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全面脫貧攻堅成功的背景下,以脫貧地區——云南昭通市的女性目前存在的生理衛生品質低下現象為例,對鄉村女性現存的生理衛生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探討。通過經濟收入、思想認知與社會救助三方面分析了導致該現象存在的原因。為國家進一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接續鄉村振興、提高鄉村女性衛生品質指明方向。
關鍵詞:女性;脫貧地區;生理衛生
2020年由黨中央提出的“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圓滿成功。云南昭通曾是全國貧困程度最深、脫貧任務最重、攻堅壓力最大的地級市,在對全面脫貧的正確領導下,終于達到10個貧困縣如期摘帽,185.07萬名貧困人口告別絕對貧困、36.24萬名貧困群眾搬出大山、215.4萬人飲水安全得到鞏固提升。
我國脫貧攻堅成功后,將目標轉換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動脫貧地區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馬克思說“每個了解一點歷史的人都知道,沒有婦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偉大的社會變革。”脫貧成功離不開黨中央正確領導和社會支持。國家修繕《農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在法律上維護農村婦女基本權益。社會上涌現各種針對女性的救助項目,如春蕾計劃、母親郵包等。農村婦女是脫貧攻堅一大關鍵問題、也是鄉村振興的基礎與關鍵。沒有婦女,就沒有人類、沒有社會。”因此應該聚焦農村婦女這一關鍵點,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并解決。
1.脫貧地區女性生理衛生品質低下的現象
2020開年之際疫情之下,物資流通困難,女性醫護人員生理特征的需要被忽視。2月6日,微博上一名女孩梁鈺發問的“前線醫護人員的衛生巾和考拉褲還夠嗎?這么多女性醫護人員是如何解決她們的月經問題啊?現在防護服不夠,想必也是一片衛生巾用一天,很容易感染吧。”讓大眾意識到易被忽略的基本問題:女性醫護人員需要衛生用品。經濟正常的普通人有時尚會因為一些不可抗力而造成衛生物品窘迫,更莫提經濟條件一般的欠發達地區。
回顧文獻研究,在網上搜索“衛生用品;女性;生理品質”等關鍵詞,能查詢到的相關資料很少,對欠發達地區女性生理衛生品質的研究論文寥寥無幾。如果說梁鈺的發問吸引了大眾目光,那么22塊錢100片的散裝衛生巾引發的“散裝衛生巾”價格的廣泛討論便使衛生窘迫走進大眾視野。貼牌代工的創利衛生巾,每片生產成本一角、五角不等;廉價衛生巾100片一包,價格21.99,每片成本只需一兩角。這些衛生巾克扣用料上需要的成本,選用平價材料;在包裝上,采用一百片一包,包裝費攤薄和運費攤薄的方式,使價格降低,吸引在經濟上有困難的女性購買。在散裝衛生巾的買家問答界面,多名買家回復他人對“三無衛生巾”質疑的“我有難處”讓人心酸。即便是一片一元到三元不等的衛生巾,對于欠發達地區的婦女兒童來說,仍是較難承擔的費用。除衛生用品價格居高不下、購買渠道較少,導致鄉村女性生理衛生品質低下還有三個方面。
1.1經濟與收入
云南昭通在脫貧攻堅成功之前,被稱為貧困“釘子戶”。自然環境相對惡劣、地理位置偏僻、自古以來被稱為“蠻夷之地”,昭示著這個地方的交通之落后、生產之原始,這些標簽仍然跟隨云南人民,成為近代云南許多少數民族的真實生活寫照。婦女在這種環境之下作為一個不可或缺的勞動力存在家庭中,承擔著沉重的工作負擔。無論是以何種生產模式為主的少數民族家庭,婦女都必須參與到日常的生產活動中。很多以農耕為主的家庭中,婦女幾乎承擔了所有日常生產工作。高強度日常生產活動下,夜晚回到家庭,作為母親角色,還需要照顧老人兒女,這就意味著女性進行生產活動所獲得的報酬不僅需要維系家庭的日常所需支出,還需要用在兒童教學及父母照料上。脫貧攻堅的幾十年間,云南農民的收入僅高于貴州農民收入,低于四川甚至是西藏農民收入。在低收入的情況下,從事農耕生產的農村婦女可支配收入更少,加之在家庭中的話語權較低。導致婦女每月在衛生用品上的可支配數額減少,會下意識選擇廉價的衛生用品;支出需求大、負擔重的生活使婦女下意識忽略自身需求,相比品質較佳的衛生用品,更偏好能“湊合用”的廉價產品;若生育女童,其受到的衛生教育也較缺乏,導致生理衛生品質低下現象代際傳承。
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鄉村婦女收入低的現象將使提高其生理衛生品質舉步維艱。
1.2思想認知
近代以前,云南幾乎沒有關于婦女接受學校教育的記載。婦女的生活重心離不開家庭、生產。婦德、生理衛生等知識,一般都是通過民族流傳的諺語、故事或長輩的教導傳承等方式獲取,知識來源不可究。缺乏生理知識的婦女也不能傳授給女兒正確的衛生知識,只能將自己從生活經驗中得出的結論傳授下去。在這種思想認知之下,沒有人關心是否要使用正規衛生用品才能更大程度上避免婦科疾病發生,也從來不會往衛生用品的使用上探究。長期處于此文化環境下,女性漸漸失去其身體表達權,對正常生理現象避而不談、感到羞恥。最后,婦女由被迫接受開始轉變為主動的接受與傳承。
1.3社會救助認知
從宏觀上看,大部分社會救助都是缺乏性別視角的,人們普遍在習慣上將男女籠統地看成一個整體,忽視性別在生理結構上的差異。在開設針對教育的救助項目時,人們下意識地將男童與女童看成一個名為兒童的整體,忽視性別的不同需求,沒有深入關心到性別上的差異需求。除了性別視角上的缺乏,還缺少對相對貧困更明確的認知。沒有體會這份貧窮的人們,以及沒有經歷每月生理期的男性很難想象連自己正常生理現象都負擔不起是一種怎樣的窘迫。盡管目前已有許多社會救助項目,但欠發達地區鄉村女性的生理衛生品質仍是難以提高。
綜上所述,鄉村婦女現存的問題是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使貧窮擺脫一張“女性面孔”需要確切關注鄉村女性。解決女性生存需求后,進一步關注女性的生理需求,才能真正解決鄉村女性現存問題。
參考文獻
[1]仲超. "貧困女性化"的形成與治理[J]. 云南社會科學,2019(6):143-150.
作者簡介:袁嘉琪(2002年2月) 女,現在廣州工商學院市場營銷專業在校學生。
指導教師:時臨云(1957年12月) 女,現在廣州工商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