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琳娟
燙傷指人體皮膚組織因接觸溫度過高的物體而造成的創傷,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創傷之一。本文對燙傷傷口的護理進行簡要概述,幫助讀者了解燙傷護理中需要注意的重點事項。
燙傷類型
燙傷是由高溫液體、固體或蒸汽導致的皮膚組織損傷,常見的有沸水、熱蒸汽、熱油、燒熱的鐵鍋等造成的皮膚燙傷。長時間接觸高于人體體溫的低熱物體,也有可能造成燙傷,這種類型稱為低熱燙傷。臨床根據損傷程度將燙傷分為三個等級。一級燙傷:傷及皮膚表層,皮膚出現紅斑,疼痛明顯;二級燙傷:傷及真皮層,皮膚出現水皰,伴隨紅腫疼痛;三級燙傷:傷及皮下組織,皮膚出現壞死和脫落,創面呈灰色或紅褐色,皮下脂肪、肌肉甚至骨骼組織均遭到破壞,可能會失去痛覺。
燙傷護理順序
1.沖洗。對于輕度燙傷,受傷的第一時間應用流動的冷水沖洗燙傷區域,至少持續20~30分鐘,期間不可對傷口進行任何處理;如果持續疼痛,還可選擇在冷水里浸泡以緩解疼痛。冷水沖洗的目的在于散熱、止痛、減少創面組織液滲出、控制腫脹發生,以避免生成水皰。醫學實踐表明,輕度燙傷冷水沖洗或浸泡處理時間越早效果越好。但水溫不能過冷,5攝氏度以下的水溫容易造成凍傷。
2.粘連及水皰處理。在燙傷發生時往往來不及脫去衣服,導致創面與衣服之間發生粘連。此時應注意保護創面,不可強行將衣服剝離,以免發生撕脫傷。首先應將傷口附近覆蓋的衣物剪開,隨后持續沖水,慢慢揭開并分離創面粘連的衣物,再處理傷口。燙傷如果傷及真皮層,容易出現大小不一的水皰,其內是組織液滲出的無菌液體,可以保護創面不受感染,有些人在燙傷發生后挑破水皰,是完全錯誤的。水皰破裂更容易引發傷口感染。正確的做法,是對面積較小、燙傷程度不嚴重的傷口,無須挑破水皰,等待水皰自行吸收即可痊愈;對燙傷面積較廣、水皰較大的傷口,應由專業醫務人員進行挑破、引流和消毒處理。
3.敷藥。為了促進傷口愈合,減少感染風險,在創口處外敷適合的藥物是一種有效治療方法。敷藥前先做好消毒工作,確保創面清潔干燥,再敷以燙傷藥物。西藥中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有助于燙傷創面愈合,中成藥中濕潤燒傷膏、外傷油等均能夠有效緩和燙傷。需要注意的是,創面消毒應避免使用紫藥水、紅藥水,此類藥物消毒能力不強,且在皮膚表面留下痕跡,遮蓋創面顏色,不利于醫師判斷傷情。
4.包扎。燙傷創口包扎的主要目的是保護創面不受感染。但并不是所有的燙傷都需要包扎處理。輕度燙傷用藥后可不做包扎處理,而燙傷面積較廣的創口多半需要保護。還有一種特殊情況,就是傷口水皰情況較嚴重的大面積深度燙傷,一般不能用紗布覆蓋傷口。這是為了避免傷后焦痂過早溶解脫落,致使敗血癥發生。此類患者半暴露處理即可。
5.保護。燙傷后應注意保護創面,避免觸水,保持避光,穿寬松透氣的衣物,減少創面與衣物的摩擦。創面水皰破裂后做好消毒工作,定期換藥。飲食習慣也需要調節,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應多食用高蛋白質食物及新鮮的蔬菜水果,以促進傷口愈合。
6.就醫。較嚴重的燙傷應盡快送醫治療,創口在外界環境中暴露得越久,感染風險也越高。燙傷護理不當會使傷口膿腫潰爛、難以愈合,還會留下明顯的疤痕,甚至影響終身,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護理注意事項
普通人在進行燙傷護理時應注意以下幾點事項:①不要聽信民間偏方,使用牙膏、醬油、口水、草木灰等直接涂抹傷口,這些物品對傷口并無保護作用,反而容易刺激傷口發炎,造成感染或留下疤痕,應使用專業的燙傷藥膏治療燙傷;②不要低估燙傷的嚴重性,盡管創傷只發生在局部,但也有引起全身性炎癥反應的可能,大面積燙傷會引發休克,同時對心肺、肝腎器官組織均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必須送醫治療,否則會有生命危險;③燙傷后不能吃“發物”這一民間說法并未得到科學證實,魚、蝦、雞蛋、牛羊肉等含有病患所需要的高蛋白營養,只要不產生過敏反應,燙傷后應適當增加此類食物的攝入。皮膚組織的重新構建需要大量蛋白質參與,蛋白質含量豐富的食物有助于傷口愈合,低營養飲食反而不利于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