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玥 王敏 范志輝

摘 ?要:近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不斷發展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穩步增加,加之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備受關注。如何提升大學生可就業能力是解決目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關鍵,而長期以來,在這方面缺少相關的研究和關注。在“三全育人”綜合改革工作的背景下,文章通過梳理職業自我概念、可就業能力、積極情緒的概念內涵,建構了一個有調節的模型,分析結果表明大學生職業自我概念會對可就業能力產生正向影響,同時當積極情緒調節的時候,這種影響會增強。文章基于“三全育人”視角,為全“員”、全“程”、全“方位”培養大學生可就業能力提供意見、建議,提出提高就業能力的培養模式,不斷提升大學生的可就業能力。
關鍵詞:職業自我概念;可就業能力;積極情緒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21)15-0097-04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higher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 the population of college graduates steadily increases year by year and the problem of difficulties in their employment is paid much attention to. At present, it is the key to solve the problem above mentioned to improve their employability. However, there is seldom relevant research and attention on it. In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Three Whole Education", this paper combs the connotations of vocational self-concept, employability and positive emotion and builds a regulation model.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results, it is found that college students' vocational self-concept can produce positive influences on their employability, which will increase with the regulation of positive emo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on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abi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ree Whole Education": all-member education, "whole-course education" and "all-round education" as well as the cultivating mode of employability improvement so as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employability.
Keywords: vocational self-concept; employability; positive emotion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提出,“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存在角色缺位、過程不暢通、重心偏移等問題,在育人過程中全“員”、全“程”、全“方位”仍然存在育人氛圍營造不夠、聯動機制不完善等問題。在此背景之下,本文將“三全育人”的機制聚焦在就業這個重點工作上,提出提高就業能力的培養模式。當前,提升高校畢業生的“可就業能力(employability)”逐漸成為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然而,以往的研究很少關注職業自我概念在可就業能力中發揮的作用,特別是與情緒的關系的研究非常缺乏。本文提出職業自我概念能夠影響大學生的就業結果,對提升就業能力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一、理論背景及假設
(一)職業自我概念
職業自我概念是指個體從職業角度方面的自我特質認知和職業合適程度的自我評價,體現的是個人對職業和自我的理解[1]。職業自我概念包含心理和社會兩方面的內容,前者是指個體職業選擇和適應,后者主要是指職業社會狀況和評價。Super在研究中率先提出職業成熟度理論,指出個體職業發展過程中,相應階段中任務與職業特點的適應程度為職業成熟度,這已經成為檢驗個體職業發展程度的關鍵指標[2]。
(二)可就業能力
可就業能力實際上是指具備成功就業的基本能力,可以視為個體實現自我價值、實現就業、為企業發展做貢獻等的能力素質,具體包含如下幾種:溝通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規劃及組織能力、自我管控能力等。本研究認為大學生可就業能力是指大學生選擇并獲得就業需要具備的能力、性格、愿望、社會資源等特征的綜合;它是大學生綜合素質在職業生涯上的集中體現, 為大學生的成功就業提供了可能性。因此我們提出假設:
H1:大學生的職業自我概念與其可就業能力正相關。
(三)積極情緒
