逯垚迪
(上海市城市建設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上海 200125)
隨著我國城市建設的不斷升級,綜合管廊憑借其集成管道、集約土地的優勢,近些年被越來越多的采用[1]。由于綜合管廊既有社會公共產品屬性,也有生產服務經營屬性[2],因此如何制定合理的有償使用收費標準是目前需要解決的問題。臨港地區綜合管廊建設主要集中在主城區、科創城、綜合先行區,綜合管廊建設規模遠期約為30.2km,近期實施約14.2km,共計12條已建成的管廊,本文選取其中4條管廊為研究對象。
首先,通過對不同入廊費和運維費的收費模式進行分析,同時結合項目實際情況,選擇以管線的“直埋成本”為基礎來計算入廊費,以空間比例分攤法來計算運維費。然后,通過與設計及業主單位溝通確定計算參數,最終計算出上海臨港地區各段管廊的入廊費和運維費收費標準。
入廊費的收費模式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在已確定建設費用的前提下,按照特定的分攤模式確定各管線單位應支付費用。此模式適用于各管線單位共同出資建造,共同擁有產權的情況。第二類是將各管線單位在綜合管廊全壽命周期內,將管線的總直埋費用,作為各單位有償使用費的對價,并推算出各管線單位應分攤的建設費用。其一般計算公式為:承擔的建設費用=入廊管線的直埋成本×綜合管廊全壽命期內管線直埋的開挖次數+綜合管廊全壽命周期內管線直埋的間接成本。該模式一般在政府單獨出資,國家擁有產權的前提下被應用。由于綜合管廊是由政府出資修建的市政公用設施,因此我國入廊費基本以第二類模式為主,即以管線的“直埋成本”為基礎計算入廊費。
通過研究發現,運維費的計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三種:第一種為空間比例分攤法。將各管線在管廊內實際占有的空間體積占總體積的百分比,作為應分攤的費用比。第二種為直埋成本比例分攤法。將各管線單位實際承擔的直埋費用占所有管線單位實際承擔的總直埋費用的百分比,作為應分攤的費用比。第三種為平均分攤法,不考慮其他因素,將管理費用在各管線單位間平攤。綜上,采用空間比例分攤法可以較為準確地反應出各單位應承擔的管理費用,而我國目前也基本上采用該方法作為運維費的分攤準則。
國內廣州、長沙、銀川等多個城市均已建設了地下綜合管廊,通過研究發現,其管線入廊費基本以管線的“直埋成本”為基礎計算,管廊運維費主要遵循以各管線所占管廊的空間體積為基礎進行計算。因此,上海臨港地區的綜合管廊入廊費以及運維費也采用此方法計算。
入廊管線的直埋成本,根據設計提供的管線若單獨敷設的直埋做法測算得到。此外,管線在管廊全壽命周期里的更新次數如下。雨污水管、給水、天然氣管線。經過研究,考慮到管線的老化、破損,在第25年對50%的管線進行更換,在第50年的時候對全部管線進行更新,在第75年時再對其中的50%管線進行更新。因此,除去直埋敷設,該類管線的更新次數為2次。即整個管廊壽命周期里,該類管線的更新次數為3次。電力管線、通信管線。由于直埋時,電力和通信管線均為排管敷設,外部有混凝土結構包封,能夠較好地保護管線不被破壞。所以,在管廊整個壽命周期里,只考慮有50%的管線需要更新1次。因此,在整個管廊壽命周期里,該類管線的更新次數為1.5次。綜上,結合管線直埋成本及管廊全壽命周期的管線更新次數,可算出臨港地區各管線的入廊費。詳見表1。
表1 臨港管廊入廊費測算表(部分)
水蕓路(N2-B5) 1573電力 7孔10KV 1358.06 1.5 320通訊 9孔 1235.53 1.5 292天然氣 DN200 395.96 3 187給水 DN300 914.58 3 432污水 DN400 3065.16 3 1446科創城海洋三路 1150電力 6孔110KV 1608.14 1.5 277 24孔10KV 3358.42 1.5 579通訊 20孔 2023.82 1.5 349天然氣 DN150 395.96 3 137給水 DN300 914.58 3 316污水 DN400 3065.016 3 1057預留再生水 DN300 914.58 3 316綜合區浩通路 550電力 44孔10KV 5433.25 1.5 448通訊 9孔 1235.53 1.5 102天然氣 DN150 395.96 3 65給水 DN300 914.58 3 151污水 DN400 1178.94 3 195雨水 ф1000雙排 6782.43 3 1119
綜合管廊的日常運維成本主要可以分為人工成本、運行成本、維護成本,以及運營單位的適當利潤等幾個方面。然后通過測算后得到各條管廊的運維費用,然后結合各管線所占管廊的空間凈體積,從而得到各管線的運維費用。各運維費計算標準如下:
人工成本單價按10萬元/年;運行成本主要為用電費;由于管廊大中修的費用另行發包,因此維護成本只考慮管廊的日常維護,廣州綜合管廊按總投資的0.5%計算,考慮到上海地區的自身特點,本項目日常維護成本費率取定為0.95%。運營單位的利潤率測定,廈門管廊為2.6%,考慮到上海市的物價水平等因素,按15%計算,計算基數為人工費、運行費、維護費之和。綜上,臨港地區管廊(部分)每年的運維費測算如表2所示:
表2 臨港管廊運維費測算表(部分) 單位:萬元
在測算出各管廊的年運維費用后,再根據管廊中,各管線所占管廊空間凈體積的比例,從而算出各管線單位應當繳納的管線運維費。具體計算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臨港管廊內各管線運維費表(部分) 單位:萬元
給水 6.87% 29.95污水 39.24% 171.22科創城 海洋三路 27.37電力 30.58%302 92.35通訊 8.25% 24.90天然氣 20.46% 61.79給水 6.26% 18.89污水 28.20% 85.17預留再生水 6.26% 18.89綜合區 浩通路 18.5電力 30.70%148 45.44通訊 7.99% 11.83天然氣 19.03% 28.16給水 9.65% 14.29污水 15.65% 23.16雨水 16.97% 25.12
綜上,上海臨港地區的綜合管廊有償使用收費模式,采用以“直埋成本”為基礎計算入廊費,按空間體積占比方式計算運維。但是,入廊費前期投入較大,且需要管線單位一次性投入,資金壓力較大。同時,每年還需要支付一定數額的運維費用。因此,為了減輕入廊管線單位的資金壓力,建議綜合管廊在設計時,能夠優化設計方案,例如在保證安全性的前提下,降低圍護強度;選擇管廊線路時盡量避開暗浜、地鐵等地質情況復雜的地方;優化管廊標準段及節點段的截面設計,盡可能減少空間體積。即通過設計手段,盡可能降低管廊的工程造價,從而降低管線入廊費。此外,希望政府部門對綜合管廊的建設能夠予以一定的財政補貼支持,畢竟如果管廊的建設成本和運維養護成本都完全由管線單位支出的話,資金壓力偏大。如果有政府的財政補貼,再結合各入廊管線單位繳納的有償使用費,將會更好地實現管廊建設使用的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