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銀嬋
【摘要】在初中教學過程中相信許多擔任過班主任的教師都會有這樣的感受: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我們教學的重點、難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想獲得更好的教學質量、成就高效課堂離不開教師與學生的積極配合與努力,要確保每一位學生的心理健康,是班主任開展高效課堂的首要條件。近年來,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學生心理壓力引起的心理問題時有發生,如何確保初中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是當前學校教育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班主任;初中生;心理健康
初中階段正是學生人生發展的重要階段,該階段正處于青春發育初期,身體發生變化的同時心理也會隨之發生變化:性別認知的覺醒、個性化逐漸形成、各種社會興趣凸顯、自我意識增強等,因而引發諸多心理疾病。為使初中生健康度過這一階段,必須重視學生的心理問題,積極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本文從以下兩方面提出對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見解。
一、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分析
初中生心理健康是指智力正常情況下,善于調節與控制自我情緒,擁有良好的意志品質和自我客觀評價能力;師生與同學關系得到和諧處理,并能較好適應和改造學習環境、健全的個性品格。但是在現實生活中,許多學生由于生理、心理與家庭、學校及社會因素,并沒有達到以上標準,均以不同程度呈現著心理問題,總結主要有一下幾點現象:
1.學習上的心理問題
(1)學習興趣與教學要求的沖突
步入初中這一階段學生開始形成興趣且存在多樣化與專門化現象,他們都有開始出現偏科現象,但從升學的競爭需求與全面發展角度看,就必須要求學生學好每一門科學,這就與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不少的矛盾,降低了學生對某些學科學習的積極性。
(2)學習方法與學習行為習慣的困惑
初中的學習要求并不像小學生那樣被動接受知識,而是由被動變為主動,很多時候是需要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自覺性。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有的學生在學習上很自覺地也極其有上進心,但限于學生自身能力與知識水平有限、方法不當或不能及時得到教師的輔助燈因素,學習成績不理想,在學習過程中只有失敗的體驗卻未嘗獲得成功的喜悅,因此,時常感動困惑、煩躁、苦惱,甚至有挫敗感產生抑郁、自卑、厭學的負面情緒。另外由于學科較多,學習任務繁重都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相當重的心理負擔,造成心理失調現象凸顯。尤其對于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來說,學校、家長都對其期望很高,都希望他們能考入重點高中,對他們學習上進行一列的強化培養(輔導班),正因為期望值過高,導致不少學生在學習上“亞歷山大”,經常出現精神焦慮狀態,這些現象在初中畢業生身上有跡可循。
2.成長過程中自身帶來的心理
初中階段是學生長知識、長身體的快速時期,這一階段學生身心各方面開始出現不同程度的變化,在成長過程既有快樂也伴著諸多煩惱,特別是性心理的發育,使他們對性認知出現好奇,對異性的求知的向往,青春期的性騷動已經成為困擾大多數初中生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由于性認知的好奇所產生的困擾主要體現在:接近異性同學的矛盾性(想又怕接近)、友情與愛情的矛盾性(不能分別友情與愛情,導致早戀發生)、正常男女同學學習交流被誤會或受到指責后的委屈,引發一系列的心理困擾。
3.與社會關系的不適導致心理問題
進入初中后學生不僅在學習、生活環境都發生巨大的轉變。學生要適應初中生活就必須學會處理復雜的社會關系,隨著人際交往范圍的不斷擴大,初中生更加渴望得到同學間的友誼,更渴望得教師的關愛、父母的關愛與重視,但由于情感萌芽初期,交往經驗不足,欠缺豐富的社會閱歷與交際能力,往往因不善于處理各種社會關系而不能與同學們和諧相處,而產生一些列的孤獨、自閉、自卑,有的還開始出現叛逆心態與教師唱反調、與父母產生心理隔閡并為此產生不必要的煩惱。
二、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與方法
針對初中生心理上出現的種種問題,作為班主任應該積極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探索解決學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徑與方法。
1.了解并及時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況
班主任不僅要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思想品德、身體健康狀況,更需要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學生的興趣、愛好、性格等特點,既要了解學生的外部行為表現,也要了解其內心動機,只有了解學生的身心健康,才能使教育工作做到有的放矢。
2.營造良好的心理環境,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精神
學生心理環境的營造是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環節,良好的心理環境呈現是豐富多彩、充滿友愛、樂觀積極的環境,應該是和諧、融洽、歡快的環境,學生只有在這樣的環境才能產生健康、積極向上、樂觀的情緒,而不是孤獨、抑郁、壓抑的。因此,作為班主任要給學生營造良好與健康的心理環境 ,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和良好的人際關系氛圍,才能使學生對未來充滿信心,保持積極樂觀的精神。
3.傳授學生心理健康知識,提高認知水平
班主任應該發揮主導作用,開設心理健康課程或者開展相關專題講座,向學生傳授適齡的心理健康知識,提高其心理的認知水平,促使學生更好地面對成長與學習過程中所產生的心理困擾,從而學會并形成自我心理調節習慣與行為,增強心理承受能力。
4.通過心理引導,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塑造學生的良好的心理,提高學生心理認知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學生心理調節能力的提高。因此,對學生進行心理訓練尤為重要,班主任要針對學生的心理問題或者困擾,通過實際生活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克服學習與生活上的消極心理,不斷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質。
5.整體教育與個別心理教育相結合
班主任在開展心理健康課或講座整體教育時,應善于觀察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并通過開展心理咨詢這一環節的溝通與答疑對整體學生有一個全面性的了解與剖析,再進行個別學生的心理指導。心理咨詢是運用心理學的原理與手段,通過語言、文字等其它形式對個案進行幫助、疏導、啟發和教育的過程,通過介入過程進行個別指導有助于班主任因材施教,采取針對性策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促使學生的德、智、體、美、勞綜合性發展。
21世紀,社會競爭更加激烈,培養學生具有健康的心理、豐富的知識、強健的體魄、健全的人格、積極樂觀的人生觀,能夠承受學習與生活中帶來的各種挫折與不適,提高學生適應不同環境的能力,是當前素質教育對班主任提出的基本要求。班主任應該不斷加強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通過多種多樣的教學手段,使學生感受到身邊人的溫暖,有勇氣勇于面對學習、生活中的心理困擾,從而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最終實現不斷促進初中生健康成長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黃小宜.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9,13(4):56.
[2]高浪文.探析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J].東西南北:教育,2019(18):206.
[3]吳艷珺.加強初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19(70):27.
[4]羅朝暉,劉美芹.班級心理輔導在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探析[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20(4):118.
責任編輯? 楊?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