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琳
摘要:《雨巷》是戴望舒的一首現代抒情詩,詩歌通篇彌漫著淡淡的愁緒,而詩歌中的“愁”情正是通過意象的有機組合、意脈的線性變化、韻字的著意選取得以抒發。
關鍵詞:意象;意脈;韻腳
《雨巷》是戴望舒的代表作,一經發表后就廣為傳頌,作者因此更是獲得了“雨巷詩人”這一殊榮。我國著名的教育學家葉圣陶先生也給予了《雨巷》這首詩歌極高的評價:“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薄队晗铩氛w的情感基調是憂愁、傷感、苦悶的,作者在詩歌中反復的詠嘆了他凄婉、迷茫、彷徨等低沉的情緒。那么為什么如此低沉、苦悶呢?本文主要通過意象的有機組合、意脈的線性變化、韻字的著意選取這三方面分析。
一、意象的有機組合
(一)意象系列式的呈現。
孫紹振提到:“意象是詩歌最小的組成單位,最小的細胞,這個細胞是由主體某一特征和客體的某一特征兩個方面猝然遇合的。其實使用意象的目的并不是要表現客體,而是主要表現主體的主觀情志。情感特征不能直接表達,就以滲入客體的方式來呈現?!薄队晗铩分谐霈F了一系列意象,如:雨巷、丁香、油紙傘、姑娘、我、籬墻、雨的哀曲等。通過分析,詩中出現的意象大多為系列式的呈現,而且是以一個零整皆宜的核心象征作為主體意象。雖然詩中詞匯意象不同,但其實都是是詩人感情幻化以現實參照的對應物、是詩人苦悶、彷徨、渺茫,追求靈魂的依附體。
這些意象并不是孤立的在文中體現,而是互為影響,一系列的意象形成了一種聚合的情感。例如詩歌中反復出現的“油紙傘”“雨巷”“丁香姑娘”意象渲染了詩歌凄清之境,使讀者仿佛置身在潮濕清幽狹長寂寥的雨巷中,困頓不已。“丁香姑娘”作為這首詩的核心象征,是作者極力虛構、幻想的且能夠和其互通款曲的對象。其實“丁香”在傳統文學中就是“惆悵”“憂愁”的代名詞,例如古詩“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又如“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另外詩中的“雨巷”不僅僅是“我”永遠都走不出的情緒之巷,更是“我”陷入精神上的困境的象征。這幾個意象以“丁香姑娘”為主體意象,這一主題意象每變幻出一個附屬意象,詩歌表現的感情便向前邁進一步,節奏發展的脈絡更加清晰。
(二)意象的和弦
“意象的和弦”是指詩人將特定的意象賦予自己獨特的情感,通過意象的巧妙組合來達到詩歌內在情緒抑揚頓挫的效果,此時的一系列意象的疊加就如音色的疊置一樣,表現出多重奏的演繹效果。這首詩歌中的意象不僅搖曳多姿,又相互勾連。在這些意象之中,丁香一樣的“姑娘”與默默彳亍的“我”,這兩個人物意象其實本身是沒有很大的個體暗示效果,只能通過“雨巷”意象的配合中流動起來才能“化美為媚”,也正是在丁香姑娘的出現——走近——飄過——消散這樣行文的動感之美與和“我 ”的希 望——想象——邂逅——失落的情感流程的相互呼應之中,這些獨立的意象才可以突破各自的界限,在彼此相互的映照中產生出“境生象外”的獨特韻致。而全詩體現出感人的意境氛圍,也正是這幾個主要意象有機交融的結果。
二、意脈的線性變化
《雨巷》這首詩歌,作者通過以虛寫實,轉實成虛,寫出了詩人在沒有盡頭的道路中對自身理想的苦苦追尋,雖然在這個過程中充滿了凄清、惆悵、徘徊與迷茫,可依然不放棄追尋與求索,于是再一次“撐著油紙傘,獨自 / 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飄過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作者經歷了想象——現實——想象的過程,詩人的情感于一瞬間經歷了憂郁、孤獨、寂寞——展示得以慰藉(虛幻的慰藉)——更加失落、彷徨的情感變化過程。文章中這一系列意象的次序組合將詩人情感狀態及流動軌跡以物化呈現。
由上可知,《雨巷》意象的內在有機性主要是通過系列式的呈現和內在的有機聚合兩方面體現出來。首先,從詩歌中表達相同情感的意象來看,它們內在形成相互呼應強化之勢,形成了強大的內聚力,從而加強意象抒情的力量 。其次,意象聯結形成的情感意脈也使得詩中意象形成巧妙的畫面感,從而產生語不接而意接的藝術效果。
三、韻字的著意選取
《雨巷》這首詩歌傳承了中國古代民歌的韻律美與音樂美,縱觀全詩的排列形式,有的隔句用韻,有的一韻到底,通過韻腳的變化來傳達情意,前后分押ang與iang腳韻,刻意讓一個音響反復出現造成回環旋律和流暢節奏。全詩更是形成回環疊加之勢,大大增強了詩歌情味。另外,全詩每節一共六行,每行的字數也各不相同,聲音起起伏伏,話語更添平凡與瑣碎。
《雨巷》中作者強烈的情感宣泄也在每節的ang與iang韻字上得以體現。因為韻字對詩歌情感的表達程度的影響主要表現在韻字開口度大小上。元音[a],為舌面前元音、低元音、不圓唇元音。發音時其穩定性、響亮度、口型大小僅次于[a],在上古音系中,[a]是口型張開度最大,發音時最洪亮的元音。這種發音特征與戴望舒在《雨巷》中的情感宣泄程度是具有內在一致性。情感的表達程度與韻字韻腹的開口度有一種暗中的配合關系,所以對《雨巷》”愁“情成因的分析也主要聚焦在開口度較大的韻字上。
四、結語
《雨巷》在詩歌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并為之后詩人創作詩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值得注意的是,《雨巷》這首詩歌在意象選用和情感表達上有著獨特的藝術特點,對分析詩歌蘊含的情感有重要意義。因此在深入分析詩歌時,要對其進行深入的解讀,才能更加全面的把握這首詩歌。
參考文獻
[1]王鐘屏.從寂寥惆悵到徘徊尋覓——淺析戴望舒詩歌《雨巷》的詩意空間[J].名作欣賞,2020(32):74-75.
[2]石了英.意象有機組合的奧秘——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新解[J].中學語文教學,2019(03):53-56.
[3]呂麗娜.戴望舒“情緒和諧”的詩論與他的“主情詩”[J].名作欣賞,2020(08):141-144.
[4]黃春黎,王澤龍,王海燕,戢運宏.《雨巷》:走不盡也說不完[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2(18):6-7.
[5]黃艷.淺談《雨巷》中的青春苦悶[J].語文建設,2010(06):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