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加快調整全省煤電結構,進一步降低煤電機組排放和能耗水平,全力推進煤電行業優化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日前,《貴州省煤電機組改造升級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出臺,到2025年,省內煤電企業全面實現超低排放。
方案中明確,到2025年,全省煤電機組平均供電煤耗不高于305克標準煤/千瓦時。其中,30萬千瓦級亞臨界機組、超臨界機組(“W”型火焰鍋爐)、超臨界機組(循環流化床及常規煤粉爐)平均供電煤耗分別不高于315、308、305克標準煤/千瓦時,60萬千瓦級亞臨界機組、超臨界機組平均供電煤耗分別不高于305、297克標準煤/千瓦時。“十四五”期間新建煤電機組平均供電煤耗不高于285克標準煤/千瓦時。全省煤電機組大氣污染物排放全部達到超低排放標準(即:在基準氧含量6%條件下,煙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濃度分別不高于10、35、50毫克/立方米)。
對省內不滿足能效和大氣污染物排放指標的現役煤電機組實施有序關停。重點對省內現役30萬千瓦級、60萬千瓦級煤電機組實施汽輪機通流、降低鍋爐排煙溫度、鍋爐煙氣余熱回收利用、電機變頻、制粉系統優化、熱力系統優化等一種或多種節能改造。鼓勵現役亞臨界煤電機組開展升參數改造,大幅提升熱力系統效率,切實降低煤電機組供電煤耗。
同時對現役煤電機組循環流化床鍋爐、“W”型火焰鍋爐全部實施大氣污染物超低排放改造,因廠制宜采用先進環保改造技術,確保實現超低排放要求。
科學制定供熱供汽規劃,對集中供熱范圍內的分散燃煤小鍋爐實施替代和限期淘汰,同步完善配套供熱管網,鼓勵對具有穩定熱負荷需求的現役純凝式汽輪機改造為抽凝式汽輪機,向用戶供熱供汽。
此外,煤電企業應根據機組自身特點及在電網系統調峰中的地位與作用,制定靈活性改造技術方案,實現煤電機組具備在30%—100%負荷區間線性調節和快速響應能力。基于“一鍵啟機”技術,將啟機過程中的大量閥門開關、參數設置、設備切換全部由控制系統自行判斷并進行操作,實現循環水、凝結水、風煙、制粉等系統順序投運,最終實現機組自動并網。利用機器學習、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技術,實現熱網熱負荷的預測分析,提高準確性和及時性,實現煤電機組智能節能優化,提高供熱、供電調度效率和運行穩定性。通過智能模擬電力市場運行情況,預測電力市場內機組啟停組合與調度計劃情況,自動匹配及適應電力系統要求,有效降低系統成本。
新建燃煤發電項目原則上以60萬千瓦級及以上超超臨界機組為主,鼓勵建設100萬千瓦級高效超超臨界機組。鼓勵新建煤電項目按煤電一體化、煤電大比例互相參股等煤電聯營模式建設,地方國有、民營、電力設備制造和建設等不同市場主體參與投資或開展合作經營。鼓勵煤電企業采取大比例交叉持股、來料加工等形式推動煤電聯營。在開展試點基礎上推進省內煤電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持續增強綜合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
對于能效環保指標先進和積極實施改造并取得顯著成效的煤電企業,對其新建項目優先納入全省年度煤電機組建設計劃,優先開發風電、光伏等新能源,優先安排基礎電量,在同級別機組優先調度,優先享受電煤保供政策。支持通過提升主蒸汽壓力和溫度改造提高機組運行效率。改造后經評估達到延壽條件的,可延長服務期限。對列入關停計劃的煤電機組,其容量指標可用于等容量替代新建煤電項目,不參與等容量替代的煤電機組,關停后可享受最多5年發電權,并可通過發電權交易轉讓獲得一定經濟補償。
政府基金可采用股權投資等方式支持煤電機組節能改造和超低排放。對列入省級年度煤電機組改造升級實施計劃并按時完成驗收的煤電企業給予一定資金支持。
(編輯/潘國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