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艷 王凱銳
摘要:在當前社會越來越關注地域非遺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因此將社會創新設計與河南省澠池縣非遺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相結合。通過對社會創新設計的分析,了解社會創新設計的概念和對非遺文化的價值意義,然后通過案例分析法,分析出社會創新設計的有效策略,最后使澠池縣非遺文化在社會創新設計的方法下探索新的傳承和發展路徑。
關鍵詞:地域;社會創新;澠池非遺;文化
澠池縣位于河南西北部,瀕臨黃河,并且這里是距今7000年至5000年的仰韶文化發現地,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悠久的文化歷史資源,非物質文化遺產當然也是非常多的。比如:表現仰韶彩陶仿古系列和反映黃河兩岸民間文化的仰韶彩陶;把打擊樂和吹奏樂融為一個整體的音樂形式十盤;澠池唯一的花燈籠舞蹈表演九蓮燈;深受大眾喜歡的一種文藝娛樂形式棒棒鞭舞;把河南梆子的優秀基礎融合當地民間色彩的戲曲镢把戲;運用傳統布扎工藝的棚口;使人尋蹤覓跡的黃河燈,這些都是在這片土地人們勞動生活時不斷發展出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受到過人們熱烈的歡迎。
由于現代社會高速發展,而非遺文化發展并不能形成與時代發展相匹配的速度,在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下,許多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的方式已經跟不上時代的發展變化,社會屬性、人文觀念也不斷發生改變。因此澠池的非遺文化在知曉程度、傳承力度、傳播范圍縮小等問題也日漸凸顯。我們需要采用更加有效的方法來進行傳承、保護和發展。社會創新是這幾年不斷興起的推動地域發展的方法,因此,下面將分析社會創新在地域非遺文化的保護意義和案例策略。
一、社會創新設計的概念和意義
在《為真實的世界而設計》一書中,作者維克多·帕帕奈克探討了設計的社會倫理和道德價值,并強調了設計師要具有社會與生態責任感, 設計必須成為一種創新的、具有高度創造性的交叉學科,對人類真正的負責。社會創新的定義最早是由楊氏基金會提出,指的是“創新活動與服務,其目的是為了滿足某種社會需求,并主要由社會性組織進行發展和傳播,這些組織的首要目的是社會性的”。在對社會創新設計的調查與分析中,有大量學者、實踐家、社會創新機構多對“社會創新設計”的概念給出自己的定義。
地域非遺文化可以使社會創新設計找到切入點與靈感,并設計出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產品或服務,而已經設計出的優秀產品再反過來促進地域文化與地區產業升級,形成地域發展可持續。這樣就發揮了社會創新設計的價值和意義。
1.助力地域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通過設計和創新活動,可以將區域文化資源衍生為與我們日常生活相關的產品或服務。一方面,它鼓勵我們通過產品更多地去關注和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另一方面,能夠借助設計的力量使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多地出現在群眾的日常生產生活中,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因素合理地融入具體產品或服務。它不僅能喚起人們對地域文化的記憶,還可以使大眾因情感而產生共鳴,使產品更好地被人們接受和傳播。
2.助力地域社會屬性的可持續
在當前的社會生活中,不同地區都有空巢老人、留守兒童、房屋倒塌、耕地荒蕪、人口流失、甚至鄰里之間變得互不信任等社會現狀,打破了原本的社會屬性。而社會創新設計通過開展內容上的、模式上的、體驗上的等多方面的創新對特定地域傳統文化進行系統化設計,打造特色化地域可持續發展路徑,在維系社會屬性與增強社會影響力上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3.助力地域產業經濟可持續發展
社會創新設計通過整合獨特的地域文化資源,研究非遺文化的發展脈絡,挖掘地域非物質文化特質以及人文情感追求,開發地域非遺文化價值,為地域經濟發展增添發展途徑。同時,使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成品牌特色和優勢,進一步構建不同地區人們的文化自信與歸屬感,充分調動群眾對非遺文化傳承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也為地區產業經濟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二、以澠池縣非遺文化的社會創新設計實踐策略
