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蝶
(江蘇省太倉市沙溪鎮幼教中心東安幼兒園 江蘇 太倉 215400)
期初在全體孩子的投票下,我們選出了灰色和黃色為班級的主色調。這2種顏色同屬于莫蘭迪色系,也是我們幼兒園整體環境的主要色調。灰色給人一種高級感,黃色又正好彌補了灰色的暗沉,兩個顏色雖然對比明顯,但恰巧是這強烈的沖擊感,帶給孩子們一種不同的視覺感受。
背景墻、桌布、地墊、掛飾、簽到墻等,都采用大塊面的灰色和黃色作為打底,較好地凸顯出了班級的主色調。
我認為有效的班級環境創設不是一成不變的,要隨著孩子的發展進行及時的調整。在創設班級區角的過程中,我們基本是按照這樣四個步驟來進行的——預設(我們的想法)、問題(孩子游戲過程中產生的問題)、調整(跟隨孩子的需求進行調整)、共建(師幼共同創建)。
2.1 空間規劃之區角創設。為了滿足孩子的需求,我們對班級進行了調整并重新繪制了班級平面設計圖。擴大了操作空間:建構區合并了生活區,將生活區與科探區移到午睡室。
2.2 空間規劃之隔斷有效利用。
(1)隔斷的作用。

(2)隔斷的使用。我們班的隔斷主要分網格片隔斷、懸吊隔斷、墻面隔斷、地柜隔斷四種。

2.3 空間規劃之材料的收納。
(1)遵循物品屬性。材料收納也要遵循材料的物品屬性,這樣擺放起來讓人更舒適。塑料制品放在塑料分類格里,盛放樹葉用竹編的框籃。
(2)根據色彩分類。美工區要給孩子一種豐富的色彩感受,于是我和孩子開展了一次關于色彩的物品大收集,根據紅、橙、黃、綠、藍紫、黑白灰進行了分類。一次樂高搭建游戲中,孩子搭出了一個筆筒說要送給老師,于是就有了美工區里的彩色樂高筆筒,筆筒也是運用了同類色的積木進行拼搭。
2.4 空間規劃之布景。都說“細節決定成敗”,我們在各個地方都為孩子提供了布景的機會,大到教室門口的簽到臺、自然角的“恩愛一家”、藝術學習角的小擺臺、繪畫區的臨摹臺等等,小到懸吊的微景觀,在班級環境的角角落落,都帶給孩子美的感受。我們班在作品布景上也是有一些思考的,如美工區中間墻面上孩子的期初自畫像,我們通過高低錯落的擺放,增添了豐富的視覺層次感。又如繪畫區上方斜45°角懸掛了動物主題中,孩子的一些水粉畫作品,打破了“靠墻掛”、“垂直懸掛”的傳統方式,打造“藝術館”的既視感。
每當問孩子“你覺得教室里什么地方最美?為什么?”的時候,孩子的回答幾乎都是“因為這里有我們的作品!”在主題課程開展的過程中,教師會及時收集孩子的作品制作成課程大書,盡可能地利用一切有限空間去向孩子展示,這樣一來可以較好地體現正在行進的主題,二來也可以提供給孩子一個互動學習的機會,讓孩子做一個學習回顧及分享。如樂高主題墻,每次游戲結束后,我們會和孩子對話搭建心得,其中會記錄到搭建時間,搭建內容,孩子的感受以及一些小問題。慢慢地積累了許多孩子搭建的痕跡,從環境中孩子可以感到自己每一次的進步與成長,非常好的詮釋了《綱要》中提出的“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孩子的發展”這句話。
“溫故而知新”,課程大書是反應出一個班級孩子學習痕跡的最有效方式,也給了孩子一次回顧與反思的良好機會。所以我們班盡可能的將所有的課程大書展示出來,讓他們積極主動的去翻閱與自己發生的每一件趣事。
讓環境化身為會“說話”的老師,成為一種交流的途徑;讓環境為孩子提供自主服務的機會,成為一種學習的方式;那就讓我們一起和環境精彩“對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