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通過總結中國傳統“五色觀”的內涵,探尋“五色觀”的形成與發展脈絡,思考傳統“五色觀”在視覺傳達設計中如何應用。以“五色觀”為理論依據,圍繞招貼設計和包裝設計,與現代優秀設計案例結合,深入研究傳統“五色觀”與視覺傳達設計的融合與應用,豐富設計者創作思路,拓寬現代設計的道路。
關鍵詞:傳統“五色觀”;現代設計;傳統色彩;陰陽五行說
一、“五色觀”的內涵
“五色觀”是中國歷史悠久且古老的色彩觀念,是中國色彩研究的瑰寶般的理論成就,在中國這片遼闊土地扎根了2000多年。那么何為“五色”呢?“五色,謂青、赤、黃、白、黑”,與陰陽五行中的基本觀點“金、火、土、木、水”一一對應。其中的每一種顏色都與中國傳統哲學觀緊密聯系,具有突出的視覺特征和深刻的觀念形態雙重特色。傳統“五色觀”與傳統等級觀念、價值觀念、哲學思想、宗法倫理道德等相互融合,相映生輝,蘊含著豐富而又深刻的思想內涵,凝聚了無數前人的智慧,歷史悠久、流傳甚廣,至今仍有無數創作家將傳統“五色觀”應用于繪畫、彩塑、設計等領域。
綜上所述,中國傳統“五色觀”是在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生產生活中產生,在中國傳統哲學觀“五行陰陽說”的支持下形成,在春秋百家爭鳴中發展的一種具有中國古代特色的人與社會的心理結構的色彩理論。
二、“五色觀”的形成與發展
新石器時代是人類最早認識和使用顏色的時期,人們將含有錳和鐵的礦物原料做成陶器,在陶坯上用紅、白、黑三種顏色進行彩繪,再經過900℃的高溫焙燒,形成彩陶。在新石器時代,人們對色彩的認知僅僅停留在單色崇拜階段,相較于陶器的顏色,人們更關注陶器的體型,所使用的顏色有限,只有黑、白、紅三色。
春秋戰國時期的《周禮·考工記》中記載:“畫繢之事,雜五色。東方謂之青,南方謂之赤,西方謂之白,北方謂之黑,天謂之玄,地謂之黃。”此時的“五色觀”不單單是五種色彩,而是人們將五色系統與原始唯物觀的“五行論”與“陰陽說”和大自然中的其他要素:方位、神祇、氣味等結合逐漸發展而來,衍生出各種五行思想。如此,中國傳統“五色觀”與“五行”“五方”“五神”與“五味”融會貫通,發展為包羅萬象、博大精深的傳統色彩理論體系。任意一個顏色都散發著獨特的文化內涵,在中國的各個朝代、各個階層、各個領域發揚光大,成為中華民族色彩文化的重要思想根源。
進入西周時期,儒家提出“正色”與“間色”的色彩概念,并納入“禮”的范疇。“正色”即五色,“間色”則是正色混合而成的顏色。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在倫理上崇尚“禮樂”和“仁義”,在政治上主張“德治”與“仁智”。從維護統治階級利益出發,大到政治思想,小到衣著打扮,滲透進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規范人們的生活習慣及行為方式,以嚴格的規章制度強化“上下之分、尊卑之別”的等級觀念。此時的傳統“五色觀”中注入了封建社會的文化內涵,將五色與“仁”“德”“善”相結合,同時融于“禮”的形式之中。其“比德”思想不僅維護了統治者的利益,得到統治者的擁護,還推動了古代美學的發展,使傳統“五色觀”的發展日新月異。
三、“五色觀”與視覺傳達設計的融合與應用
人類自出生起便沐浴在色彩的陽光中,色彩是人類與大自然溝通的“通道”,是這個世界上最感性的藝術語言之一。從藝術創作角度來看,色彩是設計師用來表達思想感情和態度的最重要、最有效的因素之一。作為設計師,通過色彩傳達、闡釋和實現設計意圖,不同的色彩會引起不同的生理與心理上的反應,每一種色彩都可以渲染和放大一種情緒體驗。
1.傳統“五色觀”與招貼設計
在視覺傳達設計中,色彩與形的關系不僅僅停留在簡單的表面填充上,更多的是二者合理地搭配,最大程度地整合視覺關系。
