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玲

【摘要】健康是國民素質的基礎,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前提。我國政府高度重視,先后頒布了《國務院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廣東省及廣州市人民政府也先后制定并實施《健康廣東行動(2019—2030)》《“健康廣州2030”規劃》,目標是大幅提升人民健康水平,健康生活方式得到全面普及,健康環境進一步改善。并提出了實施健康知識普及行動、實施合理膳食行動、實施中小學健康促進行動等任務。健康要從娃娃抓起,這是不爭的事實。食育是良好飲食行為的培養教育,健康行動離不開食育。因此,我園近幾年來,著力探究在嶺南特色氣候飲食特點下建構幼兒園食育課程,親近自然、均衡營養,探究回歸健康生活的教育。
【關鍵詞】幼兒;健康;食育;嶺南特色;課程;素質
一、幼兒園嶺南特色食育課程的意義
幼兒園食育是通過對食物營養、食品安全的認識,以及食文化的傳承、對食物的感恩之心和與食物相關的勞動等,培養幼兒的健康行為習慣。
幼兒園課程是為了幫助幼兒獲得有益的學習經驗,促進幼兒身心全面發展。嶺南地區具有獨特的自然環境,我們基于嶺南特色氣候的飲食特點來建構幼兒園食育課程,以食物與飲食為載體,通過豐富的實踐活動,幫助幼兒對飲食形成正確的認知,悅納健康的食物,使幼兒喜歡參與“食”有關的實踐活動,感受了解與“食”有關的文化,最終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獲得健康的知識和能力,傳承嶺南優秀傳統飲食文化,獲得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形成受益終身的文明生活方式,從而提升幼兒的生活品質。
二、幼兒園嶺南特色食育課程的目標
任何課程都必須有明確的目標,是指引師幼的雙向活動。這一課程的總目標是將飲食和食物作為課程載體,以生活經驗為基礎,通過豐富的食育活動,促進幼兒形成飲食方面的良好習慣,增加幼兒對自然、文化的認識,培養幼兒健康、文明、積極的素質。
圍繞以上總目標制定了情感目標、認知目標、能力目標,如下表所列:
三、幼兒園嶺南特色食育課程內容選擇的原則
一門優質的園本課程,非常關鍵的是要建構符合幼兒特點以及地域特色的內容。我們在課程建構過程中突出以下四個原則:
第一,立足基礎。課程重點是讓幼兒掌握必要的營養健康知識和技能,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提高未來的健康生活能力。
第二,趣味引導。通過情境創設活動、種植體驗和食物制作實踐活動,以及根據課程中人物對食物的應用,設計故事情節等,提高幼兒對食物探究的興趣,增強實踐的動力。
第三,生活體驗?!吧罴唇逃保瑢W前教育離不開幼兒的生活,必須源于幼兒的生活,走進幼兒的生活。因此,本課程以培養幼兒良好飲食習慣為起點,在生活中正確選擇食物、勞動制作,提高幼兒健康水平。
第四,五育融合。食育課程把德智體美勞有機融合,進行多元化滲透式教育,充分發揮課程的綜合性教育功能。同時,強調以健康為主,滲透感恩和孝道等德育、種植和制作食物等勞動的教育,了解中國節日等傳統歷史文化、嶺南菜系和中國飲食結構等地理文化。
基于以上原則,我們構建了食育課程的四大板塊:
一是環境課程。開辟耕種園,設置食育主題文化長廊,展現二十四節氣,開設食育工坊、美食街游戲。各班級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季節特征,種植各類食物,通過觀察、澆灌、除草等實踐活動,知道常見食物的生長過程與生長環境、營養成份及對身體的益處,體驗豐收與勞動的樂趣。
