識結構的整合。
2.1 項目前期
在項目前期,空間拓展思維旨在構建學生對人體曲面的認知,我們稱之為原型。借助人臺,構建一個立體與平面完全一致的原型,課程中我們稱之為緊身衣原型或皮膚型原型,它主要以人臺懸掛的效果,和平面展開的紙樣形式,建立學生對二維、三維的空間轉換意識。在這個模型建立的過程中,需要運用的實踐知識包括:標記線、人臺測量與補正、布紋處理、基礎針法、熨燙等,需要灌輸的理論知識包括:人體解剖學、放松量計算等。從而找出二維、三維轉換模型中的點、線、面對應關系。為項目的實施推進做好準備。
2.2 項目中期
項目實施中期,空間拓展思維主要體現在局部造型訓練中。在本課程多年的教學實踐中,嘗試過三種訓練方法,來激活學生的創意思維。第一種是使用幾何形狀布片進行限定時間內的創意立裁快題訓練,具體實施方法是,借助三維的人臺,二維幾何布片,限定時間內獲取更多數量的半立體造型。學生在這種條件約束的實踐中,往往能激活更多的靈感,偶發性的產生新的造型靈感。第二種訓練方法,是基于數學和物理的空間推演,例如設定一個平面或立體為初始形態,將其拓展為體,運用到人臺造型中,獲取造型靈感。第三種訓練方法適用于有服裝結構知識基礎和工藝制作經驗的高年級學生,是在第二種方法的基礎上,引入衣片原型作為變量,再用于人臺獲取造型靈感。
2.3項目后期
經歷了空間思維的導入和強化訓練,學生通過大量的造型訓練,積累了大量屬于自己的造型靈感庫存。在同步開設的《服裝設計》《服裝面料設計》課程中獲取大量的風格信息與面料肌理的刺激,便于學生更好的圍繞設計項目主題,進行背景調研、方案的規劃與小組分工。并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主動發現問題,提出解決思路。
豐富進入到項目后期,實施的目標更加具象,主要的理論知識包括:如何將平面的二維款式圖,轉化成立體的形態構想,如何將半立體面料實驗與款式進行結合。實踐知識有機的融入在學生解決設計問題的過程之中,教師將鼓勵學生不要拘泥于某個具體款式和手法的運用,而是調動更多的思維工具,嘗試同一種立體型,不同的實施手法,強調過程的探索,而非單一的還原度。
三、項目式課程組之間的空間拓展
傳統的培養方案中,服裝立體造型課程是獨立存在于強化技藝類的實驗課程,將空間拓展思維引入后,該課程不僅可以進行內部章節間的知識串聯,更能將基于點、線、面、體的空間思維,與服裝專業相關的課程章節進行鏈接。
空間拓展思維,將從前的以教材為中心,一例一示范的模式,轉化為以課題為中心,以問題為導向,激發學生自主探索,發現問題,并合作商討解決方案。教師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將主動權交給學生,這對課堂把控能力和專業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考驗。通過項目式課程組的形式,教師擺脫了個人專業和審美的局限,變成了多人合作、強強聯手,充當項目中智囊團的角色,大大提升了課堂的教學效果。
五、結語
在項目推進的過程中,空間拓展理念的融合至關重要,不僅將內部章節間的知識串聯,更能將基于點、線、面、體的空間思維,與服裝專業相關的課程章節進行銜接。教學過程中學生與教師不再是分離的個體,而是分別成組,面向一個共同的目標,更系統的進行協作,全真模擬了服裝企業實戰,提升了創新性應用型服裝人才培養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喻英,基于項目教學模式的女裝設計課程改革【J】東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8
此論文來源于江漢大學教研項目《STYLE SHOW 服裝設計課程群》
作者簡介:李霽(1985年8月)女,漢族,湖北應城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數字化服裝設計、服裝立體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