國際平面設計大師靳埭強先生的招貼設計作品澳門回歸《九九歸一》的畫面簡潔大方(圖1),只有幾筆勾勒的水墨線條和一片蓮花花瓣,寥寥幾筆水墨勾出兩個阿拉伯數字“9”,相互組合形成漢字“回”的圖形,蓮花是澳門的區花,與澳門九九年回歸祖國的主題契合。水墨畫是中國傳統藝術形式之一,黑色的墨和白色的宣紙構成水墨畫的基本面貌,也區別于別國的藝術形式。黑色是中國水墨畫的主色,輔之以筆墨的濃淡與干濕變化,創造出豐富的色彩層次。在中國傳統色彩理論“五色觀”中稱“黑白”為“玄素”,黑乃萬色之父,白為眾色之母,黑白二色組成太極的圖案,是色彩中的最高境界。《史記·龜策列傳》記載:“無出五色,以辯白黑”,在現代光學理論中,黑色與白色是無色彩的意思,而在古代,黑色與白色卻是中華文化數千年以來重要的色彩,形成了中國哲學思想——陰陽學說。黑色與白色可以被認為是無色彩的,也可以被稱為是終極的色彩。白色具有博大而無形的豐富內涵,尤其是在水墨畫“計白當黑”的理論中得以顯示。傳統水墨畫非常講究統籌畫面的黑白與虛實關系,強調“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這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黑白或空間概念,還包含了中國傳統哲學陰陽五行虛實互補共生的辯證思想。中國傳統水墨畫常常在群山濃墨處精心地留出空白。正如靳埭強先生在《九九歸一》作品中展示的,簡單的筆墨和一片蓮花,背景大量留白,給人無限的想象空間,產生豐富的視覺趣味和耐人尋味的意境。
2.傳統“五色觀”與包裝設計
在視覺藝術中,色彩往往會給人留下第一視覺印象,具有先聲奪人的效果。因此在中國民間美術中流傳“遠看色彩近看花,先看顏色后看花,七分顏色三分花”的說法,形象地彰顯了色彩在設計中的重要地位。包裝設計是商品信息內容的視覺表達,包裝所使用的色彩應當使受眾聯想到商品的特點,能夠與消費者的生理和心理反應密切聯系,通過色彩拉進與消費者的距離。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五花八門的產品琳瑯滿目,市場競爭也因此日益激烈。越來越多的商家為了在市場脫穎而出、一馬當先,格外重視包裝設計。包裝設計已經成為商品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包裝設計的產品已經日趨喪失市場競爭力。色彩作為包裝設計重要元素之一,在傳遞信息過程中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不光起著美化商品的作用,更是展現商品特色與形象,吸引消費者購買欲望的重要法寶。
“王老吉”涼茶作為中國涼茶品牌的領跑者,其深入人心的包裝設計功不可沒(圖2)。“王老吉”涼茶包裝選用純度較高的紅色與黃色,以其強烈的視覺沖擊力緊緊抓住人們眼球的同時也增強了品牌辨識度。中國人“尚紅”是世界公認的,這源于我們的祖先在原始時期起對紅色懷有獨特的崇敬心理,經過歷史長河的沉淀與洗滌得到深化,逐漸演變為中華民族的靈魂。黃色位于五行的中心,是土地顏色的象征,在中國傳統“五色觀”中地位極高,在歷史上是天子的御用顏色,代表政治上的最高權位。在傳統“五色觀”與陰陽學說中,黃色屬土,屬于五正色之首,為至高無上的顏色。“王老吉”涼茶系列產品是具有傳統中醫文化的保健品,具有本土文化特征和悠久歷史。因此,選用紅、黃二色與其產品特性相契合,紅色與黃色的運用是傳統“五色觀”的色彩體現,符合中國人“尚紅貴黃”的傳統審美心理。不但彰顯企業悠久的文化歷史,還為企業贏得經濟價值。
在如今的社會生活中,色彩常常能影響人們的情緒,進而影響人們對事物的判斷和態度。“五色觀”不再是簡單地對客觀事物的顏色進行描繪和記錄,而是受政治和社會色彩的文化熏陶,內涵和意義也更加豐富。一個值得反復推敲的設計作品,其創作理念往往是來源于簡單的日常生活,來源于豐富的歷史文化,與時代背景和文化內涵相契合。一部色彩史亦是一部文化史,中國傳統色彩理論“五色觀”以其獨立而統一的風格、豐厚的歷史內涵、濃郁的中國特色成為中華文明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在歲月的長河中熠熠生輝。
(作者簡介:蔡睿,本科,江蘇第二師范學院,藝術設計)
參考文獻
1.史平平《傳統美術色彩中的五色觀與現代招貼設計的融合與應用》[D],青島理工大學,2019。
2.路明《中國傳統“五色觀”色彩體系在現代包裝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1。
3.劉平安《中國傳統“五色”觀的色彩體系在動畫中的應用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5。
4.楊翩《淺談中國傳統色在現代平面設計當中的運用》[J],《藝術科技》,2013(10)。
5.張小強《中國傳統色彩文化與現代藝術設計理念》[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2):P1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