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紅,陳柏強,平 媛
(1.北京理工大學 管理與經濟學院,北京100081;2.北京理工大學 技術轉移中心,北京100081)
創新是企業乃至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和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無論是推動國內大循環,還是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都離不開科技創新??萍紕撔缕脚_作為支撐全社會創新活動的重要載體和核心力量,在各國科技與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美國通過組建國家實驗室,開展基礎性、前沿性和戰略性的跨學科研究,從武器研發擴展到能源、信息、材料等重大科學前沿,出現了互聯網等諸多顛覆性技術。日本以立法形式確立國立科研機構的獨特地位和治理機制,使其成為科技研發和產業創新的主要力量,還通過高強度持續支持基礎研究,催生了日本獲諾貝爾獎的“井噴現象”。國家實驗室雖然在不同國家名稱各異,但作為一種世界通行的科研基地形式,其任務方向是一致的,即主要圍繞國家使命,從事基礎性和戰略性科研任務,通過多學科交叉協助,解決事關國家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科技問題。
我國正處在由大向強發展的關鍵階段,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其中,潛在的涉及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的巨大風險和解決相關問題的突破路徑,受到了政府、學界和產業界的重點關注。新的歷史起點為科技創新協同發展提供了歷史性機遇,也提出了更高的戰略要求。2020年以來,國家進一步加大了科技創新與產業融合的支持力度,科技創新平臺作為連接不同創新主體的橋梁和紐帶,深入探討科技創新平臺協同運行機制及其影響因素,對推動創新主體以平臺為載體突破體制機制性障礙、實現科技協同創新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創新平臺概念,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末Meyer提出的產品平臺和技術平臺[1]。1999年美國競爭力委員會在研究報告《走向全球:美國創新新趨勢》中首次出現了創新平臺的概念,指出創新平臺作用體現在三個方面,即提供創新基礎設施與創新資源、提供成果轉化的基本條件以及提供市場準入和市場保護。其中,產、學、研協同創新是科技創新平臺最常見也是最重要的活動。代表學者有Broekel,Bulter等。
本文從平臺的核心概念入手,解析其內涵與運行機制內在的邏輯關系。顧名思義,平臺,指高于附近區域的平面;通常引申指供人們舒展才能的舞臺或指進行某項工作所需要的環境或條件。創新,指以現有的思維模式提出有別于常規或常人思路的見解為導向,表現為改進或創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徑、環境,并能獲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為。通過對這一組概念的梳理與解讀,本文對科技創新平臺的內涵給出一個比較清晰的界定:以科技企業為主體,聚集于科技前沿,以創新為導向,從理論研究到產業應用全過程共同努力、有效合作完成科技創新任務的高效工作方式。所有這些活動所涉及的人力資源與技術資源等均需聚合在一個高于同行業的特殊的環境下完成。因此,多主體參與、政府引導正是科技創新平臺協同運行環境特殊性的體現。諸如美國的DARPA機構、DIUX、OpenNASA眾包平臺,都是美國軍方為攻克軍用科技瓶頸而建立的科技協同創新平臺,在解決科技創新問題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機制一詞最早源于希臘文,是機器的構造和動作原理,泛指一個工作系統的組織或部分之間的相互作用的過程和方式,即事物各個組成要素和部分之間作用與運行的機理和方式。
協同創新最早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Peter Gloor等提出,即“由自我激勵人員組成的網絡小組形成集體愿景”[2]。協同的本質是整體效益要大于各組成部分的簡單加和。20世紀90年代,國內外學者開始重點研究協同運行機制相關問題。Gulbrandle、Tsung-Yichen等從機制運行機理、知識共享、科技成果轉化過程等方面剖析平臺運行機制的功能。國內學者就平臺協同運行機制研究提出了動力機制、利益分配機制、需求拉動機制等,代表學者有孫慶、王宏起、張立巖等。
本文認為,科技創新平臺協同運行機制是指科技企業、科研機構、政府、高校等平臺主體在需求共享、資源整合、技術研發等平臺建設與運行等主控環節中,通過體制和制度的作用,達到資源所有者(提供者)、使用者、管理者有效的協同運作而形成的機理和方式。因此,對影響平臺有效協同的影響因素進行調查研究,是構建高效的平臺運行機制的基礎和前提條件。
