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煒杰 郭鵬虎 陶磊明 任清剛 門金龍 陳亞舉


摘 ?要:化工科普課程是提升全民科學素養的一門重要課程,其思政建設的探究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教學宗旨的關鍵途徑,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文章通過分析化工科普課程思政建設的必要性,深入挖掘化工科普課程的思政元素,研究以課程思政為理論導向的教學方法。進而,初步探究化工科普課程思政建設方法和途徑,為高校化工科普課程貫徹落實“三全育人”教育理念提供參考。
關鍵詞:化工科普;課程思政;“三全育人”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21)15-0172-05
Abstract: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Popularization Course is an important course to raise people's scientific literacy. The exploration of i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s a key way to carry out the Party's education policy, fully implement the teaching purpose of "cultivating people by virtue", and an important channel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Based on the necessity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curriculums, this paper is trying to dig profoundly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lement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courses, and explore the teaching method which is guided by the theor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Then, this paper preliminarily explores approaches and method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courses, which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chemic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implement the "education with the whole staff, the whole way, and the whole process" concept.
Keywords: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popularizat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education with the whole staff, the whole way, and the whole process"
習近平總書記于2016年5月在“科技三會”上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沒有全民科學素質普遍提高,就難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大軍,難以實現科技成果快速轉化”。2016年12月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教育強國的戰略高度強調了思政教育對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性,為高校在新形勢下的人才培養指明方向[1-2]。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求是》雜志刊發《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文章,強調了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思政教師隊伍責任重大。因此,高校要融合課程思政元素,積極傳播化工科學思想,展示化工科學魅力,弘揚化工科學價值觀,提高公眾的化工素養,培養對科學的熱情、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以此穩步推進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的實施,加快實現創新型國家建設的宏偉目標。
