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楊
相信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聽到過“椎管狹窄”這個詞。一說到狹窄,我們肯定都會想到負面影響。那椎管到底是什么呢?其正常的功能是什么?出現狹窄后會對我們身體和生活產生怎樣的影響呢?帶著這些問題,我們逐步地揭開“椎管狹窄”的神秘面紗。
什么是椎管
脊柱是由一塊塊椎骨組成的,每個椎骨前面堅硬的部分稱為椎體,椎體后方有一個椎孔。椎體像搭積木一樣一塊塊疊加在一起,從而使椎孔連起來形成一條安全的通道——椎管,用來容納和保護脊髓。椎管里面走行的脊髓分叉出很多神經根。在椎管兩側的椎間孔內行走的,是控制四肢感覺和運動的神經。同時,在椎體周圍有椎動脈、關節、韌帶和肌肉,椎體之間有椎間盤,這些結構密切合作,維持了脊柱的穩定,從而實現各種功能,更加出色地為我們服務。
為什么會產生椎管狹窄
先來看椎管的結構,椎管的前壁由椎體后緣、椎間盤后緣和后縱韌帶構成,后壁為椎弓板、黃韌帶和關節突關節,兩側壁為椎弓根和椎間孔。這些組成椎管的任一結構出現異常改變,都會導致椎管內體積的改變。椎管的體積一旦變得狹窄,就會讓脊髓或神經根受到壓迫,從而誘發疼痛、麻木、肢體無力、活動受限、大小便功能障礙等一系列神經功能問題。
臨床上針對椎管狹窄的發病原因不同,分為先天性椎管狹窄和后天性椎管狹窄。
1.先天性椎管狹窄。又稱發育性椎管狹窄,是由于先天發育異常所導致的,天生的椎管的管徑就比正常人的椎管更加狹窄。大部分人在青年時期可能不會出現任何癥狀,但隨著成年之后勞損退化,就會出現椎管狹窄癥的癥狀及體征。
2.后天性椎管狹窄。又稱退行性椎管狹窄,主要是由脊柱的退行性改變所導致的,也可以因為外傷或其他原因繼發性狹窄。脊柱作為人體的主要支撐和承重結構,隨著年齡的增長,椎骨和椎間盤等各種結構都出現老化,隨之出現的骨質增生,以及椎管內韌帶等軟組織炎癥、增厚等問題的出現,使得椎管內空間變得狹小。這些都是最常見的導致椎管狹窄的原因,具體列舉如下。
①椎間盤突出。椎體之間的椎間盤可以理解為一個緩沖墊,有一定的彈性。退變的椎間盤會變薄、變扁,向椎管內突出,突出的椎間盤會占用椎管內的空間,從而導致椎管狹窄。
②后縱韌帶、黃韌帶肥厚。當脊柱慢慢退化,變得不穩定的時候,位于椎管前后壁的黃韌帶及后縱韌帶受到的應力就會增高,常常會導致變性或斷裂。長期反復的損傷、修復過程會讓黃韌帶、后縱韌帶異常增厚,椎管內的空間也會受到影響,從而導致椎管狹窄。
③椎間關節骨質增生。椎間關節是兩個椎體間的關節,主要負責椎體間的穩定性。正常的椎間關節表面有軟骨,活動比較平滑。但是隨著歲月的流逝,慢慢會產生肌肉勞損和脊柱退化,脊柱的穩定性難以保證,關節表面的軟骨就會磨損,出現骨與骨之間的摩擦,從而誘發骨質增生。這些增生的骨質占用了椎管或椎間孔的位置,就會導致椎管狹窄。
④椎體滑脫。相鄰的兩節椎體在穩定對位時,椎管管徑最大,當出現椎體錯位滑脫時,因為上下椎管前后移位,椎管會繼發出現狹窄。
⑤外傷。當脊柱受到外力損傷時,尤其是外傷較為嚴重引起脊柱骨折或脫位時,常會引起椎管狹窄。
⑥其他因素。如果椎管內存在囊腫、感染、腫瘤,或醫療操作不當,也會引起椎管狹窄。
椎管狹窄有哪些表現
臨床上,我們通過癥狀來確定椎管狹窄發生的部位與脊柱節段。根據發生病變的部位分類,椎管狹窄可以分為頸椎管狹窄、胸椎管狹窄、腰椎管狹窄。下面我們來看它們分別具體的臨床表現。
頸椎管狹窄
從臨床發病率來看,頸椎管狹窄要低于腰椎管狹窄,常常發生在椎管頸4~頸7節段,臨床表現主要有如下幾點。
1.疼痛、感覺異常。頸椎管狹窄常出現頸部疼痛,多為酸痛、脹痛,四肢感覺麻木或感覺過敏。一般先出現上肢放射痛,可有放電樣及燒灼樣疼痛,慢慢地癥狀會發展到四肢。有些患者在胸部或胸部以下也有類似的感覺。有的患者胸、腹部會有種被勒著、束縛的緊迫感,也稱作束帶感,嚴重的會有呼吸困難、憋氣等癥狀。
2.肢體活動障礙。伴隨著感覺異常,會出現四肢沉重、無力,動作僵硬不靈活,活動度減少,肌肉萎縮,進而影響日常生活,嚴重時會出現無法站立或步態不穩。嚴重狹窄者在輕微外力影響下可出現截癱、大小便失禁等。
3.大小便障礙。這種癥狀一般出現比較晚,最開始會有會陰區麻木,性功能下降,尿頻、尿急、便秘,無法自如控制排便,慢慢發展為無法排尿或大小便失禁的癥狀。
胸椎管狹窄
胸椎管狹窄是較少見的一類椎管狹窄,常出現胸背部疼痛,疼痛常持續難以緩解。因胸椎管解剖結構較頸椎管及腰椎管狹窄,因此下肢麻木、無力癥狀出現較早。
