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樹民

你一定了解老子,你一定了解魯班,但你不一定了解李冰,拜水都江堰,帶你去游都江堰,去了解李冰,去見識治水奇跡。
全國性的海爾中央空調會議定于4月15日在成都召開,長沙工貿產業領導邀請我參加這一會議。我這個多年不參加會議的人,想到成都有個都江堰,這對水利工程尤為感興趣的我,是個極大的誘惑。于是我就隨團飛到了成都,說來也巧,會議就定在都江堰市召開。16日又組織我們去參觀都江堰水利工程。15日細雨蒙蒙,16日天朗氣清,這可是成都一年200個陰天,100個雨天之外的難得的四月的晴天了,這一巧遇都江堰再巧遇大晴天,怎么不讓我這個老頑童的心情無比興奮呢?我精神抖擻,興致十足,一定要弄明白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原理及發展史。
都江堰始建于公元前256年,比長城的歷史更早。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請愿,秦昭王認可,率領民眾歷經艱難困苦而建。之前川西成都一帶,水害為患,被稱之為澤國。
李冰帶領當地民眾開鑿了一條內江,挖出來的泥沙堆積在內江與外江之間,成為了分水堤,將發源于弓杠嶺雪山的岷江水一分為二引入內江,內江一來用于川西平原的灌溉,二來也減輕了外江壓力。經李冰父子召集28萬民工,花了31年時間,其中李冰奮斗了終身,都江堰水利工程才初具規模,實現了至今仍是全球唯一的無壩抗洪、排沙、灌溉的水利工程,從而澤國變成了天府之國。后人為紀念李冰父子的貢獻,在岷江內江內岸的玉壘山上修了一座規模盛大的二王廟。
走進二王廟,人們懷著對李冰的敬仰,向他的神像跪拜。玉壘山森林茂密,滿目翠綠,涼風習習,空氣清新,讓你一進入就倍感舒適。
分水點的地方叫分水魚嘴,建在岷江的一個拐彎處,分水魚嘴下的外江上有閘門壩,豐水期,水越大,對閘門的沖擊力越大,閘門打開就越大,60%水流入外江,還利用了河水拐彎時的離心力將沙石甩向外江,起到了排沙的作用。而在常水期,閘門打不開,此時60%的水是流入內江,用于城市用水及灌溉(古代還用于放排即竹木水道運輸)。
古代,沒有水泥,用竹籠子里面裝河卵石由木馬樁子固定來實現分流與排沙,由于竹、木并不耐用,所以常要維護,歷朝歷代都有名人將都江堰水利工程不斷加固完善,擴大效益,至今可灌溉30余縣市、近千萬畝農田。現離堆公園修了一個堰公道,專為紀念12位先賢: 文翁(西漢)、諸葛亮(三國)、高儉(唐初)、章仇兼瓊(唐)、劉熙古(宋)、趙不憂(宋)、吉當普(元)、盧翊(明)、 施千祥(明嘉靖)、阿爾泰(清乾隆)、 強望泰(清道光)、 丁寶楨(清光緒),我懷著對先賢們的敬仰,依次向他們鞠躬致敬。
都江堰水利主體工程分三部分,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飛沙堰在豐水期,內江水位達2.1米時,將內江的水再分流至外江,飛沙堰建在內河的拐彎處,寶瓶口的上一點,同樣是利用離心力將沙石甩向通往外江的河道,從而避免沙石堆積在寶瓶口阻礙內江水道,實現了第二次分流與排沙,確保成都平原不受水患。都江堰的水太美了,外江的水淺綠,內江的水深綠,飛沙堰的水灰藍,寶瓶口的水翠綠。
成都與岷江之間隔著一座玉壘山,是李冰帶領民眾在玉壘山上鑿開了一條上寬14米,下寬17米,長40米的口子,將內江水引入成都及成都平原,那個口子就叫寶瓶口。寶瓶口一帶林茂水深,江水更加翠綠,在此回旋入瓶,水紋清晰,動感十足,恰似一塊翡翠,從景色上而論,更是寶瓶口。而豐水期的八月,這里變成了一塊黃龍玉。古代沒有炸藥,是李冰的火燒巖石,再用冰水沖澆,產生熱脹冷縮,使巖石變脆,再開鑿,用了整整8年時間才鑿成了寶瓶口,將玉壘山分為了主體和小山,從主體上分出來的部分就叫離堆,離堆公園由此得名。
新中國成立后,政府用同樣的原理,在外江的另一邊又開鑿了一條較小的內江,進一步擴大了灌溉面積。并于1974年又在離堆旁開了一條防洪河至外江,以防百年一遇的洪災。只不過建成后從未派上用場。2006年5月20日,四川省都江堰市申報的都江堰放水節,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都江堰放水節,節日時間清明節 。從那時起清明節又是都江堰的放水節,放水流過這一防洪河道,甚是壯觀。是一個集紀念、祭奠、慶祝、歡樂的節日,人山人海,萬人空巷看放水。感謝金牌導游劉慶美女富有情感,耐心、熱情、精準的講解。
都江堰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人的智慧頑強與勤勞。李冰尊重自然,利用流體力學原理,準確計算出排沙口的高度及外江閘門沖擊力的力度。他的都江堰工程及設計原理,放到現在仍是一個偉大的科學創舉。兩千多年來仍是全球唯一無壩,魚嘴分江,飛洪排沙,寶瓶吐露的工程,這一偉大工程在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 “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我們應為李冰點贊,只有偉大的民族才能做出如此造福萬代的偉業,真正是:拜水都江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