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綠色產品的概念出發,分析了我國綠色食品的發展現狀以及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要依托互聯網,強化宣傳,擴大品牌效應,提高綠色產品標準化生產能力以及監管力度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綠色食品;產業發展;互聯網+
隨著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食品的要求不再停留于解決溫飽的階段,“綠色”一詞開始出現并受到人們的熱烈追捧。說到“綠色”,第一感覺是和大自然有關,那“綠色食品”是什么意思呢?人們追求綠色食品本質上又是在追求什么呢?20世紀90年代以前,并沒有綠色食品的概念,在此之后,這一概念才正式提出,我國農業農村部也對綠色食品制定了相關的標準。綠色食品是指食物在生產過程中沒有使用農藥和化肥。農副食品、糧食、魚蝦等只要在生產或者養殖過程中沒有使用農藥或者化肥等藥品,都可以認定為綠色食品。當然,綠色食品并不是社會公眾賦予的標簽,而是要符合我國農業農村部制定的食品標準。若符合相關標準,農業農村部則會允許在食品上貼上綠色產品的標簽,進而推向消費市場。
綠色食品概念的提出已有30余年,概念的提出到產品的發展進而過渡到綠色食品產業發展階段,綠色食品成功走出了一條良性發展道路。2020年,我國綠色食品企業數量已經高達五位數,產品總數也有上萬種,國內銷售額高達千億元,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規模。從消費者的數據調查來看,綠色食品以鮮明的形象和安全的品質得到了消費者的認可。從消費者在挑選商品時會關注綠色食品的標志這一行為可以看出,社會公眾對于綠色食品具有一定的認知。
1989年,我國農業農村部在人們紛紛追求綠色食品的浪潮中提出了關于綠色食品的官方概念,30多年來,綠色食品有一個良好、健康發展的態勢,對于國家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提升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從30多年的發展歷程來看,我國綠色食品在發展過程中依然存在很多問題需要解決。
(一)價值認知存在偏頗
雖然綠色食品概念的提出已經經歷了幾十年,眾多消費者在購買食品的過程中也頻繁提出要購買綠色產品。但是對于消費者而言,大部分社會公眾只關心綠色食品給自身帶來的價值,認為綠色食品安全、健康、有保障,但是并沒有從社會環境等方面認知綠色食品的益處,例如在環保、節能等方面綠色產品也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還有一部分消費者,由于綠色食品價格偏高,會傾向于選擇普通產品。
(二)產品生產成本高,標準化生產水平低
傳統農業發展過程中,為了保證農產品的質量和產量,經常在生產過程中大量使用農藥和化肥,農產品的安全不僅沒法保證,而且還造成了土壤硬化和水資源污染。很多綠色產品企業為了尋找良好的生產基地,往往要花費高昂的成本。另外,綠色食品在生產過程中還需要不斷進行檢測,生產之前要進行生產基地的環境檢測;生產過程也需要進行持續監控,保證生產環境符合無污染的要求;生產完成后的運輸階段也需要進行檢測,保證運輸過程的安全,使得綠色食品的生產成本比一般的產品要高得多,很多消費者迫于經濟壓力也只能選擇非綠色產品。雖然農業農村部給出了綠色產品生產過程中的相關標準,但是這種標準只能是一個大方向,要求生產部門在生產過程中符合相關的準則即可,具體的準則在三年內有效。從實際情況來看,農業農村部只是給出了宏觀的標準框架,但是食品生產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在這一過程中,食品生產會受到天氣和病蟲害的影響,很多投入是需要依據環境的變換進行調整的,所以政府部門給出的生產操作規程也只能把握大的方向,無法進行產品生產的動態調整。
(三)政府監管水平需要提高
