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哲銳 李佳羽
摘要:本研究通過實地調查,獲得200份有效問卷,并在此基礎上用SPSS20.0進行數據處理與分析,得出結論:助餐服務需求大,上門養老服務需求趨于多樣化,醫療衛生服務領域相對落后。
關鍵詞:南山區;戶籍老人;養老需求
1.背景概況
1.1 社會背景分析
截至2018年,深圳市老年人達114萬,呈現出密度高、候鳥型、高齡化、空巢化的特征。其中戶籍老年人口僅32萬。老年人口具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早期來深建設者將同時步入老年人行列,深圳面臨“斷崖式”養老壓力;二是戶籍與非戶籍老年人口嚴重倒掛,隨遷老年人大幅增加,候鳥式養老特點突出。
1.2 社區背景分析
深圳市Z社區位于南山區沙河街道轄區中部,總面積約1.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中,60歲以上的老年人總數為1842人,其中戶籍人口為613人,占比約33.28%。硬件設施方面,社區中供老年人活動的場所較少;文化方面,社區于2019年成立了老年人協會,已有長者藝術團隊、舞蹈隊、歌唱隊和模特隊等基礎,且協會及隊伍成員大部分為女性,自治基礎良好。
2.調查對象和方法
2.1 調查對象
本次的調查對象為Z社區年齡在60歲以上的戶籍老人,共發放213份問卷,回收有效答卷200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3.9%。其中男性87名,占比43.5%;女性113名,占比56.5%。
被調查者年齡構成中,61-70歲有80人,71-80歲有61人,81-90歲有50人,90歲以上有3人。被調查者的受教育程度總體水平偏高,高中及以上學歷的占83%。在婚姻狀況方面,82.5%的受訪者“有配偶”,13%的的受訪者“喪偶”,其他4.5%為“離婚”。
2.2 調查與分析方法
1.問卷調查法。內容主要涉及到老年人基本情況和養老需求狀況。
2.統計分析法。樣本收集后進行有效性篩選和缺失值處理,并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
3. 結果與分析
3.1 基本情況
3.1.1 健康狀況
慢性病患病情況中,超過80%患有心臟病/冠心病等心臟疾病、高血壓、頸/腰椎病、骨質疏松、關節炎/關節疼痛/類風濕,樣本中對應的人數分別為42、79、57、48、45人次,僅有20%沒有慢性病的困擾。在主觀判斷方面,93%認為自己的生活自理水平良好,暫時不需要外界過多介入。
3.1.2 經濟情況
97.5%的老年人以退休金為主要收入來源,其中月收入在4000元以下的受訪者比例為38.5%;月收入在4001-6000元的受訪者比例為28%;月收入在6000元以上的受訪者比例為33.5%,收入水平參差不齊。
而在個人月均收入與經濟狀況的關系上,Pearson卡方為97.987,對應的P值小于0.05,說明不同月收入的老年人對自己的經濟狀況持有不同的看法,即相對高收入的受訪者不一定認為自己相對寬裕。
3.1.3 家庭狀況
居住情況,96人為夫妻同住,占比48%;57人為與子女同住,占比28.5%;31人為三代同住,占比15.5%。
照顧情況,148人主要由自己照顧,占比74%;17人主要由配偶照顧,占比8.5%;還有18人主要由保姆或小時工照顧,占比9%。
3.2 養老需求分析
3.2.1 長者普遍自我照顧,了解養老信息趨向傳統渠道
從養老方式來看,90%的老年人是自我照顧,7.5%由家人照顧,原因有:①社區層面:社區活動范圍和方式較有限;②家庭層面:南山區經濟相對發達,相對的傳統家庭觀念也較淡薄,因此“養兒防老”的現象不明顯;③個人層面:老年人為減輕子女壓力,主動壓抑自己的需求。
從了解養老政策和服務資訊的渠道上看,大部分老年人傾向于從傳統渠道獲取相關信息,其中選“電視”的有106人,選“報紙”的有57人,選“朋友”的有41人,而選“其他網絡途徑”的則有57人。
3.2.2 長者助餐服務需求大,助餐方式和種類需求多樣化
75%的受訪者需要長者助餐服務,其中經常需要的占比53.7%;在“社區助餐點的助餐方式”方面,受訪者們的選擇較多樣化:32%選擇集中用餐,28%選擇送餐上門,另外40%選擇固定地點取餐;在“社區助餐點餐食供應種類”方面,大部分受訪者選擇了“自主點選”,占比70%。
3.2.3 上門養老服務需求呈現多樣化趨勢
“最需要的上門養老服務項目”中,超過30%的受訪者選擇了打掃衛生、家庭醫生和送餐服務;“對上門養老服務的消費預期”中,超過90%的老年人選擇了2000元以下;“對上門養老服務的最大顧慮(多選)”中,86人選擇了“費用高”,占比43%;96人選擇了“服務人員的專業性”,占比48%;39人選擇了“不喜歡陌生人進入家門”,占比19.5%。
3.2.4 對社區的期望
醫療衛生服務權利方面,87人選擇了“優先預約”,140人選擇了“定期免費體檢”,51人選擇了“家庭保健咨詢”;服務場所建設方面,37人選擇了“社區托養機構”,117人選擇了“助餐點”,67人選擇了“老年活動中心”。
4.對策與建議
4.1 充分發揮政府主導的作用,以市場化運作為方向,構建多方參與格局
堅持“社會福利社會辦、”“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鼓勵非政府組織和市場的介入,讓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形成產業化發展,為老人提供更具有質量的服務。
4.2 完善居家養老服務體制機制
①建立常規及預警機制。
②構建完善社區養老服務網絡體系。一方面應完善可供老年人使用的養老服務設施,包括老年活動中心、家庭綜合服務中心和星光老人之家等;另一方面應建立完善老年人的相關服務制度。
③建立專業化服務隊伍機制。搭建以社區為服務平臺、社會組織為載體、社會工作復合型人才為支撐點的“三社聯動”,充分整合社工、護工、義工以及心理師等專業型人才的力量,在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和危機干預等方面提供令老年人滿意的服務。
4.3 構建積極的適老化的文化氛圍和生活環境
①鼓勵開展老年大學的建設,完善老年教育。②充分利用媒體的力量,構建“適老”文化環境。
作者簡介:陳哲銳(1997年),漢族,男,廣東,本科,研究方向:老年社會工作,單位:深圳市升陽升社會工作服務社.
李佳羽(1993年),漢族,女,廣東,單位:深圳市升陽升社會工作服務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