課程思政旨在深入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全員、全程、全方位地貫徹“立德樹人”教學宗旨,實現科學教育、思想教育和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3-4]。2004年以來,中央先后出臺一系列關于加強和改進思想道德建設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和精神[5]。以上海市思想政治課程改革為例,其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2005年起,開始實行“兩綱教育”,推進以“學科德育”為核心理念的課程改革[4],即將德育貫穿于所學課程,充分體現課程的育人作用和教師的育人責任。第二階段:2010年起,基于“兩綱教育”,探索形成了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教育指向,以政治認同、國家意識、文化自信和公民人格為重點的頂層內容體系構架,并結合學生在不同學段時具體的特點,開展德育課程一體化設計[6-7];包括不同學段依托德育工作的課程改革與思政建設縱向銜接,第一、二、三課堂的“橫向貫通”,學校、家庭和社會的“三位一體”育人功能。第三階段:2014年起,將德育作為重要項目納入教育綜合改革中,由思政課程逐步向課程思政轉變[8-9]。堅持以“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為核心,“立德樹人”為教育根本任務,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融合至整個教育體系,全面滲透到學校教育教學全過程,充分體現在學校日常管理之中,在落小、落細、落實上下功夫[10-14]。由此可知,課程思政是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教學宗旨的關鍵途徑,是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
近年來,隨著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及建設創新型國家進程,對公民科學文化素質水平要求日益提高,對科學普及工作也越來越重視。尤其化工行業作為國民經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基于該行業構建生動有趣、通俗易懂的化工科普知識體系和高素質專業化的科普團隊顯得尤為重要。在化工行業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從事該行業的技術人員安全防患意識較薄弱,成為導致化工安全事故多發的主要因素之一。據了解,2019年全國危險化學品事故共發生1653起,其中火災爆炸事故達718起、中毒窒息事故達303起[15];2020年1~4月全國化工事故共發生28起[16]。國內對化工安全生產知識的科普力度小、產品種類少、傳播渠道少、覆蓋范圍窄、體系不健全等,使得普通民眾談“化”色變的現象未能通過“科普學習”而有效減少。因此,針對化工行業相關科普知識體系的構建和傳播,以及科普教育團隊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2016年中國石油和化工科普聯盟成立,在其帶動下,中山大學惠州研究院等化工科普等組織相繼出現,為架起產業、社會和教育行業之間的溝通橋梁,傳播化學工業文明,普及科學知識提供良好的載體,促進化工行業發展更好地服務于社會需要,形成“愛生活、愛化工”的良好氛圍[17-18]。
因此,化工科普課程思政建設對我國化工行業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推動作用。高校作為化工科普和立德樹人的主體,應該聯動思政資源,鑄以“大思政”為魂,立以育人為道,將思政元素全過程、全時域、全空間地滲透到化工科普教學工作中。
一、化工科普課程思政建設的必要性
(一)化工科普課程思政建設是新時代背景下“立德樹人”的必然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是辦好教育的根本保證”[19-21]。因此,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育質量就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高校化工人才培養也應該與思政教育緊密合作,不僅要注重思政課程如雷貫耳式的顯性教育,更要重視課程思政潤物細無聲式的隱性教育;既包括思政、化工教師的主導性教育者,也包括學工、黨政干部等輔助性教育者;既包括思政元素融入化工科普的課程教育,也包括科研、網絡、心理等課外教育,深入挖掘和準確把握隱性教育中的思政元素,促進思政教育與學科教育的有機統一。
高校作為化工人才培育的重要主體,應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課程思政培育時代新人的重要論述,點燃化工科普課程建設的指明燈,在發揮化工科普課程育人作用的同時,構建以“立德樹人”、全面發展為宗旨的多層次課程思政體系。
(二)化工科普課程的現狀
高校有著雄厚的師資力量和豐富的化工教學資源,是化工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也是化工科學普及活動的主力軍。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山大學、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高校均憑借著化學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的優勢并結合本校特色,展開了一系列各色各樣的相關活動。例如,北京大學“愛猜元素”教育類移動應用程序及元素周期表實物展、搭建紫外可見光譜儀并用于科普互動,動手做護手霜、開發“導電聚苯胺的合成與表征”科普實驗等,對提高公眾的化工素養取得了良好成效[22]。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構建了適用于各學段教育學習的在線開放課程“奇妙的化學世界”;中山大學化學學院每年都承辦全國中學課外科技創新活動、高中生科學營、全國大學生夏令營、化學奧林匹克競賽交流論壇等活動,并設立化學節、化學樓開放日,組織學生到大型化工企業參觀學習等[23]。各大高校通過豐富多彩的化工科普活動,向公眾尤其是中學生和大學生展現化工魅力,普及化工知識,并激發其探究化學奧妙的興趣,已經表現出積極的作用。
