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悅



繪畫延之清初,由于皇室宗親以及士大夫們的口味偏好,輒將“四王”繪畫,奉為天下“正流”之本。一時間,朝廷內外皆以“四王”繪畫為臨摹圭臬。但話又說回來了,“四王”的筆墨功力,乃至尚古入古的承傳法規,以及得天獨厚接觸內廷書畫真跡的豐藏條件,故而,他們的筆墨功力以及深厚修養的識見,都是民間(坊肆)畫匠所無法比擬的。也就是這些過于優厚的獨特條件,確也阻礙了他們繪畫的發展而不敢越雷池一步。黃賓老曾經直言批評說:“四王之畫,小石迭成大山,點染與皴法俱分,通體氣脈不相聯,故乏生氣。”(1948年論畫)從中可以看得出,賓老的直言批評是很客觀公允的。“四王”的繪畫長處是,筆墨功力深、個人藝術素質好,但少了自己的繪畫語言和筆墨真性。由于所見歷代書畫真跡條件優厚,均能足不出戶,便可直接對畫臨摹。因而,于天下真正的名山大川,則少親歷涉足前往。這可能就是幾位大畫家,面對真實大自然的唯一缺憾吧!繪畫講究的是“百家齊放”。而“清六家”之一的惲壽平(號南田、南田翁),就是這“百家齊放”中較為突出的一位。
南田髫年即聰慧能詩,才情名動鄉里。稍長隨伯父惲向(道生,著名畫家)學畫山水。《桐陰論畫·卷上》對惲道生有評:“惲道生向,筆墨縱橫如意,頗得山水雄渾之趣。早年氣厚力沈(沉),全摹董、巨;晚年惜墨如金,翛然自遠,意興在倪、黃之間。香山翁位置既高,故落筆便非凡近可擬。”其畫存世稀,列為“神品”。有了畫技精湛的伯父指授,取法乎上,并注重大自然寫生。故而,下筆不落窠臼。山水宗董源、巨然,繼法王蒙、黃公望、倪瓚,筆墨清潤超逸,絕塵蕩俗。《桐陰論畫》評曰:惲正叔壽平,能事寫生,隻行今古。閑寫山水,一丘一壑,超逸高妙,不染纖塵。余謂前代畫家擅長三絕者,卓然惟唐子畏一人。當代惟南田翁可與并傳千古。其評超絕今古,是與六如并列,畫入“逸品”。南田翁后暫棄山水而專事花卉。究其因,亦有故。原來南田與石谷子交厚,過從甚密,常聚一起詩酒唱和,晝夜盤桓書畫。石谷子精畫山水,筆墨功力深厚,然不擅花卉禽鳥。南田思之自己山水花卉皆善,為了不與畫友石谷子山水爭勝。乃告石谷子曰:“是道讓兄獨步,格妄恥為天下第二手。”故而,暫棄山水而專事花卉。倒不是南田先生的山水造詣不及石谷子,而是因為他們是畫中密友,出于謙懷之心,讓石谷子山水榮居榜首為樂耶!實則高手畫技本無你一我二之分,這是古人“德唯取友,藝在尊師”的謙謙君子之風。南田先生人品畫品之高潔,亦可尊為后世學習之楷模。
南田先生在遵循前人沒骨花卉畫法的基礎上,深入開拓創新,用筆直接在紙絹上點蘸顏色敷染而成,注重形神兼備;在筆墨敷色中,融入文人畫的雅逸風韻。傳“沒骨”技法一道,為南朝梁張僧繇所創。唐楊升以“沒骨”寫山水,人稱“沒骨山水”。遺憾的是,由于畫記傳說年代久遠,故兩先人的“沒骨”神筆之跡,早已不得后世所見。比較靠譜的“沒骨”畫法,應該是南唐(北宋)的徐崇嗣。徐畫是學黃筌、黃居寀父子的。《圖畫見聞志》評徐崇嗣:“其畫皆無筆墨,惟用五彩布成。”另《圖繪寶鑒》評曰:“徐畫花鳥,綽有祖風,又出新意,不用描寫,止以丹粉點染而成,號沒骨圖,以其無筆墨骨氣而名之,始于崇嗣也。”那么這段文字講的就很明確了,沒骨畫法就是從徐崇嗣開始的。
南田先生的繪畫路子很寬,善于總結和出新。加之多涉外寫生,為繪畫積累了豐富的創作素材。畫論曾評其曰:“花卉斟酌古今,以北宋徐崇嗣為歸,一洗時習,獨開生面,為寫生正派,比之天仙化人,不食人間煙火也。”脈絡清晰了,南田承傳的是徐崇嗣,又不為其法所囿。自家筆墨獨具風范,這與其重視涉外寫生是分不開的。在南田存世畫品真跡中,沒骨畫是他的主流繪畫特色;但同時,他所繪的寫生靜物蔬菜瓜果,也一樣頗具特色。今示其寫生四開蔬果冊共賞,不足處,誠望四海方家削正。