個體在就業過程中還會受到自身情緒變化的影響,研究表明正面積極的情緒有利于幫助個體更好就業。心理學理論指出,積極情緒是指反映個體熱心、積極活躍并且會產生正面效應的情緒[3]。求職者的積極情緒會幫助他們更好地構建自我職業概念,幫助他們更積極地認識自我。積極情緒可以啟發個體對生命和人生價值的理解,激發個體對生活的美好希望[4]。到目前為止,情緒和創造力兩者之間的關系包含“情緒創造力以及情緒對創造力的影響”。以情緒對創造力的影響來說,有學者強調積極情緒體驗對創造力有很大的幫助,其中包含很多理論,例如情緒喚醒、情緒一致性檢索、享樂權變理論等[5]。在日常生活當中,人們比較向往體驗積極的情緒而不是消極的情緒。如此一來,在問題的處理上,個體為了更好地確保其自身的感受,就會對其問題進行處理,從而使創造性也得到了提升。并且,從生理上來說,積極情緒體驗可以加強腦中多巴胺的分泌,進而調節與促進腦認知能力。消極情緒則會影響個體表現,不利于個體作出有利于自身的行為[6]。積極心理學研究表明,積極情緒可以幫助個體更好地認識生活中存在的各種危機,讓個體能以更加積極的態度面對消極因素,最終超越這些消極因素,從而更好應對生活困難。綜上,積極情緒是可以促進職業自我概念更加清晰、用積極心理來應對就業道路上遇到的挫折、困難,從而可使就業能力得到鍛煉、提升。如果畢業生是消極情緒,那么在面對就業問題難點的時候,會影響對自我認識的偏差,對職場認識的不客觀,最終導致就業受挫,更不要說就業能力的問題。因此我們提出假設:
H2:個體的積極情緒正向調節大學生的職業自我概念與其可就業能力的正向聯系,即個體的積極情緒水平較高時,職業自我概念對可就業能力具有更強的正向效應。
本研究從職業生涯發展的視角,基于資源保存理論,研究職業自我概念對可就業能力的作用機制,在此基礎上,我們進一步檢驗了積極情緒在職業自我概念和可就業能力關系中的調節作用。
二、研究方法
(一)樣本過程
本次調查發放問卷290份, 回收有效問卷279份, 有效回收率96.21%。樣本分布在云南、江西、湖南、江蘇、廣西、四川、河北、山西、北京、湖北、重慶的十余所高校。性別:男生64人,占比22.94%;女生215人,占比77.06%。年級:大一27人,占比9.68%;大二97人,占比34.77%;大三63人,占比22.58%;大四92人,占比32.97%;重點本科31人,占比11.11%;普通本科245人,占比87.81%;高職高專3人,占比1.08%。學科門類:人文社科類7人,占比2.51%;經濟管理類224人,占比80.29%;教育類7人,占比2.51%;理工類40人,占比14.34%;農學類1人;占比0.36%。上過就業指導類型的課程232人;占比83.15%;沒有上過就業指導類型的課程有47人,占比16.85%。
(二)測量方法
可就業能力問卷采用于海波等人開發的36個題目的問卷,該問卷包括8個維度,分別是職業認同、人際關系、樂觀開朗、問題解決、社會支持、學習能力、團隊合作、網絡差異[7];職業自我概念采用翁清雄6個題目的問卷[8],積極情緒量表采用邱林等人9個題目的問卷[9]。以上3個工具都采用Likert 5 點量表從“1-完全不同意”到“5-完全同意”進行評價。其中英文問卷經過多次英漢循環互譯確定每個項目的文字表述。3個量表的內部一致性α系數分別為0.94、0.91、0.68,表明這3個量表信度都較高。本研究采用SPSS24.0以及Stata13.0對數據進行整理分析,選用階層回歸進行統計檢驗,并繪圖報告結果。
三、研究結果
(一)信度和效度
各變量區分效度的驗證性因子分析結果中,三因子模型達到了較好的擬合(χ2/df=3.33,p<.001,TLI=0.62,RMSEA=0.091,SRMR=0.085)。我們再分別檢驗了將職業自我概念、積極情緒、可就業能力分別合并后的兩個二因子模型。結果這兩個模型的擬合都急劇下降CFI變為0.624,且都達不到擬合要求。最后我們對單因子模型也進行了檢驗,結果擬合更差,CFI變為0.481。這一系列檢驗說明職業自我概念區別于可就業能力,且與研究的調節變量和結果變量都形成了鑒別。
(二)描述性統計分析
經過軟件運算,職業自我概念與可就業能力顯著正相關(r=0.27,p<0.001),為假設H1提供了初步的證據。職業自我概念和積極情緒顯著正相關(r=0.21,p<0.001),積極情緒與可就業能力顯著正相關(r=0.49,p<0.001)。這些簡單相關分析的結果符合預期。
(三)檢驗假設結果
使用多元回歸模型分四步(如表1所示)來檢驗提出的假設。將相關的變量進行中心化后再計算得到交互項。在模型M1中,只進入了控制變量;M2中進入了自變量職業自我概念,用于檢驗職業自我概念的直接效應;模型M3中,增加了調節變量積極情緒;模型M4中增加了自變量和調節變量的交互項,用于檢驗調節效應。表1中模型M2的結果表明職業自我概念與可就業能力顯著正相關(β=0.32,p<0.001),支持假設H1。模型M4的結果表明,職業自我概念與積極情緒的交互項與可就業能力顯著正相關(β=0.19,p<0.01),表明積極情緒顯著地強化了職業自我概念與可就業能力之間的關系。積極情緒高水平時,職業自我概念與可就業能力具有更強的效應。這一結果對假設H2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當大學生積極情緒的水平不同,職業自我概念和可就業能力也有所差異。當大學生積極情緒處于高水平時,職業自我概念和可就業能力的正向聯系更為緊密。
四、結果和建議
培養可就業能力與諸多方面的要素有關,如個體、高校、政府等,從“三全育人”視角下,集合對可就業能力基本內涵得出,主要包括三方面要素,分別是全員育人的可就業能力培養聯動機制、全程育人的培養機制、全方位育人的全覆蓋機制。針對高校人才培養改革方面來說,側重點為找到影響學生可就業能力開發的培養過程因素,讓課程、教學、實踐等諸多核心環節在培養就業能力過程中起到作用。