許多高校和研究機構開展了關于化學化工的科普活動,并已產生良好的效果。然而,現有活動更多偏向于化學科普,化工科普覆蓋范圍小,故化工科普工作任重而道遠。同時,當下國內化工科普與化工學科的實際重要地位是極其失衡的,其主要原因在于:
1. 化工科普人才匱乏。化工行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與人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我國化工行業起步較晚,發展較緩慢,從事相關科普的工作人員匱乏,尤其化工高端人才嚴重緊缺。同時,化工科普人才選拔、培養和使用的體制和機制尚未完善。公眾化工知識匱乏,對化工及相關行業存在諸多偏見,顯然阻礙著我國化工行業的蓬勃發展。
2. 化工科普課程局限性大。化工科普課程作為一門面向廣大受眾群體傳播和普及化工知識,倡導和弘揚化工精神的學科,并不是我國大多數中小學的必修或選修課程。目前,化工科普課程的開展往往依托于第三課堂、科普講座、科普實驗、科普網站、化學或化工專題課程開展,尚無統一的教材,且缺乏針對不同受眾群體的權威的化工科普教材。
3. 化工科普思政元素淺顯。化工科普與思政的結合不夠緊密,缺乏明確的課程建設指導思想,“勞育”供給方式面臨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培育新動能難,課程教學建設模式單一,科普隊伍對于化工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夠深入,科普形式單一。
二、化工科普課程思政建設的探索
(一)化工科普課程思政建設的目標
在“互聯網+”的形勢下,化工科普課程面向的受眾群體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規模。化工課程思政建設的核心目標應圍繞以下幾點進行:
1. 三同時,一指導:調動社會群體了解化工知識的積極性、激發社會受眾群體的學習興趣、提高全民科學素養的同時,引導公眾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先進理論為指導,做到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用科學理論指導實踐應用;
2. 一引導:引導公眾熱愛和崇尚科學,在工作中嚴謹細實、勇于實踐、探索創新、精益求精;
3. 一建立:建立以“立德樹人”為宗旨的思政科普教育氛圍,為培育出具有愛國情懷、勇于創新的新時代化工匠人提供思想指導。
(二)加強化工科普課程思政的團隊建設
科普隊伍的思政理論水平,直接影響著化工科普課程思政建設的效果,思政理論知識薄弱、德育意識不強等問題導致難以深入分析和準確把握化工科普課程思政元素的設計,對思政建設的資源挖掘依然缺乏針對性和浮于表面。因此,首先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等問題上明確價值觀。其次,從人才強國戰略的高度制定發展愿景,確定化工科普課程思政建設規劃與研究方向,營造合理平衡協作與競爭的氛圍,進而有效提高隊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1. 提升教學隊伍整體水平,以建設隊伍為核心。優秀團隊領導的篩選和培養,出色團隊成員的引進是隊伍建設的基礎;青年教師培養的加強,思政與科普人才結構的優化,不僅形成縱橫交錯、上下貫通的思政化工科普人才網絡,而且以創新機制吸引人才和保障人才權益,突破人才匱乏的瓶頸。
2. 建設高水平科普課程教學隊伍以化工科普課程建設為著重點。實現建設每門化工科普課程為精品、保持高水平和可持續建設為目標,充分參考國內高校科普課程思政教學團隊建設的成功案例,探索學習共同體建設的理論基礎,構建“1+1”(“科研專家+主講教師”)的師資隊伍體系,建立健全學習共同體的運行機制,以集體智慧建設每一門化工科普課程,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3. 提升科普課程教學質量以科研成果反哺教學。推進科研的教學性與教學的學術性有機結合,建構“科教融合,學術育人”的理論框架。通過規范團隊的教學活動、鼓勵成員關注學科前沿發展形勢和聚焦國家重大需求及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等,發現并提煉相關科學問題,進而通過科學研究手段解決問題,反哺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同時,創新性的科研成果可以進一步促進教學內涵的豐富、教學內容的優化、教學方式的完善和教學質量的提升。
4. 建設高水平實踐教學隊伍以創新創業教育為平臺。站在資源優化利用與科研成果轉化的角度,有機聯系科研工作與創新實踐活動,達到提升本科生創新實踐活動的科技含量,培養本科生科研素養和挖掘本科生科研潛質的目標。
5. 打造“立德樹人”的育人平臺以課程思政為契機。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教育規律和教師成長發展規律,建設思業互融共促學習共同體,立足化工學科自身特征,引入思政元素,將專業知識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和貫通,促進教學課程的知識傳授、能力提升、素養發展與價值導向的有機統一。圍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培育學科素養深化教學改革,全面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授予學生打開相關學科未來之門的“金鑰匙”,引導學生能夠針對化學化工及相關行業敏銳地洞悉未來和自信地擁抱并引領未來。
