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依琳
摘要:現代發展中,德性缺失所帶來的社會發展問題引起了各界人士的高度關注,對于德性缺失現象的解決也成為了當前社會發展的重要問題與任務。本文德性的基本概念展開分析,探究德性缺失現象而引發的社會問題,并以此為基礎,研究德性缺失問題的解決策略,帶動社會道德風尚發展,加深人對德性的思考。
關鍵詞:德性;德性缺失現象;社會問題;解決策略
德性是什么?古今中外對于德性的研究從未停止,隨著時代的發展,關于德性的研究也愈加深入。但在現代發展中,德性缺失的社會現象卻愈加嚴重,對于德性缺失問題的解決也成為了當代社會發展的重要任務。人的德性是在長期的生活、生產實踐中而逐漸形成的行為取向準則,是人生存和發展需求的一種理性認知。而現在對于德性缺失現象的研究與解決,就關系到了社會的發展。
一、德性缺失現象引發的社會問題
德性作為人的基本行為準則,是人道德素質的直接體現[1]。隨著當前社會發展中人們對于道德素質這一主題關注度的逐漸提升,社會發展中德性缺失現象引起了社會各界人士的高度關注,關于德性缺失問題的探討也愈加深入。現在發展中,經濟的發展速度不斷加快,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升,證明了時代的發展與進步。但與此同時,“飽暖思淫欲”這一古話也逐漸體現出來,在物質追求得到了滿足后,人們的物質欲望卻空前高漲,為了追求自身欲望的滿足,現代人們對于自身道德的選擇以及良知的追求卻逐漸懈怠,這也就成為了當前社會道德素質問題日益嚴重、德性缺失現象愈加頻繁的根源所在,也因此而誘發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首先,德性的缺失誘使畸形的道德選擇出現。現代社會發展中,不論是“弒師案”還是“殺友案”,其根本的原因都是由于畸形的道德選擇出現,也引發了社會的深度思考。同時,在面對摔倒的老人扶不扶這一問題時,讓更多的人從一開始的惶恐不安,直至最后的隨波逐流,這就是道德認知的缺失所導致的社會結果,德性缺失現象造成了社會公德的失落以及理想信仰的匱乏,也使越來越多的人在面對社會問題時,出現了畸形的道德選擇,導致各種社會問題的產生。其次,德性的缺失而導致的個人利益追求。現在社會發展中,無論是收紅包的醫生,亦或是對比學生家長的老師,都是在德性缺失中,選擇自身的利益追求,進而又引起了更多的人的效仿。“為什么他可以我就不行?”“他能做我憑什么不能做?”的思考也越來越多,人性的缺失導致了人們對個人利益的追求欲望愈加上升,親人、朋友、同事之間畸形的道德攀比也成為了一種社會風氣,而造成這種社會風氣產生的原因,就值得每一個人去思考。
二、德性缺失現象的解決思路
面對當代社會發展中德性缺失現象的現實問題,每個人都應該深入的思考自身,是否也存在著模仿般的畸形道德選擇,更要思考,自己是不是成為了別人道德選擇的畸形榜樣?加強對德性缺失現象的解決已經成為了當代社會發展的重要任務,是推動當代社會道德建設發展的必然途徑。
首先,加強文化塑造,孕育道德典范。現代社會發展中,教育的作用不言而喻,在面對社會德性缺失現象的解決時,也需要將教育作為德性缺失解決的重要途徑。當代社會不是單一的倫理價值體系,是多元的社會價值圖景[2]。德性缺失現象已經成為了當前社會發展中所需要面對的關鍵問題。基于此,就需要發揮文化教育對人們道德的塑造力量,文化培養人的良心。在實際過程中,要進一步強化教育過程中的思想道德教育,以文化去塑造人們的道德素質,通過文化去孕育當代社會的道德典范,以此帶動和激發民眾的德性建設,全面提升德性建設的穩定性,尊重個人精神自由發展的前提基礎下,推動人們的道德素質增長,實現社會德性缺失現象的解決。
其次,改善教育環境,帶動德性建設。德性雖然是個體的,但是是會受到外界環境影響的,尤其是在個人德性的形成過程中,外界環境的影響至關重要。因此,在當前社會發展中解決德性缺失現象這一現實問題,就需要高度注重對教育環境、社會道德建設環境的全面改善。在教育中,要革新傳統的道德觀念灌輸,而是要將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培養作為德育教育的核心與關鍵,通過對教育環境的改善,以環境帶動學生的道德觀念發展[3]。同時,要高度注重對社會道德建設環境的改善。社會作為一個大染缸,社會環境就決定了個人的德性建設情況。因此,在解決社會問題的德性缺失現象過程中,也需要全面加強對社會道德環境的改善,全面加強時道德素質宣傳,以社會道德環境建設,來帶動個人的德性建設發展。
結束語:
綜上所述,德性缺失現象已經成為了當前社會道德建設發展的關鍵阻礙因素,對于德性缺失問題的解決,也成為了當前社會道德建設的重要任務。因此,就需要通過文化塑造和環境改善,全面提升個人的道德素質建設,以此推動個人德性建設發展。
參考文獻
[1]劉琳. 德性倫理學視域下社會公德問題研究[D]. 中共廣東省委黨校, 2019.
[2]楊國榮. 德性,知識與哲學進路——由《當代美德倫理》引發的若干思考[J]. 天津社會科學, 2020(3):30-34.
[3]趙華. 學校道德教育研究--基于德性與規則相融合的視角[D]. 山東師范大學,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