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天元
(上海師范大學環境與地理科學學院,上海230030)
旅游業作為“綠色產業”,近年來,伴隨著我國旅游業的突飛猛進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游客對旅游產品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傳統的旅游形式發展遇到瓶頸,不同于傳統的旅游產品更能符合游客日益發展的旅游需求。為了迎合這些日益增長的旅游需求,世界各國均開始發展不同類型的旅游活動,比如生態旅游、探險旅游等。旅游業發展至今已成為我國第三產業中最具活力的新興產業,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內旅游現已成為世界上增速最快、潛力最強的旅游市場。到 2020 年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國,旅游業發展前景十分廣闊,然而在旅游業迅猛發展的同時,旅游地環境問題日益突出。旅游地自然環境作為各類旅游開展的主要作用對象[1]。隨著旅游業的不斷發展,在旅游開發建設和旅游活動過程中,在旅游的發展過程中如何降低旅游活動對環境的沖擊,促進旅游的可持續發展一直以來都是學者們聚焦的重點。新興的旅游類型對環境影響的研究卻較少關注,導致理論研究難以跟上旅游發展的節奏,制約了旅游的可持續發展[2]。而土壤又是游客活動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游客對地理環境干擾最嚴重的對象。土壤的理化性質是旅游活動對地理環境影響的最顯著的指標。在旅游活動過程中,游客通過踐踏等方式對土壤環境產生巨大影響。旅游地的這種變化近年來引起了人們的注意,隨著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人們對旅游地的環境保護也越來越重視,隨之開始探究解決旅游地環境衰退的措施和辦法。因此,如何解決旅游活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怎樣在旅游開發建設和旅游活動中盡量減小對旅游環境的影響,對實現旅游業可持續發展顯得至關重要。控制旅游活動產生的環境負效應對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研究旅游與環境的相互關系的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保護旅游環境,促進旅游業的發展。在旅游環境保護對策研究方面,針對旅游環境保護問題,國內外專家學者們從科學技術、行政、經濟、法律、宣傳教育等角度給出了具體的對策來管理旅游區,使之朝可持續方向發展。
為揭示土壤環境變化與旅游活動中踐踏次數的關系,本研究進行模擬實驗[3]。本次實驗為對照實驗,利用控制變量法,在樣地內設置五個踩踏區域,每個踩踏區域分別為1m×0.5m的小樣方。其中,踐踏次數分別為0次、50次、100次、200次和500次的踐踏量,其中0次踐踏量的樣方設置為對照組,用以比較其他幾組樣方的數據變化。研究中踐踏者為研究者本人,體重為80±5公斤,穿著旅游平底鞋模擬用旅游時的自然行走狀態進行上次進行踐踏,踐踏完成以后,采集土壤樣品帶回實驗室分析。
圖1 踐踏樣地設計圖
圖2 不同踐踏次數影響環境指標數值變化率圖
表1 各環境指標在不同踐踏次數下的數值
由于土壤的物理性質差異,在節事活動對土壤物理性質的影響方面進行細分,將土壤物理性質分為土壤容重、土壤含水率、土壤孔隙度、電導率。其中土壤容重是反映土壤物理性質的重要指標[1],土壤容重能直接反映土壤的結構、孔隙狀況及通水透氣性的好壞,還能反映土壤的物理性質受人為干擾及其他自然條件綜合影響的程度。從前人的研究中可以發現,土壤容重越小其土體結構性越疏松,透水透氣性越好,反之,土壤容重越大,土體越緊實,透水透氣性越差。容重數據的變化最為顯著,數據整體呈上升趨勢,從1.318上升到1.593。0次踐踏樣地所對應的容重數值為1.318;50次踐踏樣地容重數值為1.469;100次踐踏樣地容重數值為1.403;200次踐踏樣地容重數值為1.388;500次踐踏樣地容重數值為1.593。從數據整體變化情況可以看出,容重隨著踐踏次數的增加而增大。其中容重最大值對應的踐踏次數為500次, 100次和200次對應的容重數值兩者差別較小,原因與模擬樣地土質和植被類型有關,50次對應容重數值較高為:1.318,原因與地表覆蓋植被情況有關。
土壤的含水率是指單位體積內的土壤水分占土壤質量的比重[4]。土壤含水率是土壤物理性質中最活躍且最有影響力因素之一。
從圖表數據可以看出,0次踐踏樣地含水率數值為0.166;50次踐踏樣地含水率數值為0.178;100次踐踏樣地含水率數值為0.190;200次踐踏樣地含水率數值為0.168;500次踐踏樣地含水率數值為0.174。含水率的最高值0.190對應100次踐踏的樣地,其對應的容重數值為1.403。說明影響含水率的原因可能與地表覆蓋植被和土壤類型、質地有關。隨著踐踏次數的增加,200次踐踏對應的樣地含水率為0.168,500次踐踏次數對應的樣地含水率數值為0.174,說明踐踏次數增大會使得土壤含水率下降。
土壤氣相物質、液相物質的流動的重要通道就是土壤中的孔隙。土壤孔隙也是土壤中水、氣、熱量、養分、肥力轉化的重要通道[5]。由圖表信息可以看出,0次踐踏樣地孔隙度數值為0.219;50次踐踏樣地孔隙度數值為0.261;100次踐踏樣地孔隙度數值為0.266;200次踐踏樣地孔隙度數值為0.234;500次踐踏樣地孔隙度數值為0.278。孔隙度的變化幅度不大,但其數值變化與容重、含水率的變化規律有密切聯系。
土壤有機質是植物生長和土壤微生物生命活動的主要來源,并能改善土壤的其他理化性質[6]。在自然土壤中,有機質主要來源于地面植物殘落物和根系、動物及土壤微生物殘體及其分泌物。從圖表數據不難看出,0次踐踏樣地有機質數值為0.050;50次踐踏樣地有機質數值為0.019;100次踐踏樣地有機質數值為0.019;200次踐踏樣地有機質數值為0.050;500次踐踏樣地有機質數值為0.012。有機質最小值對應踐踏次數最大樣地,踐踏次數50和100次對有機質含量影響較小。有機質含量均為0.019。踐踏次數為200次的樣地對應的有機質含量為0.050。這與表層覆蓋的植被、土壤質地等有關。
在旅游活動過程中,人員聚集導致的踐踏程度嚴重會使土壤容重發生明顯變化。而土壤的孔隙度、含水率和有機質,也會發生小幅度變化,原因與土壤類型、質地和地表覆蓋植被抗踐踏程度有關。本文模擬旅游活動中游客踐踏對土壤環境造成的影響,采用野外采樣與室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探討旅游活動對土壤環境因子的影響效應。得出以下結論:在不同踐踏次數的影響下,土壤指標表現出有規律的變化,在旅游活動過程中,人員聚集導致的踐踏程度嚴重會使土壤容重發生明顯變化。容重隨著踐踏次數的增加而增大。但100次和200次樣地數據變化不明顯與模擬樣地土質和植被類型、植被抗踐踏能力有關。影響含水率的原因可能與地表覆蓋植被和土壤類型、質地有關。隨著踐踏次數的增加,土壤含水率下降。孔隙度的變化幅度不大,但其數值變化與容重、含水率的變化規律有密切聯系。有機質在不同踐踏次數的影響下,其數值波動幅度較小,原因與土壤類型、質地和地表覆蓋植被抗踐踏程度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