《仙芋圖》(圖1),絹本設色,尺寸24×33厘米,今藏常州市博物館。南田先生在寫生的繪畫領域里,善于觀察生活中最為尋常的東西。百姓日常生活的平靜心態,給了畫家真實的創作靈感和筆墨沖動。芋頭本為百姓家的普通飯食,經畫家之手,將看似平淡清素的芋頭,渲寫得入骨三分。畫面平中見樸,筆墨樸中藏趣。敷色淡赭無華,芋頭肉厚豐腴,比例形態各異,一股濃濃的泥土芳香撲鼻而來。畫家巧用沒骨與墨線交融,使筆致皴擦有度,更覺畫境仙氣吐納。畫題詩曰:“還憶山堂夜臥遲,寒燈呼友坐吟詩。地爐松火同煨芋,自起推窗看雪時。”詩寫的應該是寒春,畫家真想在寒燈之夜,能與好友圍爐一起吃芋吟詩,推開窗,外面早已是白皚皚一片的銀雪。乙丑春初,甌香館戲作。落“乙丑”應該是康熙二十四年(1685),畫家五十二歲。稱“戲作”,畫家十分的自謙,可喻嚴謹的“戲作”。
《青芬圖》(圖2),尺寸同上。此圖畫得開張大氣,給人有不拘筆墨之風姿。用筆夸張而具法規。青翠新鮮的菜根聚散有度,乃以雙鉤淡墨走線而出,葉綠肥嫩,信筆點點,疏密有致,純用沒骨,葉無一線痕跡,與雙鉤根莖正好形成絕配。畫家筆墨用得天衣無縫,構圖奇逸奔放,毫無拘束筆墨之狗尾續貂。款落“戲用巨然墨葉法,作青芬圖,深于山水者,能通寫生之意,斯言信夫。南田。”畫家用的是巨然師的墨葉法,作此《青芬圖》,如果精通畫山水的人,亦能理解寫生的重要性,你們一定要相信老夫。
《蘿卜圖》(圖3),尺寸同上。打小就聽老人說,“蘿卜賽人參”。蘿卜不僅壯陽補氣,并且還是味上好的靈丹妙藥。就是這么一種普普通通的食材,早已成為古今畫家入畫的上好題材。南田先生于此“土人參”也深愛有加,不但平常喜歡吃,而且更喜歡畫。畫家在繪畫構圖上,從不故弄玄虛,寫得直白,畫得精逸。詩曰:“三種蘿卜三膚色,沒骨皴擦筆有姿。疏密聚散不同類,賽過仙界金玉盤。”款落:“拔出金城玉,酥凝帶土膏。壽平。”多么形象的比喻,把蘿卜看成是豐潤的美玉,其酥身之體賽過土人參。
《果蓮圖》(圖4),尺寸同上。此圖寫實,頗見筆工。敷色淡雅,果用沒骨。折枝片葉,用線工細。蓮蓬清姿,陰陽跌宕。寥寥不贅,足見神韻。款題:“記得西湖秋月里,劈蓮曾染指頭香。甌香館戲題。”南田翁真的是太謙虛了,畫得兼工帶寫,且融沒骨之法,筆墨用的是如此的巧妙。幾張看似平淡靜雅的構圖,并沒有嘩眾取寵的內心浮躁。然若細細品嚼,則無不嘆服畫家胸積萬卷的藝術修養,以及精妙博大的深厚功力。
惲壽平《蓮池逸趣圖》卷(圖5),設色絹本,尺幅20×150厘米,這是2017年北京保利230萬元成交的一件拍品,為盧芹齋婿杜伯秋舊藏。
行書對聯(圖6),水墨紙本,113×26厘米,常州市博物館珍藏。我們早就說過,南田先生精通“詩書畫”,在才情上,可直逼六如居士。存世書法多見題畫上或部分零星札記,而洋洋大作并不是很多。書法學的是褚公遂良、襄陽米芾之本。后書為作詩題畫之需,多以行楷秀勁為主流,筆墨影子還是米癲的味道多些。這副行書對聯,應該是南田翁傳世經典的上上之作了。聯曰:“名花未落如相待,佳客能來不費招”。筆墨寫得清氣逼人,線條雅韻流暢,毫無造作遲澀之濁氣。心情暢快喝了不少陳年老酒,摯友之索,乘興而書,聯之長跋頗見筆墨真性。跋曰:“丙午春三月,艤舟婁東,同人觀桃于城南之潮音閣,小憩西田之農慶堂。歡呼劇飲,分韻擘箋,極一時文宴之盛。暇日,子俶道社兄索作楹聯,愧手腕生疏,信筆涂鴉,竟成惡札,徒有幸于嗜痂癖耳。清和上澣,匆匆返掉,聊書數語,藉作跋文或可當觀桃,續游為異日相思之劵爾。時在康熙五年書于黃薇花畔,毘陵同社小弟惲壽平。”此聯為南田先生于康熙五年所作,應為1666年 ,時先生正值盛年,體魄康健,筆墨氣力飽滿,加之乘著酒興,則更是狂放不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