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欽
摘要:在進行礦產資源的開采過程中,是會不可避免的出現植被退化和水土流失這些自然生態的問題的。在進行地下礦產的開挖過程中產生的大量廢渣在水流的作用下,很容易被沖走,就會造成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現象出現;有關地下采礦所產生的水土流失問題,將會對周圍的生態健康產生不利影響,不利于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也會影響自然生態與社會經濟的和諧進步。結合地下采礦工程所產生的水土流失問題的特點,需要提出一定的解決措施,將此問題及時防治解決。
關鍵詞:地下采礦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及特點
目前我國的采礦工程大多數是以井采礦,相對的露井采礦數量增加,目前的科技進步,有關采礦的技術在不斷進步,露天的采礦的收益以及安全性得到了廣泛認可,但是還是有地下采礦的工程存在。在地下采礦工程的建設過程中產生的地表地貌的改變,造成的礦體和渣土運輸工程,都會很容易就造成水土的流失,并且自然地貌的破壞改變是很難進行修復的,所以對于水土流失問題的防治需要從植被以及人工建設方面出發,堅強礦區的建設監督工作,從根本上減少解決問題。
一、地下采礦工程水土流失特點及問題
地下采礦工程的建設過程中經常性的發生水土流失的現象,加上目前過度的開發挖掘,生態自然本身的恢復能力已經不能抵消開采帶來的傷害了。基于此,需要研究人員的研究調查,對地下礦區周圍的地理人文環境加上水土流失的范圍和體積進行調查,需要明確水土流失應對策略所依靠的數據基礎,開發新技術。目前已經有的地下采礦工程出現的問題如下:
(一)水土流失概念意識不足
在很多情況下,水土流失的現象可以進行有效避免,但是基于工作開發商對于水土保持意識的缺失,對于前期調查工作的數據不夠關心,造成了后期的水土流失問題,只能依靠后期的資金投入來進行施工維護,不僅對于環境的健康不利,還會帶來一定的工作安全性問題,造成人員傷亡,是不利于企業行業發展進步的。
(二)相關部門有關水土流失的政策不足
在煤礦企業內部,建設部門不夠健全會導致很多必要的建設部門不存在,從而導致問題的前期發現和后期解決能力不足。有關水土保持問題的解決方案存在滯后性,相關的對于現場工作人員的水土保護意識宣傳教育培訓工作不到位,使得很多的建設部門對于水土流失問題的認識不足,在采礦作業過程中有關環境保護問題的法制觀念薄弱。
(三)防治措施不足
在大部分的采礦建設過程中,采礦企業很有可能忽略水土保持措施的重要性,將其作為了前期審批工作的一個建設手續,前期方案建設只是一種形式,缺乏實際的應用性,再加上方案組織人員的專業水平不夠,相關的建設經驗不足,企業的前期投資不到位,造成前期的地區調查不夠仔細,數據的收集不夠明確,不能作為防治方案的信息依靠,從而導致了不能根據實際的地下采礦工程建設進行水土流失問題的解決防護。
二、地下采礦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研究
將深埋地下的煤炭礦產資源進行開發,對其進行充分利用,會給社會經濟帶來巨大的進步和遠瞻性的發展,地下采礦工程的建設會帶動周圍相關產業,增加附近居民的就業,有效提升偏遠地區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但是在進行采礦工程的建設過程中會對地質環境形成一定程度的改變,由此對走位環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壞,水土流失的問題不斷出現。對此,相關研究人員需要對問題進行重視,別切鼓勵建設單位進行及時的處理防護。
(一)前期建設措施
在進行地下礦產資源開發之前,對礦區部分的施工輔助建設要到位。有關礦渣的運輸需要一定的運輸道路,在施工之前要將道路部分的土層進行一定的清理,壓實路面防止塵土飛揚。利用一定的草皮植物對土層的堆積地帶進行一定性的攔擋防護,在運輸道路附近進行一定的綠化作業,播種草籽,將道路附近的土壤進行覆蓋,可以利用爬山虎等附著性較強的植被,將土壤和水層進行鎖定,防止水土流失問題的加劇。有關施工建設人員的生活區建設,需要結合工作需求進行實際性的建設,需要在建設后期進行土地的整治維護,將土壤退化的問題進行防治,在生活區域建設一定數量的施工所需臨時排水溝,在排水溝的末端建設沉砂池,將破壞的地表和土壤結構進行定期的回訪維護,在建設完成后進行集體系統性的整治。
(二)排土場建設
在外建設的排土場需要結合運輸需求,選擇合適的建設位置,保證運輸工作的正常進行以及運順過程的通暢。排土場作為采礦過程中廢棄物的集中收集地帶,需要利用灑水設備對其進行經常性的灑水降塵,以保證土壤的營養含量,從而可以順利的在建設完后對其進行在此的綠化建設,有效保證施工階段各區域土地的有機利用與恢復。在施工場地出現大風天氣時,需要及時的將覆蓋物對裸露地表進行防護,減少太陽的直曬情況。排土場的建設需要充分考慮周圍的環境村落,減少對于群眾正常生活生產的影響力,可以將周圍環境中存在的特殊地理環境進行充分利用,比如說溝谷、洼地、荒坡、劣地等地理環境,減少對于優秀耕地良田的占用率。
(三)工作土地的處理
在礦區工作場地,一般情況下采礦工作會對地表環境造成影響,需要在工作過程中對過度被破壞的水土進行整治,結合周圍的實際環境,根據企業的經濟承受能力和生態環境恢復的綜合要求對礦區的土地進行系統性的整治,確保不同地區地域的土層環境得到原本性的恢復。根據土地環境的不同劃分合適的防治區域,將因為地下采礦造成的沉落、塌陷問題進行防治解決。利用多樣化的植被分布,結合環節需求進行種植,防治水土流失問題的出現;像是種樹這種豐富植被的行為可以采取,在礦區采礦過程中不可避免出現環境條件的改變,由此,需要結合新的地理環境條件對礦區進行植被種植,創造更合適環境綠化的植被樹木;礦區環境的改變需要先種植具有耐力的樹種,在初步改變環境的基礎上,進行其他有益樹木的種植。在進行植被綠化,樹木種植的時候需要注意外來物種的入侵問題,避免對本土原生植物的侵害。
三、結語
采礦作業在世界各地都有所涉及,造成的環境問題也是當今社會政治解決的和諧發展問題。水土流失的危害范圍廣,對生物造成的傷害大,需要研究人員針對已出現的問題進行長期研究,做出更好的方針政策。
參考文獻
[1]崔利強,趙名彥,趙爽.地下采礦工程水土流失特點及防治措施淺析[J].河北水利,2019,(10):42-43.
[2]楊衡.采礦工程區域實施水土保持措施探討——以新疆某鐵礦工程為例[J].內蒙古水利,2015,(04):41-42.
[3]康玲玲,董飛飛,劉小強,劉軍軍.采礦工程用地水土保持方案編制的幾個問題[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12,(03):115-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