地域傳統非遺文化是當地人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不斷形成發展的,與當地人們的生存環境緊密相連不可分割。任何改變或變遷都可能對地域非遺文化的環境失衡,使其消亡。因此,不能脫離其生存環境和生態系統來保護與傳承地域非遺文化。社會創新設計是有效解決當前問題、促使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的有效手段,使之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的“土壤”,不但有助于解決地域非遺文化的發展窘境,而且有助于推動地域的經濟可持續發展。
比如:湖南通道、江西婺源和天津楊柳青都是社會創新設計在地域文化上取得的成功案例。通過這些成功案例分析出社會創新設計的策略有兩個:“三維構建法”和“互聯網+”。
“三維構建法”:在社會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設計對象、設計方法、技術手段都在不斷被重構,單純“物”的設計已不能滿足當前設計需要解決的不斷涌現的新問題,設計已轉向人與物、人與人、人與物與人等多種關系的創造性處理。基于關系處理的系統化的信息設計、體驗設計、服務設計等成為當前設計學界和產業界的熱點。因此,從社會創新的視角重新審視當前的地域傳統文化設計,運用三種維度的設計策略,從地域非遺文化和地域獨特的資源中挖掘設計觸點,再通過構造設計體系把設計觸點-人-觸點進行互聯,最后通過形成立體的關系網,推動地域非遺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互聯網+”:社會創新設計具有服務設計意識,通過應用社會組織、網絡,以在社會發展中促進解決各類社會議題與矛盾。因此,通過“互聯網+”建立“地域傳統文化”與“群眾”交流的信息平臺,再借助社會團體、網絡平臺,通過協同創新的社會創新方式,提高群眾對地域傳統文化的了解體驗。通過建立地域傳統文化與群眾之間的交流平臺,發掘互聯網時代下對非遺保護與傳承的新途徑。
因此,為了使澠池縣非遺文化能夠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展的效果,就要在社會創新設計的指導下,通過“三維構建法”和“互聯網+”相結合的策略進行設計,以澠池非遺文化為導向,整合資源,挖掘特色,搭建平臺。
(一)一維:構建設計接觸點
地區非物質文化形式廣泛地存在于民俗文化、地方工業、傳統手工藝、生活形式(行為、語言、節慶、風俗等)中,它影響著當地人們的生活生產方式、認知世界的方式與價值體系。這些非物質的文化遺產是這個地區幾千年來人們生活實踐的結果。單純的文化創意產品設計、旅游規劃設計等單點設計,已不能滿足傳承與發展區域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需要。要拓展社會創新設計的內容,以振興非物質文化遺產為目標,以可持續發展為主線,多點展開設計服務。將地域非遺文化資源進行發掘與整合,從文化、生態、旅游、商業、工業等多個角度,深入挖掘區域性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特征進行提取和轉化,提煉出一批重點設計特征,通過無形的、有形的產品載體,實現多樣化的服務,更好地滿足用戶的體驗需求。有效的設計接觸不僅能給用戶帶來良好的體驗,還能對特定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起到良好的作用。
如在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縣由湖南大學展開的“New Chan-nel新通道”設計與社會創新夏令營項目,從團隊的組建、設計組織形式、產品的開發以及商業化模式的設計,內容涉及非物質文化數字影像紀錄片、原生態音樂錄制、旅游規劃與景觀設計、文化產品設計及兒童美術創作等,產品設計和形式多重設計與當地居民產生良好的互動聯系,提高當地居民的文化意識和行業創新,同時該項目贏得了社會的認可和廣泛關注。
澠池縣的區域非遺文化十分豐富,并且不同的非遺文化分散在不同的村落,為了傳承和發展澠池非遺文化,也為了拓展澠池縣經濟文化產業的發展路徑,希望可以通過對不同村落的非遺文化進行不同的定位,確定“一村一景,一村一文化”的理念發展,把每個村落的非遺文化作為觸點進行設計構建,這樣也可提升澠池差異化特征和用戶體驗的重要性。并且利用澠池縣現有的資源,如:仰韶村考古遺址公園、仰韶文化博物館、黃河丹峽、仰韶大峽谷等構建對傳統文化多方位體驗一體化的觸點。根據每個服務觸點特色設計各種文創衍生產品、服務和旅游紀念品等,不僅提高當地居民的收入,而且增加文化與群眾的互動性,為澠池的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播提供
(二)二維:設計文化覆蓋面
當前,用戶的需求已經不是單一產品所帶來的價值能夠滿足的,我們應該在非遺文化設計體系構建中,運用體系連接的策略將挖掘的地域非遺文化設計的觸點進行串聯,將各個價值點統一到系統的地域傳統文化發展體系中。通過服務規劃、產品設計、視覺設計和環境設計來提升服務的易用性、滿意度、忠誠度和效率,向用戶提供更好的體驗,為服務提供者和服務接受者創造共同的價值。構建以點成面的體系化、規?;姆俏镔|文化遺產項目。采用多點互動,可以拓展地域非遺文化的傳播路徑,并且對地域的文化、經濟、產業發展可以起到聯動作用,也同時為群眾及消費者提供良好的服務體驗。