(三)深入挖掘化工科普課程的思政建設元素
1. 以化工發展歷史為索引,挖掘愛國主義教育元素
我國化工發展史可從18世紀中期追溯到遠古時期。在古代,盡管人們對于化工設計的原理并不清楚,但是并不影響他們通過經驗總結創造化工品,如中國四大發明中的火藥。從近代到現代,中國化工業強勢崛起,打破外國化工技術對中國的壟斷,如侯德榜制堿法、乙撐胺成套工業化生產技術、中國劣質煤氣化技術等。通過將化工科普課程與化工發展史背后的愛國主義元素相結合,在科普教育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培育青少年的愛國情懷。
2. 以名人典故為榜樣,與課程思政“立德樹人”的宗旨相貫通
“立德樹人”是教育之樹根,扎根于課程思政的內涵必須牢牢把握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在眾多優秀的化工學家身上,如侯德榜、李遠哲、鄭貞文、吳憲等,積極挖掘體現他們勇于實踐、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思政元素。結合化工科普課程思政的切入點和融合點,在科普教育的過程中,鼓勵青少年以這些優秀的化工學家為榜樣,引導青少年在學習和實踐過程中培養嚴謹務實的求知態度,培育敢于拼搏和勇于創新的精神。
3. 緊跟時事熱點,做好“以人為本”的價值引領
化工科普課程思政建設還應緊跟時事熱點,做好“以人為本”的價值引領。在各大媒體的時事熱點中,常常有關于化工安全事故的新聞,也有關于化工環保技術突破性進展的報道。這些時事熱點的中心都可看作是以“人”為核心。不同的是,前者在化工生產過程中忽視了“以人為本”價值觀念對化工生產安全的重要影響,在生產過程中存在偷工減料、違規生產、漠視生命安全等與“以人為本”價值理念相背而行的行為,使化工安全的千里之堤,百年累之,一朝毀之。后者則以“以人為本”為價值引領,本著綠色、生態、環保的技術觀和價值觀,不斷突破技術瓶頸,追求創新發展,為化工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添磚加瓦。化工科普課程可以以這些時事熱點為切入點,在向大眾科普化工安全知識的同時,做好“以人為本”的價值引領,將“以人為本”價值觀念貫穿于化工科普課程。
4. 加大社會主義工業化成就的科普宣傳與展示,增強當代青少年對“四個自信”的價值認同
化工科普課程思政建設通過科普化工知識為中國帶來巨大變化,增強當代青少年對“四個自信”的價值認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化工及相關行業迅速發展,創造了非凡的成績:石油的勘探和煉制技術不斷提升,中國每年的油氣產量增速高于世界水平;煤炭行業的關鍵技術發展和自主創新研發裝備等方面不斷取得重大突破,煤制烯烴和芳烴、煤制油、煤制乙二醇等多項技術領先世界水平;農藥產品結構調整向環境友好型方向發展,該行業飛速發展,使我國成為世界最大的農藥生產國;氮肥、磷肥、鉀肥的生產技術不斷提高,中國逐漸成為化肥的出口大國。因此,化工科普課程通過宣傳和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業化成就,增強青少年對“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價值認同,是化工科普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途徑和環節,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向前的重要助力。
(四)創新課程思政的教學方法
大多數課程思政建設的內容比較嚴謹和嚴肅,直接講解和教育的效果往往不夠理想,因此,化工科普課程思政建設應與時俱進,創新教學思維和方法。引進目標式、引導式教學方法,不斷改進教學模式,讓被動參與的學生轉變為主動探索,從而激發學生自身學習的熱情。同時將課程思政教育與本土特色文化結合,提取當地人熟悉的本土文化作為課程思政建設的契合點。在化工科普課程教學過程中實施思政-目標引導教學方法時,要對課前、課中、課后進行精心設計,從而有效發揮目標的引導作用。
1. 合理設計化工科普教學目標
化工科普的教學目標不僅是讓學生增長化工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化工知識的興趣。在化工科普教學過程中,實施思政-目標引導教學的方法基礎是合理設計教學目標。在教學目標設計初期,針對那些缺乏參與興趣的學生,初始階段的化工科普教學目標應是提升這部分學生對化工知識的興趣,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到化工科普教學中來。
2. 系統組織課堂教學實踐
在化工科普課堂中實現思政-目標引導教學法的關鍵點在于課堂教學的引導。實施思政-目標引導教學法,通過發揮教學目標的導向作用,不僅可以使整個化工科普課堂目標明確,而且能夠增強教學組織的系統化建設。對學生而言,采用娛樂性的活動方式組織化工科普的教學活動,在趣味性活動中實現化工科普教學目標。
3. 準確評價整體教學效果
采用思政-目標引導教學法后是否達到目標是進行評價時非常重要的環節。課堂教學完成后,要對教學效果進行分析與評價,并進行合理的總結,通過發現問題、總結經驗,促進教學法的不斷創新。為此,可采取檢測及測試等相關手段來評價化工科普課堂教學效果。結合學生的反饋,準確掌握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不足,采取有效的解決措施,從而不斷提高思政-目標引導教學的有效性,最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4. 優化化工科普課程的科普方式