第一,全員育人。建立有效、長效的可就業能力培養聯動機制。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到“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而就業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高校人才培養的質量,關系到是否能培養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本研究驗證了職業自我概念與可就業能力之間的聯系,可以看出職業自我概念正向影響可就業能力,個體職業自我概念更加清晰和客觀有利于個體進行職業探索,幫助他們明確自身定位,通過自身努力找到合適的工作。要建立健全學校領導、學科帶頭人、專職教師、輔導員、班主任、學業導師、校友、家長、社會等全員參與就業的機制。學校領導、學科帶頭人可以給學生分析就業形勢,提供就業的機會;在輔導員、班主任的指導下,學生可以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學業導師可以從專業角度給學生提升對可就業能力較有針對性的參考;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成長經歷、自身經驗給孩子職業選擇一些建議或者意見;校友可以給學生一些正向的激勵和幫助;通過到校外企業實習,可以積累工作經驗,查找自身不足,更加努力地提升自身能力;建立“全員參與就業”的模式,學校可以協同就業辦、學工部、團委、教務、校友辦等各個職能部門,全員推進大學生就業,不斷加強就業工作隊伍建設,將大學生就業工作隊伍培訓納入學校師資培養計劃,每年定期選派一定數量從事大學生就業創業工作的專兼職人員外出參加就業指導培訓,提升就業工作者的素質和能力,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提升可就業能力。
第二,全程育人。增強針對高校畢業生可就業能力的全過程培養機制。全程育人是指大學生從大一入學到大四畢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貫穿整個教育過程的每個環節、每個時段,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從縱向上全程無盲點。針對就業能力的培養這個關鍵環節,大一是啟蒙階段,輔導員、班主任、學業導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性別、家庭背景、興趣愛好、特長能力、發展志向等一系列主觀判斷得來的概念,歸類記錄并轉換成分類的客觀影響因素,結合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來進行輔導,課程對可就業能力的影響效應,不僅是提供專業知識,更是在教授學生面對就業困難的可遷移性能力、良好情緒的塑造能力;大二進行塑造階段,班主任可邀請高年級優秀的學生、優秀校友對學生進行幫扶,潛移默化給學生進行輔導,舉辦培訓、禮儀、應試的全方位就業培訓。還要引導學生獲取更多證明相關知識技能的證書;大三是準備階段,學校要搭建企業與學校學生的一個聯絡平臺,將實習基地和實習單位的效用發揮出來,鼓勵學生到對口單位實習實踐;大四是攻堅階段,學校層面要大力支持畢業生的就業工作,引導學生借助大數據了解當前市場真實的需求情況、行業發展情況,幫助學生學習職場面試技能以及紙質簡歷、視頻簡歷制作的技巧,幫助學生疏導就業壓力,同時多措并舉,向畢業生提供全方位的就業信息。另一方面,在四年的教育中要增加就業的實踐課程、積極心理建設的課程、可就業能力培養,并非只是說教、書本所能教授的,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積極學習意愿、思維能力、認清自己、職業的能力和適應能力。最終形成成熟的“三全育人”模式,從而增強大學生就業能力的針對性。
第三,全方位育人。充分利用多種載體,強化積極情緒的調節作用,把可就業能力的提升做到全覆蓋。本研究中的調節變量積極情緒是非常關鍵的因素,在積極情緒的氛圍中,學生的情緒得到舒緩、釋放,進而促進學習、生活。積極情緒是心理因素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全方位意味著要從各方面,加強大學生就業過程的引導、跟蹤、回訪。要系統設計“第一課堂”“第二課堂”和“網絡課堂”的就業課程及就業活動方案,構建校內校外、課內課外、網上網下協同就業育人“立交橋”,確立“課堂教學、校園文化、社會實踐”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途徑,深入開展創新創業教育,鼓勵學生參加“互聯網+”、挑戰杯等創新創業競賽,舉辦“跳蚤市場”等創新創業活動;不斷加強畢業生和用人單位之間的互聯互通。這些方面都可為提升積極情緒帶來幫助,積極情緒的水平高對職業自我概念與可就業能力之間起到促進刺激的作用,積極情緒具有一定的拓展功能,可以幫助個體拓展注意范圍,從而積累更多的心理資源。積極情緒的調節作用應該在高校就業工作中得到充分的重視。學生就業指導過程中要高度重視對學生積極情緒的管理和培養,不斷增強大學生的角色意識與使命意識,增強學生的可就業能力,使立德樹人邁上新臺階。
參考文獻:
[1]Villa, A.,Calvete, E.. Development of the teacher self-concept evaluation scale and its relation to burnout[J].Studies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 2001,27(3):239-255.
[2]Super,D.E..Dimensions and Measurement of Vocational Maturity[J].Teachers College Record,1955(57):151-165.
[3]譚余芬,程瑩.大學生積極情緒與人際困擾的關系研究[J].教育學術月刊,2013,11(1):88-91.
[4]王靜.基于積極心理學視角的護生心理品質培育探索[J].衛生職業教育,2015,33(1):158-159.
[5]張鵬程,丁夢夏,王燦明.積極情緒體驗對創造力影響[J].心理與行為研究,2017,15(5):613-618.
[6]Folkman,S., Moskowitz,J.T..Positive affect and the other side of coping[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647-654.
[7]于海波,鄭曉明,許春燕,等.大學生可就業能力與主客觀就業績效:線性與倒U型關系[J].心理學報,2014,46(6):807-822.
[8]翁清雄.自我職業生涯管理對職業決策質量的作用機制[J].管理評論,2010,22(1):82-93.
[9]邱林,鄭雪,王雁飛.積極情感消極情感量表(PANAS)的修訂[J].應用心理學,2008(3):249-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