1.感覺異常、肢體功能異常。起初多表現為下肢麻木、無力、發涼、僵硬及不靈活,雙側下肢可同時發病,也可一側下肢先出現癥狀,然后累及另一側下肢。約半數患者有間歇性跛行,行走一段距離后癥狀加重,需彎腰或蹲下休息片刻方能再走。較重者站立及步態不穩,需持雙拐或扶墻行走。嚴重的胸椎管狹窄,胸椎節段以下軀干感覺麻木,常出現束帶感。
2.大小便功能障礙。此癥狀出現較晚,主要為大小便無力,少見尿失禁。患者一旦發病,多呈進行性加重,緩解期少而短。病情發展速度快慢不一,快者數月即發生截癱。
腰椎管狹窄
腰椎管狹窄是臨床中最常見的一類椎管狹窄,大多數患者都有腰痛的病史。
1.疼痛、肌體無力。腰椎管狹窄常出現反復發作的腰背部疼痛,臀部及下肢放射痛。一開始疼痛比較輕微,臥床休息可減輕或消失。一般彎腰前屈時沒有癥狀,后伸腰部時癥狀明顯。隨著病情發展,出現下肢麻木無力,肌肉萎縮。疼痛性質多種多樣,可為酸痛、麻痛、脹痛、放電樣及燒灼樣疼痛。疼痛的部位主要在臀部、大腿后外側,小腿和足部也會出現疼痛感,一般會比較持久。
2.間歇性跛行。間歇性跛行是椎管狹窄的特征性表現。在患病早期,一開始還能一次步行幾千米,但隨著病情的發展,距離會縮短至幾百米,甚至縮短至一百米,常常患者在步行一兩百米甚至十幾米時產生腰腿痛,雙腿無力;彎腰休息一會或蹲下后癥狀會立即減輕或消失。若繼續再走,不多時疼痛會再次出現。
3.馬尾神經受壓癥狀。出現馬鞍區的癥狀、體征及括約肌問題,如會陰區麻木、性功能障礙,嚴重者可以導致大小便不凈,不能自控。
4.神經根受壓或刺激癥狀。由于神經根病變導致的椎管狹窄,會引起神經根局部及相應的神經根性分布區針刺感覺減弱、痛覺異常、肌肉力量減弱及腱反射異常。
日常中出現以上不適時要謹慎小心,及時就醫,明確診斷,及早治療。
椎管狹窄對中老年健康和生活的危害
相信很多人都認為我們人體的衰老是隨著眼角第一道皺紋、鬢間第一根白發的出現才開始的,但是從科學角度看,身體柔韌性的減弱才是人體衰老的第一征兆,而身體的柔韌性減弱多緣于脊柱的退行性改變。脊柱是生命的大通道,是人體的桅桿,支撐著我們的身體;而頸椎、腰椎作為脊柱結構中相對靈活的結構,承受的勞損和退變也就尤為明顯。脊柱的退行性改變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而我們能做的就是更早地意識到生活中的不良習慣和危險因素,從而減緩退變的過程,預防椎管狹窄。
對于中老年人來說,生命進行到了盛開和收獲的階段,剛剛要享受自己辛苦努力半輩子帶來的好生活時,卻被椎管狹窄攔住了路。現在椎管狹窄越來越囂張,對“單一姿勢堅守者”越來越“偏愛”。“單一姿勢堅守者”的隊伍中沒有年齡偏見、性別歧視,只要你存在長期單一姿勢的習慣,長此以往,椎管狹窄定會不請自來。
隨著越來越普及的網絡和對不良姿勢的忽略,我們發現身邊有越來越多的老朋友不再一起去遛彎活動,而是在手機前、網絡上進行聊天和分享;越來越多的老朋友窩在沙發上翹著二郎腿,越來越多的老朋友缺乏運動、不愿動彈。過了一段時間見面聊起,肩頸疼痛、頭暈眼花、手麻無力、腰背緊張、下肢酸軟,癥狀纏身。生活中這些看似不經意的小動作會使脊柱出現這么大的問題,我們的椎管怎么這么脆弱呢?
其實,這些不經意的小動作只是壓垮大象的最后一根稻草。之所以會發生椎管狹窄,多是由于長期的職業工作和不良習慣已經在慢慢耗損著我們的身體,脊柱已經存在軟組織勞損、關節松弛、肌肉拉力不均衡、脊柱穩定性降低等問題,為脊柱的退變和椎管狹窄埋下了一顆炸彈,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很容易誘發造成脊柱問題加重。
椎管狹窄來襲時,初期隱藏較深,難覓其蹤,往往癥狀較輕。上面提到的都是基礎問題,有的人甚至沒有任何癥狀。隨著病情的發展,其表現也逐漸強烈,此時會出現各種不適癥狀,這時候再想和家人一起旅游,和朋友一起聚會,和孩子一起玩耍,可能就不能如愿了。
脊柱的一生是默默奉獻、不斷消耗的一生。歲月如刀,當你準備進入社會、開始工作的時候,腰椎間盤已經從鼎盛開始不可避免地走向衰退。只要生命不息,我們對它的壓力就不會停止。損傷、過度的負重、長期的顛簸震動,都會對脊柱造成巨大的壓力,加速它的退變。
生活中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動作也會給脊柱和椎管帶來無法挽回的損傷。希望大家盡量避免這些造成脊柱損傷的動作。只有我們日常生活中避免錯誤的姿勢,選擇更為科學的動作,才能更好地完成他們的使命,避免椎管狹窄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