關于綠色產品的監管往往是通過綠色產品監管員提供的檢測報告,在某一時點,由綠色食品監管員對企業的生產過程進行檢測并給出檢測結果,看是否符合政府制定的相關標準。但是這一監管措施存在固有的缺陷,對于產品生產過程而言,一般都有一個比較長的周期,而且整個生產環節也比較復雜,監管員只能在某一個時點進行檢測,并沒有辦法進行整個過程的檢測,再加上生產環節多的原因,也很難進行每個環節的檢測。總體來看,檢測員并沒有辦法進行全時段、多環節的動態檢測,對于企業來說就有了“鉆空子”的機會,政府的監管難度非常大。另外,在綠色食品標志的使用規范上也存在問題。市場上有許多企業違規使用綠色產品標志,但是對于政府工作人員來說,這方面的檢測需要依靠工作人員先從市場購買產品,然后進行對比檢測,才能找出違規產品,這一環節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即使找到了不合格產品,但是農產品流通渠道多、轉手率高,很多時候很難找到農產品的源頭,這樣一來也增加了市場監管的工作難度。
(四)品牌觀念落后,信息平臺建設落后
綠色食品產業從傳統食品產業發展脫離出來,但是固有的銷售觀念并沒有突破。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線上銷售渠道的發展比線下發展勢頭更加迅猛。從大多數綠色食品產業的發展模式來看,其信息平臺更多依靠相關的綠色食品網站和微信公眾號,但是建設的很多平臺并沒有做到與外界的平臺進行資源的共享和交互,開發出來的B2C和B2B+C模式,沒辦法進行綠色產品的品牌推廣。大多數消費者對于綠色產品的概念和價值認識不清,對綠色產品的相關品牌更沒有概念,因此沒有辦法轉變成現實的購買力。總體來看,綠色產品的發展過程中存在信息化建設不好、品牌宣傳力度不夠、市場營銷效果不佳的現狀。
(一)強化宣傳,擴大品牌效應
宣傳推廣對于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傳統的“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思想已經不適應現代企業的發展需要。社會公眾對于綠色產品的認識存在偏頗、品牌認識度低的痛點,需要通過宣傳推廣活動進行改變。在互聯網發展的時代,我們不僅要注重品牌推廣,更需要選擇合適的方式進行推廣。傳統的電視、報紙等方式已經不再適合,微信、微博、抖音等平臺更適合進行品牌推廣,在這類平臺開展各類互動話題,可讓社會公眾深入了解綠色產品與一般產品的區別,強化宣傳綠色食品品牌。
(二)提高綠色產品標準化生產能力
綠色產品的生產周期長、流程多是制約標準化生產的瓶頸,但是對于食品行業而言,質量又是產品能夠在市場上暢銷的關鍵。因此,要保證產品的質量,提高綠色產品的標準化生產能力,我們需要借助互聯網的技術,對產地環境、產品生產、產品質量和產品物流各個環節進行監管,把控綠色產品的生產質量。綠色產品的發展現階段還是以初級農產品為主,此階段想實現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難度是非常高的,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從原材料和基地兩方面入手,實現原材料的標準化和生產基地的信息化對于提高整個綠色產品標準化能力非常重要,從點開始努力,進而期望實現由點及面,推廣到整個綠色產品的生產過程。
(三)完善監管制度,提高監管力度
綠色產品標志的使用需要滿足相關部門的標準,實行準入制度,但是市場上依然存在標志使用不規范和違規使用的行為,因此應該建立綠色產品質量監管平臺,進行產品的實時追蹤。具體操作環節是,首先建立該平臺,綠色產品生產企業利用智能設備客戶端鏈接到該平臺并將企業食品的生產、物流信息都上傳到該平臺,能夠讓主管部門進行實時管理和監測。一旦出現任何問題,都可以依據該平臺追蹤到相關企業。
伴隨我國國力的增強和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綠色食品產業的發展具有廣闊的發展市場,社會公眾對于食品的需要會慢慢從數量向質量轉變。綠色產品安全的生產過程符合消費者的需求,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從當前的發展情況來看,即使我國的綠色食品企業數量多,銷售額大,但從我國整個消費市場來看,還遠遠不夠。我國綠色食品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成本高、監管落后、宣傳力度不足等痛點需要對癥解決,才能夠更好地推動我國綠色食品產業良性、可持續發展。
作者簡介:
李雅琴(1993.10-),江西九江人,助教,研究方向:公司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