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文物保護的過程中,怎樣優化文物保護技術和修復技術,是秉承傳統還是堅持現代,文物界的專家和學者都抱有不同觀點和態度。步入21世紀后,各種現代科技應運而生,文物保護和修復中也會應用到各類科學分析方法以及工程技術手段,傳統工藝潛在的技術信息和科學內涵不斷得到驗證,致使傳統工藝正朝著科學化方位轉變,但是現代科技手段在文物保護修復中也是不可替代的。本文將立足于實際角度,對文物保護中傳統工藝科學化要點予以詳細分析和闡述,希望借此不斷提升文物保護水平和效率,使中華文化可以得到不斷的傳承和發揚。
關鍵詞:文物保護;傳統工藝;科學化;分析;研究
歷史文物是人類社會遺留至今的珍貴財富,其擁有著極高的藝術價值和科研價值,在當今社會仍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影響范圍波及到社會各個領域。怎樣促進文物保護工藝由傳統走向創新,實現科學化的完美轉型,這便是每一位文物保護工作者應該側重思考的問題,唯有實現文物保護技術的“傳統+創新”,才能讓那些珍貴的文物世代留存,并使之啟迪民智,讓世人從文物中窺探歷史滄桑,從而更珍惜眼前的生活。
一、文物傳統工藝發展現狀分析
所謂傳統工藝,指的就是歷史上遺留至今且較為精湛的手工業技藝,最具代表性的當屬整型技術和修飾技術以及焊接技術等,將上述技術結合起來進行應用,從而全面地去保障文物安全。
傳統工藝在文物修復和文物保護中起到了關鍵性作用,國內很多傳統工藝均是源于相關工作者的實踐經驗,但是通過多年發展,傳統文物保護工藝卻沒有充足的理論指導,所以說傳統工藝若想實現發展,著實困難。還有就是傳統工藝的傳播渠道尤為狹窄,并且保密性要求高,有可能在某一個民族群體中流傳著一類工藝,但其他地區和人民卻不知道,長期下去就極有可能失傳。這樣一來,傳統文化保護、修復工藝的發展空間狹窄,從事傳統工藝的技術工作者的理論知識基礎甚是匱乏。
二、現代文物保護與修復現狀分析
現代文物保護和修復工作中,突出的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以及人文要素之間的相互整合,并且期間也會涉及到歷史學和考古學以及物理學等諸多學科,隨著科學技術改革程度的加深,很多科學材料得以不斷拓展,這些都給文物保護、修復工作帶來了無限動力。文物科技保護中務必要保持嚴謹的態度以及靈活的思維,如此才能發揮出科技保護的作用。
總的來說,我們在評估文物價值時,在不會帶給文物損害風險的前提下去使用先進科技材料和實踐成果等,對文化進行良好的保護和修復,盡可能地還原其本來面貌,使之顯現出歷史價值與文化價值,相關工作者還要仔細分析文物材質成分以及制作工藝等,對其進行針對性的修復和保護。
三、文物保護傳統工藝向科學化過渡期間存在的問題
(一)將單純的傳統工藝科學分析視為工藝科學化研究
對現存傳統工藝科學化研究的實踐中,很多專家和學者認為對傳統工藝的科學分析完全等同于傳統工藝科學化研究。傳統工藝研究專家陸壽麟曾多次指出:應基于傳統工藝研究,注重傳統工藝和現代科學技術之間的結合,之后在此基礎上去達到傳統工藝保護的創新目標?;谏鲜鏊裕瑢F代科技融入到傳統工藝研究領域和保護領域中,這是實現傳統工藝轉型的基礎。但單一化的科學分析并非就是傳統工藝科學化研究。對現存傳統工藝的原料、工藝操作流程的分析,從實際角度而言,這僅僅是傳統工藝科學化研究的一項基礎。
(二)研究范圍狹窄
縱觀現狀不難看出,基本上所有的文物研究都只在文物保護技術的范圍內,對其所涉傳統工藝進行一系列的科學化分析,卻未能拓展領域去實施科學化研究。很多文物修復、保護技術的研究成果,一般來說都處于對傳統工藝不足之處提出改進意見的層面,沒有真正達到構建傳統工藝科學化體系目標。所以說,傳統工藝科學化研究還有待拓寬范圍,如此方可達到深層研究的目標,讓傳統工藝和現代工藝更好地融合。
(三)理論指導匱乏
傳統文化保護工藝研究工作,實際上屬于多學科交叉型的一項工作,但從當前研究成果層面加以審視,傳統文物保護工藝的研究未能獨成一派,并且也沒有專屬的研究理論以及研究方法。從現存傳統工藝科學化研究案例角度去分析,盡管說部分研究工作已經被貼上了“科學化”研究的標簽,卻沒有真正達到傳統工藝科學化研究的標準。諸多專家和學者對傳統工藝科學化研究的了解不深,或多或少也存在誤解,只是將傳統工藝和科學分析簡單融合,亦或是將現代工藝和實驗手段等應用情況統統視為傳統工藝科學化研究,這樣就會讓整個研究呈現出零散化、非規范化的狀態。
四、文物保護中傳統工藝的科學化研究方案
傳統工藝科學化研究是一種以現代科技手段和西方實驗方法為主的活動,具備著體系化和規范化等諸多特點,現在仍需要制定出細化的傳統工藝科學化研究方案。