二是節慶課程。嶺南地區有豐富的節慶文化,結合節氣,在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進行農耕的內容教育。我園設立耕種達人,各班參與種植當季水果、蔬菜過程;光盤行動,提倡不浪費糧食精神,培養幼兒的自我服務意識,引導幼兒在用餐過程要將骨頭或桌面殘渣扔到殘渣盤里,保持桌面的衛生與整潔;舉行親子美食義賣等活動。
三是主題課程。嶺南美食,了解嶺南當地特色美食及文化;健康美食,知道食材分類及作用,會挑選健康食物;餐桌禮儀,懂得文明用餐、自我進餐;美食品鑒,嘗試制作各類美食。
四是體驗課程。實地參觀本區域特色節慶活動,如,生菜會、廣府廟會,還有逛菜市場、美食制作體驗等。每周的生活體驗館活動從對食物的認知,到實際制作中的親自備料,再到烹飪成品,從而培養幼兒的合作能力、安全操作意識和烹飪水平,學會分享。
四、幼兒園嶺南特色食育課程的實施途徑
我們從幼兒特點出發,從園本實際出發,積極整合各種資源,通過六個途徑實施嶺南特色食育課程。
途徑一:環境浸潤。食育環境模擬包括蔬果花園、食育墻面環境、食物展示臺,使幼兒了解食物的生長過程、特點、營養元素。比如,我們利用天臺、班級植物區、園內戶外場所設計幼兒種植區,讓幼兒親身體驗食物的生長過程。根據食育活動的內容與目標,結合主題活動,每個班都創設了食育區角,放置一些食材和簡易炊具等。
途徑二:食譜探究。我們以科學合理、營養平衡為原則,按季節制定食譜。食譜分為年齡段食譜、體質食譜、個性化食譜、節假日食譜。年齡段食譜指向小中大班幼兒;體質食譜指向九種體質(平和、熱盛、痰濕、積滯、高敏、怯懦、肝火旺、陽虛、氣虛)幼兒;個性化食譜指向特殊需要幼兒(生病、過敏等);節假日食譜指向家庭建議食譜。多樣化的幼兒食譜,基于中醫養生文化,遵循“當地、當季、當令、當時”飲食智慧,只為以最自然的新鮮食材和最健康的烹飪方式滋養臟腑,提升幼兒機體免疫力,增強幼兒健康體質。
途徑三:飲食習慣培養。食育不僅僅只是吃的過程,也是回歸健康生活的教育,而教育應該體現在“食”的各個環節,讓幼兒參與、體驗,培養良好的習慣。如,餐前參與到蔬菜的清洗環節,擺放桌椅,準備餐具,值日生輪流值日,培養其為他人的服務意識;進餐學問也需要幼兒們從小去悟與學習,如,使用筷子的方法、進餐的順序(長輩先行)、進餐的禮儀(食不語、不能翻挑食物、不能光吃最愛吃的);飯前洗手,飯后及時漱口,增設班級健康墻,如洗手、漱口、擦嘴的步驟圖片,圖書區投放相關的圖書,潛移默化影響幼兒行為習慣。
途徑四:主題活動。嶺南文化中有眾多節日活動,可依據不同節日開展主題食育活動,活動過程中培養幼兒愛家鄉的情感。如,嶺南美食主題活動,讓幼兒了解嶺南當地特色美食及文化,知道食材分類及作用,會挑選健康食物,嘗試制作各類美食,學會文明用餐。
途徑五:社區共育。社區共育則是將幼兒園與家庭整合,開展食育親子活動,讓家委會參與食譜制定,宣傳健康飲食與生活,提高家庭健康飲食水平。此外,幼兒園開展食物的營養、家鄉的風味小吃、家鄉的特產等親子活動課程,讓幼兒了解嶺南食物風土人情,學習一些基本技能。
途徑六:評價內化。將“望”“聞”“問”
“切”的中醫理念運用在幼兒們的自我健康管理中。在每個班里,設置“自診區”。幼兒們自己測量身高體重、自己查看舌苔是否正常,然后根據“自診”結果選擇相應的果蔬進行“食療”?!坝悬S眼屎是上火了,要喝菊花水”“舌苔太厚是積食,要喝山楂水”……通過問卷調查法、觀察記錄法、成長檔案記錄法、監測體能數據法評價幼兒的情感目標、認知目標、能力目標達成度。
飲食是一切的基礎,作為一個生命體必須遵循的規律,讓我們開始了解生命、尊重生命,食育從娃娃做起,因地制宜建構并實施食育課程,讓食育走進教育,促進幼兒的生長發育、身體素質提升,把嶺南飲食文化植入幼兒的生活,有效提升幼兒健康水平,托起幼兒更美好的明天。
責任編輯? 林百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