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東晨
作為《我這一輩子》的第一節(jié),我們可以看到文中人物在當下那個時代的成長軌跡和真實寫照。不論是作為小說的開端給予人必要的思考,還是為其塑造了一個不置可否的形象,本節(jié)都是值得品味的。第一小節(jié)是小說的自敘。男主人公是讀書人,讀過一些經(jīng)典,記性好,口才好,喜歡讀報,具有一般市井小民的氣息,字好,文筆好。十五歲時,他聽從家里的意見,帶著賺錢、娶媳婦的夢想去學徒。他所做的裱糊匠的生意,伺候著死人和神仙,偶爾也為大戶人家糊棚頂。時代的更迭敦促著他們不斷改良,但即便多么努力也無法改變裱糊匠的生意由盛轉(zhuǎn)衰的趨勢。所謂的“真實寫照”,我將在下文為大家介紹。
從書名方面考慮,“月牙兒”作為偶爾出現(xiàn)的、較小的希望的象征,與男主人公為裱糊匠的事業(yè)努力,卻無濟于事的結(jié)局相吻合。正文中所說:“年頭一旦大改良起來,我們的小改良全算白饒,水漫不過鴨子去,有什么法兒呢!”時隱時現(xiàn)的希望,不因為工作的改良而轉(zhuǎn)變得更好,反而是年頭和世道,推動著歷史的變化。這是真實寫照之一。其次是封建思想文化和新文化的盛行。再次是主人公性格的表現(xiàn)和所代表的一批人的命運。最后的關(guān)鍵問題是男主人公有無可能隨著年代改變而順應時代去找到出路。
男主人公看不懂聊齋原文,折射出那個時代對于思想文化的專制,當時人們普遍地知識水平偏低,可能是受到文字獄和八股文甚至文化斷層的影響。而男主人公應是有一定的知識水平,對于封建思想的概念“寫奏折”尤為看重,也使我進一步了解到當時所處的時代背景。此外,當差、增光耀祖、學徒、大發(fā)財源、大官兒、小媳婦、太平年月、冥衣鋪、“倒頭車”、“接三”、關(guān)老爺、“天花”等等均屬于封建文化概念。新文化的盛行,如“什么都是洋式好”,等等。男主人公是聰明人,懂得改良,識時務,在當時應有像他這樣的一批人。但即使他們有所作為,也似乎沒法改變現(xiàn)狀。他們能否改變自身呢?且不論其轉(zhuǎn)變有多難,但就算轉(zhuǎn)變成功,我們就未可知他們會有新的出路。
參考文獻
[1]《月牙兒》,老舍,安徽文藝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