如江西婺源縣在打造美麗鄉村建設中,運用體系策略將各個價值點進行串聯,圍繞規劃、文化、旅游、產業一體化的鄉村旅游的主體,建設以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韻為特色的文化體系,以及鄉村旅游、休閑、文化、教育、民宿設施,提供交通服務等綜合產業體系的價值,帶動婺源產業發展,滿足服務提供者和服務接受者的需求。以點成面,形成文化體系串聯各個觸點,有利于實現價值最大化,促進地域文化、生態、經濟、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因此,在澠池縣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上,根據“一村一景,一村一文化”的文化體系,通過社會創新設計把每個村落的多個接觸點進行有效整合,組成游客一站式服務的覆蓋面,把每個設計觸點的價值發揮到最大,給用戶帶來不同的文化體驗。
為了更好整合每個設計觸點想成覆蓋面,采用“互聯網+澠池非遺文化”的方法。建立“文化”與“市民”直接溝通的信息平臺,即C2C(Culture to Citizen,下文簡稱為C2C),借助 SNS(社交網絡服務)、O2O(Onlineto Offline,即線上到線下)、互聯網眾籌等多元化方式,實現地域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C2C 是在社會創新視角下,以網絡平臺和社會團體為手段建立的澠池非遺文化與大眾的交流關系。通過這樣的方法對非遺文化的傳播、傳承和發展做出貢獻,并促進澠池的經濟發展。
通過建立一個這樣網絡平臺使群眾和澠池非遺文化之間能夠更好的產生互動,一方面是讓群眾根據自己不同的需求設計不同的非遺文化體驗。另一方面是在澠池非遺文化的傳播、傳承、應用和創生中發揮積極的推動作用??梢酝ㄟ^“互聯網+”賽事和線上線下技法展演起到傳播的作用,通過網絡學習平臺起到傳承的作用,通過網絡售賣非遺文創衍生品起到應用的目的,通過根據上面的每個村落的觸點打造“非遺文化+旅游”,實現地方文化、經濟的多贏共生。
(三)三維:形成立體關系網
通過三種維度構建的設計思路,運用社會創新設計的技術、設計、商業等將平面化的系統進行立體網絡化,以輻射周邊產業的發展,實現互聯互通。并且在當今社會智能化網絡時代,地域文化設計很難是少數人的專利、單個產品的領域、單一的發展路徑,更多的需要跨領域、跨學科、跨地區的融合,將平面化的文化體系交織在一起,形成立體化的大系統網絡,實現地域非遺文化設計成果的互聯共享。
因此對應澠池非遺文化,以三維構建法為策略,逐步形成集文化、生態、經濟、產業等為一個立體的澠池非遺文化關系網。建立一個以澠池非遺文化為基礎的文化系統,服務于多個方面的產業輸出網絡,社會創新設計的介入將為非遺文化的發展和傳承起到關鍵作用。通過設計旅游紀念品、文創產品、農產品包裝等提升農產品、傳統手作的附加值,增強各文化觸點的特色及互動性;規劃設計文化體系將所有設計觸點聯系起來,形成一個集餐飲服務、居家養老、交通服務、生態旅游、休閑娛樂、購物等為一體的立體化文化體系,滿足服務對象的需求;此外,通過“互聯網+”的策略,將社會資源有效整合,發展成三維立體化結構網絡,并形成共同推動澠池非遺文化發展的社會創新設計手段。實現澠池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并且可以有效地帶動澠池經濟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地域非遺文化的發展與傳承是不會或缺的,文化自信強調的就是要傳承和發展我們自己的民族文化,而地域非遺文化就是其中之一,要調動廣大人民積極參與到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但并不是單純地把它們保護起來,而是要讓非遺文化融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從而更好地傳承與發展非遺文化,也帶動地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通過社會創新設計挖掘澠池縣地域非遺文化中最具有價值的精神和理念,充分發揮其作用,使澠池地域非遺文化成為地區重要的經濟發展路徑并形成社會影響力。
(作者簡介:王美艷,湖南工業大學教授、藝術學博士后、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設計史論;王凱銳,湖南工業大學2020級藝術設計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設計策劃與項目管理)
參考文獻
1.孔秀麗《基于社會創新的畬族文化傳承研究》[D],浙江工業大學,2018。
2.季鐵《基于社區與網絡的設計與社會創新》[D],《湖南大學》,2012(12):P109-111。
3.《廣府古城建筑文化遺產保護策略研宄》[D],河北工程大學,2017。
4.原佳麗、邱國鵬、伊林春《社會創新視角下鄉村服務設計的策略及其價值研究》[J],《三明學院學報》,2020,37(04):P66-72。
5.鐘芳、劉新《為人民、與人民、由人民的設計:社會創新設計的路徑、挑戰與機遇》[J],《裝飾》,2018(5):P40-45。
6.季鐵《社區研究與社會創新設計》[M],湖南:湖南大學出版社,2017。
7.羅仕鑒、鄒文茵《服務設計研究現狀與進展》[J],《包裝工程》,2018,39(24)。
8.張旭、張楊梅《“互聯網+”楊柳青年畫的社會創新設計研究》[J],《工業工程設計》,2020,2(04):80-8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