(一)傳統工藝和科學化相結合
傳統工藝科學化屬于一類基于傳統工藝調研、分析基礎上構成的科學研究方法,不僅涵蓋了文物保護和修復技術的研究理念問題,還囊括了和傳統工藝方法、傳統工藝研究價值等息息相關的理論內容,并且還要側重分析現代科技手段、科學實驗方法等的使用規則,該類問題均需要一套豐富的研究理論予以解答。關鍵點在于,應該將傳統工藝研究和科學化研究相互融合,制定傳統工藝科學化研究的具體范疇和形式,如此方可讓理論為文物保護實踐服務。
(二)全面挖掘和搜集傳統工藝技術信息
文物保護傳統工藝并非只是一個簡單的稱謂,其間涵蓋了各式各樣、千差萬別的工藝類型以及技術類型。就算是同一類型的傳統文物保護工藝,在不同地區范疇內也會呈現出不同的工藝風格。就某個地區內的傳統文物保護工藝而言,工藝中的地域性特征是區別于其他同類型傳統工藝的重要因素。此類工藝的特殊性亦會深刻反映在文物本身上,所以文物保護修復人員在利用傳統工藝獲取工藝信息內容時,要秉承兼收并蓄的基本原則,盡可能多角度地深挖更多傳統文物保護工藝信息以及數據,整理傳統工藝調查結果,整合完成后再進一步進行同類型傳統文物保護工藝科學化研究,從而便會建立起一個正規化、完整化、常態化的工藝數據庫。
(三)拿捏好精準度
文物保護傳統工藝技術科學化研究的過程中,研究的精準度要拿捏好。需要注意的是,對傳統文物保護工藝予以改良研究,這便是傳統工藝科學化研究的第二項工作重點。核心任務在于科學分析的基礎上,針對傳統文物保護工藝中不容易獲取的原材料加以替換,以及對傳統工藝中的不足之處加以改進,旨在讓文物修復工作能夠滿足于社會發展需求,將文物本身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傳播出去,但這并不意味著完全用現代工藝去替代掉傳統工藝,也不是完全使傳統工藝手段改頭換面。所以在文物保護傳統工藝的科學化研究期間,一定要拿捏好改良研究的“度”。也就是要求傳統工藝的獨特性要保留下來,但同時還要糾正原有弊端。通過數次調查和分析不難看出,傳統文物保護工藝實施流程中,操作過于隨意,很多情況下都憑借工作人員主觀臆斷去判定該如何修復文物,這也是傳統文物修復工作的一大特點。所以說作為新時期的文博工作者,在對傳統工藝進行改良時,一定要注意傳統工藝的各自應用特點,要對同種工藝技術的操作流程加以規范,期間務必要應用客觀的標準去要求傳統工藝操作流程,如此才能讓傳統工藝愈加標準化、科學化,繼而不斷提升文物修復水平。
(四)核心技術建設
隨著計算機圖形學和計算機視覺等學科日趨完善,數字技術的應用使文物修復方式變得更為便利,借助數字化平臺可以拍攝和掃描文物的形狀、大小、顏色等數據信息,并錄入系統。三維掃描技術可以實現非接觸測量,其速度快、精度高的優勢十分明顯。同時可借助3DS— MAX、AUTOCAD等技術輔助設計創建模塊,便于對文物本身的數據測量、鑒定,或復原紋飾,創建新的仿制品,這對文物數字化保存、展示等有著十分關鍵的作用。
還有就是發揮出數字化圖像技術的無破壞性、效率高等諸多優勢,一些文物由于保護不當以及受到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導致受損及老化,應用這種技術可以對文物進行恢復,對文物彩色對比度予以增強并用紋理合成的方法,補全文物殘缺之處,在不影響其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的同時,盡可能使之展現其本來面貌。
傳統工藝科學化研究屬于一個新興的傳統工藝研究方法,其視角也是獨特的,所以我們在研究傳統工藝科學化時,要進一步驗證其研究理論,不能單一拘泥于科學分析的層面,要深入到科學化技術體系構建這一高度,如此方可為文物保護、修復技藝的整體研究貢獻力量,為傳統文物保護工藝的傳承和發揚奠定基礎,繼而不斷提升文物保護水平和修復效果,讓那些珍貴文物得到長期保存,并發揮出該有的作用。
(作者簡介:李磊,單位:濟源市濟瀆文物保護研究所)
參考文獻
1.林祥清《現代科學技術在館藏文物修復與保護中的應用探索》[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0(02):P73-75。
2.巴葉《關于文物修復理念探討與實踐應用》[J],《視界觀》,2020(08):P01-02。
3.戴維康《前沿科技對傳統文物修復的提升與影響》[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0(03):P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