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颯

摘要:石刻文物在我國有著廣泛的分布范圍,在進入到博物館之前,大部分石刻文物都被存放在自然環境中,其保護情況未能被人們所干預。自博物館開始對石刻文物進行收藏以后,利用干預性保護手段,使其得到良好的儲存。在石刻文物保護過程中采用科學有效的物理、化學保護方法,遵守日常養護、環境保護、科技保護等多項原則。通過加強石刻文物保護力度,為石刻文物保護研究提供各種有力的科學支撐。
關鍵詞:石刻文物;預防性;保護措施;博物館
石刻文物作為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在對石刻文物進行保護時,如果某個環節出現問題,就會對文物造成嚴重損害。這就要求工作人員必須采用科學謹慎的態度,采取各種有效方法,盡力避免文物受到損害,使石刻文物的壽命得以延長。石刻文物保護工作作為當前一項重點工作,嚴格地將預防性保護方法加入其中是這項工作的重中之重。筆者將從當前梧州市石刻文物保護現狀和困難處境出發,談一談關于石刻文物保管過程中所使用到的有效方法,希望為他人提供更多參考。
一、梧州市石刻文物保護現狀
梧州市歷史悠久,是嶺南文化發源地之一,社會文化內涵深厚,扼潯江、桂江、西江總匯,被稱之為“三江匯總”之地,地理位置重要,也有“百年商埠”之稱。經濟、文化的繁榮造就了人員往來密集,各種人物和故事傳說除了記錄在文人墨客的筆下外,官府和民間也歷來沿用立碑石,刻碑文,后人通過石刻碑文,可以一窺當時當地的風土人情、民俗風貌、事跡往來、歷史沿革等。著書立碑,或歌功頌德,千古流芳,或留存故事,警醒后人,或臨摹刻字,成就墨寶。據統計,梧州市現有的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石刻石碑有“還我河山”碑、梧州革命烈士紀念碑兩個,第三次不可移動文物普查登錄在冊石刻石碑夏郢革命烈士紀念碑。其他民間石刻石碑散落在各個鄉村,或其他的文保單位點。內容包括書法碑帖、記事敘寫、人物傳記等,石刻的內容極為豐富,是研究古代梧州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同時也是探索嶺南地區書法、雕刻的藝術珍品,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梧州市雖然石刻石像眾多,但由于部分石刻石碑體積大、重量沉、不能挪動等原因,只能暴露在室外,長期處于大氣之下,附污物容易粘連,也易被污染或受酸雨侵蝕。這些石刻石碑的保護方法只能采取化學或物理的有效方法,定時地量翻新維護。對其它非文物保護單位或者三普登記在冊名錄的石刻石碑,梧州市博物館在2008年普查中,摸底調查了我市現存的有歷史文化價值的石刻石碑,并把散落在各地的無主石刻石碑妥善安置在市博物館一側,收集起來統一管理。但也由于梧州市博物館場地有限,收集到的石刻石碑體積、重量等原因,除了極少數能放置在室內外,絕大多數只能放在室外,這對石刻石碑的保護極為不利。
二、對于可移動和不可移動石刻石碑保護的措施
梧州市現存的石刻石碑因其特殊原因,在采取保護措施上要因勢利導、實事求是,化劣勢為優勢,爭取在現有的資源下采取化學和物理的科學手段,把梧州地區可移動和不可移動石刻石碑保護好、管理好。
(一)、采用異地與原地保護相結合的方法
石刻文物中所涵蓋的信息存在綜合性,他普遍代表的是地標,也是反映國家或者地方性制度、民間生活、社會,成為解讀歷史社會一把鑰匙。歷史中所發生的立碑事件,在某個程度來說,具備公共契約性質,因此需要公眾的高度認可,立碑地點通常是社區中心位置,包括祠堂、寺廟等,石刻文物能夠記錄普遍承認的行為規范,因此也能反映出當時人們的心態,所以在碑刻文物保存過程中,不少歷史學家認為,最佳的保護方式就是原地保護,如果未能將科學的方法加入其中,那么就會對碑刻史料價值帶來起到一定破壞作用。目前來看,大部分的流散石刻盡可能去采用原地保護形式。但是因為石刻原地保護會受到人文環境、自然環境等所帶來的影響,因此也難以對其進行監控,文物管理部門出現心有余而力不足情況。