由于歷史原因,我國科技創新管理尚未在根本上形成調動相關主體科技創新及成果轉化的“內生動力”機制,當代科技創新主體之間的溝通、聯系、協作要突破固有模式,需要對協同創新主體的行為狀態進行深入分析。科技協同創新的主體眾多,包括:各類企業、高校、科研院所以及新型科研機構等。本文借鑒已有文獻中對科技創新平臺影響因素的研究,并對北京市的科技創新平臺進行了調查研究。[3-7]
北京市擁有我國第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聚集了我國科技領域和高??蒲蓄I域的重要資源,現有8所“985工程”大學,26所“211工程”大學,21所正部級和副部級科研院所中,多數屬于北京市共管。中央和市屬各類科研院所、兩院院士占全國半數以上;擁有三分之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工程實驗室。北京市在科技創新平臺協同建設方面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本文選取北京市科技創新平臺為典型案例,分析科技創新平臺協同運行機制的影響因素具有重要的代表性。
在與北京市科技創新平臺、中關村科技產業園和高校相關領域專家進行座談、討論基礎上,本文從科技創新平臺主體、平臺資源和平臺組織三個維度構建了科技創新平臺協同運行機制影響因素相互作用的概念模型,如圖1。

圖1 科技創新平臺協同運行機制影響因素概念模型
平臺主體是指按照有關規定,依法參加科研活動,享有法定權利并承擔相應義務的自然人和法人組織。包括平臺主體的構成、協同目的、協同創新的訴求、協同中的角色作用等等,平臺主體會對協同創新平臺的運行產生重要影響;資源是平臺運行的基礎,也是平臺創新發展的源頭。資源來自多方面,如機器設備、重點實驗室、前沿技術、技術人才、各類機構等,資源不僅數量龐大且種類繁多,涉及虛擬資源、實物資源、人力資源等多方面的資源;平臺的組織管理,包括組織架構、工作流程、制度設計、溝通渠道等對于平臺的高效運行都有著重要的影響。
(1)首先綜合訪談和統計數據分析考察了科技創新平臺協同運行機制的主要影響因素,發現創新主體協同需求、創新資源共享性以及平臺組織管理模式對平臺運行機制建設影響大。同時,還發現平臺運行機制如同木桶效應,短板將決定其容量。平臺協同運行的本質是要找到各方訴求的交集,建立共贏機制,只有企業、研究所、政府機構、新型科研機構,各方創新主體達成共識,互相促進,科技創新平臺的協同創新能力才能夠得到提升。
(2)平臺影響力對創新主體之間協同需求影響很大。平臺的管理機制以及平臺與科技轉移轉化需求方的合作機制會影響平臺運行效率。尤其是近年對軍方需求信息的管理、平臺與軍方的溝通、協商以及涉密信息的處理等問題,這些都是平臺運行機制建設的關鍵環節,也是平臺運行的主要功能之一。
(3)平臺對科技資源共享的協同能力,對創新主體有很大吸引力。調研數據分析發現資源共享性中需要特別關注重點設備、實驗室以及先進技術等科技資源的共享程度,科技創新離不開科技研究的基礎設施,一些大型科學儀器設備、研究實驗基地是規模較小的研發機構、民營企業所短缺的,平臺對科技資源的管理能力會影響創新主體參與協同創新的積極性。
(4)通過創新主體的分類研究發現:科研人員更關注科技成果轉化與企業需求的對接及其管理流程。在平臺注冊的各類創新主體數量越多,平臺促進科技成果與需求對接進行產業轉化的成功率越高;平臺運行管理流程的市場化程度越高,科研人員與平臺合作進行成果轉移轉化的積極性也會越高。
針對上述研究結論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第一,進一步加強政府對平臺的政策支持,要細化政策指導意見,如高校、科研機構、企業、新型研發機構協同上的具體方式、具體邊界等,都盡可能予以政策指導。堅持以國家戰略和市場需求為中心,以市場運作為導向,建立起有利于各協同創新主體共同攻克關鍵共性核心技術瓶頸、有利于成果快速轉移轉化的平臺協同運行機制。
第二,通過線上線下兩條渠道,完善平臺運行機制,提升平臺影響力。創新資源包括人才、國家實驗室和大型儀器設備等,其分布在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國防科研機構等地方,分屬不同的政府部門的管轄之下,資源的使用、共享和流動存在著體制機制的障礙,線下要加強創新科技資源的協同共享能力,線上要建立平臺數據管理中心、網站建設等,有效地解決信息匹配的關鍵問題,使需求信息、科技資源信息等能在科技創新產業鏈需求雙方之間快速互動,從而提高工作效率,極大地降低溝通成本。
第三,在一些重點領域,鼓勵平臺積極探索突破現有體制性障礙進行科技攻關協同的新的舉國體制的做法。探索以政府引領、新型研發機構為主導的科技創新平臺建設,通過市場、制度與政策環境的完善在最大程度上便利各種創新要素的自由流動與優化配置,優化創新生態環境,加強多元創新主體協同攻克關鍵核心技術的運行機制建設,使科技平臺在探索協同創新的新舉國體制中形成聚集創新資源攻克“卡脖子”技術的新高地,推動我國科技自立自強發展新格局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