轉變科普方式,創新思政建設途徑。傳統的科普方式一般為線下宣傳和講解,主要通過報紙、書籍和講座的形式進行化工科普教育,當這些相對傳統的科普方式與嚴肅的思政教育組合在一起時,往往會讓朝氣蓬勃的青少年感到晦澀難懂。因此,創新化工科普課程思政建設的途徑尤其關鍵。圖畫、影像、音頻等教學途徑更容易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通過線上影音和圖像科普的形式,將化工科普內容與課程思政建設內容有機結合,豐富化工科普課程的教學形式,實現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
三、結束語
本文通過分析化工科普課程的思政建設必要性,嘗試通過化工科普課程建設目標、加強團隊建設、深入挖掘化工科普課程的思政元素方向,初步探究化工科普課程思政建設的方法和途徑,從化工發展史、化工科學家的務實精神、以人為本的化工理念,以及社會主義工業化成就等素材中為化工科普課程思政建設提供合適的契合點,讓青少年在了解化工知識的同時,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念,塑造高尚的品格,樹立崇高的理想,提高思想政治覺悟,同時,通過挖掘新的化工科普課程思政元素,創新課程思政的教學方法,緊扣“立德樹人”的教學理念,不斷豐富化工科普課程思政的內容和內涵。
參考文獻:
[1]李旭芝.高校“課程思政”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路徑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20.
[2]侯振華,尚金釗,唐琳,等.工科專業課程思政建設實踐與探索——以《照明工程》課程為例[J].高教學刊,2020(17):150-153.
[3]彭莘媚,李云萍,賀銀菊,等.“大思政”格局下有機化學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云南化工,2020,47(5):184-187+190.
[4]楊智勇,王菁,趙建章,等.《化工原理》課程思政教學實踐與體會[J].山東化工,2020,49(7):213-216.
[5]宋海霞.化工單元仿真課程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的探索與研究[J].化工管理,2020(6):8-9.
[6]曹一寧.“課程思政”本土融入之路徑與模式——以溫州“兩區”建設為背景[J].繼續教育研究,2020(4):88-91.
[7]夏嵩,王藝霖,肖平,等.土木工程專業教育中工程倫理因素的融入——“課程思政”的新形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1):172-176.
[8]楊昆,羅小兵,馮曉東,等.能源動力專業基礎課程教學中開展“課程思政”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S1):116-118.
[9]曾令艷,王海明,宋彥萍,等.核動力裝置及設備課程思政育人模式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S1):87-89.
[10]曾玲暉,張翀,劉華清.強化立德樹人的臨床醫學專業藥理學課程思政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S1):300-302.
[11]黃俊.問題引領式教學法應用于高校有機化學課程思政教學[J].化工管理,2019(2):154-155.
[12]徐建波.基于項目教學的高校現代管理會計理論與實踐研究[J].化工進展,2020(5):2041.
[13]楊富國,陳忻.環境工程專業“雙師型”教師教學團隊建設探討[J].廣州化工,2020(18):174-175+192.
[14]宋世平.教師梯級團隊建設一體化策略[J].中國教師,2020(9):72-74.
[15]陳細波.新工科背景下微課研發對大學英語師資隊伍建設的啟示[J].教育現代化,2020(55):182-186.
[16]李夢卿,陳佩云.“雙高計劃”背景下“雙師型”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研究[J].教育與職業,2020(8):79-84.
[17]焦振豹.創新型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機制與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6(10):68-69.
[18]王俊翔,鄒寧.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學團隊建設策略研究[J].山西建筑,2020(8):171-173.
[19]張華,周業勤.課程思政育人目標和實現路徑[J].文教資料,2020(7):199-202.
[20]雷海燕.目標管理視野下的教師隊伍素質提升[J].中國教育學刊,2013(S3):100+107.
[21]趙巖,郭玉鵬,李根.“三全育人”視閾下高校學科導論課程育人路徑研究——“化學與社會”課程的問卷調研[J].化學教育(中英文),2020(18):15-18.
[22]李厚金,陳六平.我國化學科普的現狀與創新發展對策[J].大學化學,2020,35(11):1-8.
[23]黃微,高明麗,李維維,等.夏季學期化學科普類實驗課程的建設與探索[J].大學化學,2016,31(8):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