所以需要采用業務文物保護員與部門監管相互結合的方式,將國家保護作為主線,全員參與作為輔助,共同參與到文物保護當中。比如在流散石刻文物所在的地區,聘請一些身體好、思想好的居民,擔任文物保護員,并為其辦法證書,給予其相應的報酬,要求其負責定期的巡視工作,及時查看文物情況,并且做好上報工作。通過這種方式,不僅能夠對流散的文物進行保護,避免盜竊行為,同時也能提高居民的保護意識。如果石刻文物所在的地區環境十分惡劣,那么異地集中保存成為一個有效的方法。比如北京地區,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就有較多的石刻文物被納入到國家行政文化部門的保護與管理中,比如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首都博物館等,館內有上千件藏品。通過集中保存方法,能夠明確責任主體,同時也能方便其他群眾去觀看石刻文物。
(二)、建立完善的石刻文化保管機制,為文物預防性保護打下扎實基礎
在我國所出臺的文物保護法中,第四章的第三十八條規定中提到:文物收藏單位需要對文物進行仔細分析,根據文物情況,為其提供有針對性的保護措施,并且按照國家規定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只有保證藏品保管制度具備完善性,才能為藏品的規范化、科學化管理提供必要保障,這也是文物預防性保護重要基礎。通過對規章制度進行完善,有利于消除在開展保管工作時所面對的多項弊端,同時也能使保管人員明確自身職責,使得工作方法得到規范,避免在后期工作中出現失誤問題。本館根據2017年我國所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與2007年國家文物局所編寫的《博物館藏品保管手冊》等一系列文件,為本館制定文物保管規章制度提供參考,由此才能保證在工作中程序規范、有制度可依,保證工作更為順利,更有利于對文物開展預防性保護工作。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能夠認識到,隨著藏品展覽、陳列、應用范圍不斷擴大,如果未能建立完善的庫房條件,使其難以達標,就會出現較多不可預見因素,最終導致文物保護工作出現問題,直接損害文物。所以應當對保管制度提出更加全面的要求。在這個過程中,只有不斷完善、加強藏品制度化管理工作,才能有效規避各個環節出現漏洞,最終保證文物處于一個安全的狀態。
(三)、加強科學化管理力度,成為石刻文物預防性保護基礎環節
想要在文物保護工作中取得成績,那么就應當將科學化的管理手段加入其中,首當其沖的一點就是保管人員具備極高的思想覺悟能力,在工作中認真履行各項職責,具備正確的職業道德觀念,同時也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與專業技能。這也是更好完成文物保管工作、落實預防性保護的根本條件。作為保管人員,應當按照規章制度做好保管工作。下文為石刻文物藏品管理預防性保護所涉及到的內容:
1、對庫內文物做好科學排架工作
對庫內文物進行合理的排架,避免文物出現損傷情況。因為本館藏品存在單一的質地,藏品分類主要以石刻文物中所記載的內容為主,所以文物庫房在保管文物時,按照其內容進行排架。目前來看,分為寺廟碑區、石雕庫、墓志庫、書法刻石等。因為受到石質文物體積與重量的影響,在保管文物時,以“減少挪動”作為工作原則,保證存放位置存在固定性,由此可以避免在后期搬運時,給文物帶來不可修復的損害。在開展排架工作時,庫內建有藏品分類位置帳、排架卡等,將保證文物組套作為原則,由此可以對文物做好提用、核對、清點等工作。在制定文物架時,要求其具備堅固性,通常情況下使用的是厚度為5毫米的角鋼進行焊接,將整個文物架分成上、中、下三層,每一層都將一個厚度為7厘米的松木板平鋪在上面,保證木板的高度要高于鋼框架,避免框架與文物之間發生摩擦。鋼架的規格有著差異性,實際大小需要根據文物的體積、質量再次做出計算,不僅能夠最大程度的利用空間,同時也能為石刻文物搬運提供更多便利。每個文物之間,都使用到氣泡膜、夾紙版、毛氈墊等進行隔離與保護,避免文物出現受損情況。根據本館實際情況,目前所采用的保管方法與分類排架方法,都適用于石刻文物,保證文物在保管過程中不會受到外力影響,而發生損害問題。
