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娟
乳腺癌患者初期并無顯著癥狀,易被忽視而錯失最佳治療時機。所以及時確診并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案,對患者的病情控制和術后生存質量至關重要。
乳腺癌的診斷
1.觀察觸診。觀察乳房皮膚是否有橘皮樣、濕疹樣病變,腋窩淋巴結是否出現腫大,非哺乳期乳頭是否出現血性、漿液性、水樣溢液等;觸診可排查乳房腫塊、皮膚結節等病征。
如果自檢發現乳房腫塊,且無痛感,不要太過緊張,因為乳腺增生時也有此類癥狀;若腫塊單側單發,且邊緣不規則,自檢時不易推動,則須及時深入檢查。乳房腫塊侵犯腺體與皮膚韌帶后,會使乳房皮膚形成凹陷,呈酒窩狀,甚至牽拉乳頭內陷,而且淋巴水腫會導致乳腺皮膚橘皮樣病變;癌細胞往往浸潤皮內生長,則會形成皮膚硬性結節。
2.影像學分析。目前影像學檢查包括乳腺超聲、乳腺X線鉬靶攝影和磁共振增強檢查等。
乳腺超聲適用于35歲以下年輕女性。年輕女性的乳腺具有高密度的特點,超聲能看到0.5厘米左右的腫塊,結節、腫塊的顯現比鉬靶更好,還能判斷腫塊位置并觀察周圍血流情況,便于發現早期乳腺病變,而且比鉬靶、磁共振費用低。但檢查結果受制于儀器分辨率、操作醫生經驗等,或會遺漏一些病變特征。
乳腺X線鉬靶攝影彌補了乳腺超聲的不足,能觀察早期乳腺癌的鉬靶征象;但因鉬靶檢查時將整個乳腺壓扁透視,會將腺體與病變部位堆疊,不適合年輕女性高密度型乳腺檢查;且有一定放射性,每年檢查不能超過兩次。
乳腺磁共振增強檢查檢出浸潤性乳腺癌的敏感性高于鉬靶和超聲,但檢查費用高,檢查時間長,且不適用于心臟起搏器植入患者。
3.病理學檢查。病理學檢查是診斷乳腺癌的黃金標準。主要有兩種方法,一是手術切除腫瘤,取樣進行病理檢查;二是穿刺活檢,通過取樣觀察腫瘤細胞的形態和特性,判斷腫瘤性質、種類及發展階段等情況,決定患者的治療方案。目前乳腺癌根據病理分析指標分為四個亞型,不同亞型應采取不同治療方案。
乳腺癌的治療
1.手術治療。一般來說,乳腺癌多采用以手術為主、聯合其他治療方法的綜合治療模式。常見手術方式有乳腺改良根治術和保留乳房手術(簡稱“保乳術”)。隨著科技發展及患者對自身美的追求,保乳手術、微創手術受到更多患者的青睞。但對于導管原位癌和早期浸潤性乳腺癌,通常還是建議手術切除。
2.放射治療。適用于局部治療,但副作用較大。高能X射線或質子線破壞癌細胞,減緩了癌細胞的生長,但在殺死癌細胞的同時,也破壞患者自身的免疫力。
3.藥物治療。主要是使用藥物破壞癌細胞,包括化學療法、激素療法、靶向治療、免疫療法。
化學療法分為術前化療和術后化療。術前化療可以縮小病灶,還可幫助醫生了解患者對化療藥物的敏感程度及化療方案是否合理,為術后化療提供依據。術后化療的作用則是鞏固療效,消滅患者體內存在的殘余病灶或微小轉移灶,延長患者的無瘤生存期和總生存期。
激素治療通過改變激素依賴性腫瘤生長所需的內分泌微環境,阻斷腫瘤細胞生長,從而控制腫瘤發展并促其死亡。絕經前后的患者藥物治療方案有一定差別。
靶向療法是在細胞分子水平上,針對特定基因或蛋白質設計與之相應的治療藥物。藥物進入體內使腫瘤細胞特異性死亡的過程不會波及腫瘤周圍的正常組織細胞。靶向治療前需要進行基因檢測,找到特定分子靶標。分子靶向治療主要針對于某一基因,隨著個體差異,療效可能會差異很大;且靶向藥物也會產生一定副作用和耐藥性,而且價格高,患者要與醫生密切溝通,對治療效果進行嚴密監測,以便于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免疫療法是通過激活或增強免疫細胞來對抗癌細胞。免疫力提升人體對抗癌癥的防御能力也會增強。
大部分乳腺癌患者通過規范化治療,生活可以逐步恢復正常。但無論何種分型,乳腺癌術后都有兩大復發高峰:術后1~3年和8~10年。因此,治療后患者應定期隨訪和復查、合理飲食、積極鍛煉,采取積極行動預防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