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
采耳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很舒服”,“欲罷還休”……采耳,俗稱為掏耳朵,是中國七十二行中的一技,素有“民間三大舒服之一”的美稱。而就是這個不起眼的“掏耳朵”,也是傳統民間手藝與風俗文化的重要載體,被歸入世界文化遺產傳統名錄中,成都采耳成功申報成為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采耳是在狹窄的孔洞進行操作,看著總是讓人擔心。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耳鼻咽喉- 頭頸外科丁小瓊副主任醫師提醒,享受采耳的同時,也要提防采耳可能帶來的健康風險。
采耳師常借助挖耳勺、雞毛棒等工具為人們掏耳朵,每次服務45 分鐘至1 小時左右。丁小瓊副主任醫師指出,日常生活中并不需要采耳,也不提倡大家自行采耳。因為大部分耵聹會自行脫落,不建議任何形式的掏耳朵,包括用棉簽之類的設備挖或掏耳朵。
采耳雖然很舒服,但是也有可能會帶來一定的健康風險。
第一大風險:增加耵聹栓塞的概率。棉簽質地軟,如果用棉簽之類的工具掏耳朵,雖然能帶出少量耵聹,但更多的耵聹,被棉簽推向了耳朵深處。日積月累,易導致耵聹栓塞。
第二大風險:容易引起外耳道真菌感染或者乳頭狀瘤病毒感染。外耳道真菌感染會出現頑固的耳癢,夜間明顯。可因結痂堵塞引起耳悶,需要到醫院清理;外耳道乳頭狀瘤病毒感染可表現為耳道出血、疼痛、耳道堵塞,查體可見耳道有乳頭狀新生物,所以最好不要到沒有消毒措施的理發店或者浴室掏耳朵。
第三大風險:增加中耳炎的風險。如果采耳過深,容易將鼓膜挖破,引起聽力下降,甚至增加中耳炎的風險。
如果耳朵出現以下三種情況,建議到正規醫院就診,由專業醫務人員進行操作,不要自行隨意采耳。
耳道耵聹栓塞。也就是常說的感覺耵聹(耳屎)堵住了耳道。這種情況下,建議到醫院就診,由醫生取出。醫生會在窺鏡下慢慢安全地取出來。如果耵聹比較硬或者感染比較嚴重,先控制感染,再取出來,暫時不能取出的話,可以用抗生素的溶液控制炎癥。
耳道流膿。耳道流膿多數是中耳炎引起的,常見于急性中耳炎或者慢性中耳炎的發作期。此外也可能是一些特殊感染,或者腫瘤、外耳道炎等,建議到醫院就診。
聽力突然下降。這類情況有可能是耵聹堵塞,也可能是中耳炎或是突發性耳聾,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如果有些人平時沒有耳部疾病,但是突然出現聽力不佳、下降的狀況,最好及時到醫院就診。
(編輯 車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