2、對文物保存狀態進行實時記錄
在我國所出臺的《博物館藏品保管方法》中明確規定:作為博物館工作人員,應當對藏品保護工作進行深入研究,對藏品造成損害的蟲害、塵埃、光線、溫度等,都要做到細致觀察,仔細記錄。將實際情況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利用現代科技手段與傳統經驗,避免藏品出現損害情況。高度重視石刻文物保存狀態記錄工作,將科學的記錄方法計入其中。石刻文物發生損害情況,并非一日所造成的,而是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所以必須更好的完成石刻文物狀態記錄工作。作為庫房管理人員,應當定期、不定期的對石刻文物情況進行觀察,在發現問題后,必須及時上報,并且采用可行的方法去解決問題,做好整個工作的記錄。記錄內容包括庫房內的濕度、溫度;驅蟲劑的劑量位置、投放時間;庫房是否使用干燥劑,使用具體情況;文物位置是否出現移動;文物表面是否發生變化等。記錄并不是根本目的,而是通過記錄的方式,能夠為文物保護工作提供更多可用信息。所以在完成記錄工作后,還需要對所收集到的數據做好整理與歸納,最終形成總結性報告。通過上述方式,可以有效的了解文物在保存時所發生的變化規律,及時改善庫房保管條件,避免因保管條件不達標,而給文物造成損害。通過科學記錄,保證文物始終處于館內可監測范圍內,及時解決對文物造成影響的不利因素[1]。
3、重視藏品搬運過程的保護工作
在搬運石刻文物過程中,必須將預防性安全保護工作加入其中[2]。因為石質文物有著十分特殊的性質,所以搬運人員也必須具備較高的專業技巧。本館在搬運文物時,聘請了幾名固定的人員,承擔本館文物搬運工作,但是也難以避免要外聘其他人員。在聘用人員時應當完成下述幾點工作:一是對聘用人員開展文物安全培訓工作[3]。(1)注意文物安全問題(2)考慮搬運人員在搬運時的人身安全問題。只有搬運人員了解石刻文物搬運時應當注意的問題,才能保證工作不發生失誤。二是對操作流程進行規范,制定完善的搬運方案。在搬運文物之前,提前與搬運人員做好溝通,使其了解工作程序,包括在搬運時的作業面范圍、工具種類等,保證各個細節都能得到規范。三是文物保管人員應當做到全程監督,在開始搬運工作時,需要提前的交代好工作人員,監督搬運人員在工作中是否按照流程進行搬運,如果發現問題,必須及時糾正[4]。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本文中筆者將自身近些年從事于石刻文物保管工作所獲得經驗進行了總結,筆者認為文物預防性保護工作,作為一項困難且長期的工作,需要工作人員有著堅忍不拔的毅力與認真的工作態度,按部就班完成各項工作。隨著文物保護工作不斷推進,還會面對更多的新問題,這些問題需要工作人員日后不斷的探索與解決。
參考文獻
[1]馬琛.試談新時期石質文物保護的新方式——以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石刻文物三維數字化掃描為例[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0(01):58-61.
[2]梁偉.淺談石質文物的保護與修復——以西安碑林石刻文物保護修復為例[J].碑林論叢,2019(00):209-215.
[3]鐘靚.淺談新昌石刻文物的保護利用及拓片文化的傳承發展[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8(11):160-161.
[4]孫華.石刻文物保護初論——以石窟寺及石刻的保護為中心[J].中國文化遺產,2017(06):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