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秋霞
【摘要】 ? ?中國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國,全世界都能看見“中國制造”,傳統的制造行業也都緊跟時代的發展,全方位的將計算機技術運用到國家的生產建設和社會的科技發展當中,為了培養計算類特色專業的全能型技術性人才,國家對教育制度,教育方式以及各個教育機構和院校的教學體制都做出了很多的改善和變革,國家對于高職院校培養計算機類特色技術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高,根據教育部的數據統計,截止2019年6月,全國高校總數為2956所,其中開設了計算機專業的就有至少900所,相當于30%的院校都開設了計算機專業。但是受教育體制和教學方法局限性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計算機類特色專業人才的教育過渡重視理論教育,忽略了素質教育和實踐教育,使得“重教書,輕育人”的現象普遍存在于各個領域,也導致了學生就業困難的局面和工作中缺乏精益求精,專注嚴謹的工作態度的現象,也就是缺乏“工匠精神”。
【關鍵詞】 ? ?工匠精神 ? ?高職院校 ? ?人才培養 ? ?計算機
引言:
所謂的“工匠精神”,簡而言之就是對產品匠心獨具的創新,對職業的尊重敬畏,對產品質量的精益求精,對技術和專業素質的不斷培養提升以及對企業品牌的專注和堅守。工匠精神在一個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各個層面的建設中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是職場專業技術人員個人素質的核心和靈魂,一個缺乏工匠精神的國家和企業是毫無創造力和活力可言的,在經濟全球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和社會市場競爭激烈的大環境下必將被時代的發展所淘汰。在這個計算機技術普及和廣發運用的大時代,高職院校等培養專業性技術人才的機構對于工匠精神的專業人才的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高職院校計算機類特色專業和技術性人才培養的現狀
1.1“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方式阻礙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精益求精的態度
中國傳統的教育體制和教學方法一直以來都是以課本理論和教師經驗為主,過渡的重視課本知識的灌輸和學習,而“唯分數論”“唯成績論”的固有思維模式也對中國駕馭體系的發展和創新起到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和阻礙。學生在學習計算機課程的過程中也都是照本宣科式的,進行書面式的編程和理論應用,從而忽視了實踐的重要性,缺乏創新意識和精益求精的態度。“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在真正的學習和生產過程中,有機的結合所學的計算機理論知識,并加以不斷的創新和變化,才能將理論知識真正的運用到生產和學習的實踐中來,從而做到真正的鞏固所學的知識,在職場就業和生產過程中才能真正的實現學以致用。
1.2缺乏對“工匠精神”的認知和培養
很多高職院校計算機從業人員和學生都缺乏對工匠精神全面系統的認知,甚至認為工匠精神應該是職場工作和生產過程中才應該有的,而老師的主要責任就是教授甲酸劑知識,學生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計算機的理論和運用,還有的認為“工匠精神”主要是針對建筑業,制造業等實踐性較強的職業,計算機專業的學生不需要學習,甚至有的認為計算機行業技術性和專業性更強,而工匠精神屬于思想政治范疇,應該由思想政治老師來負責教導,這些錯誤的思維模式和誤解都導致了“工匠精神”難以真正的融入到學生計算機教學的各個環節當中,對學生的就業和高職院校計算機類特色專業技術性人才的培養都有著非常消極的影響。
1.3教育機構未將“工匠精神”納入課程學習當中
高職院校對于計算機專業教學模式和教學重點主要放在學生的理論和專業技術的學習上,過分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缺乏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和提升,未將工匠精神納入日常的教學和課程學習當中,導致學生在校學習都是“書呆子”式的學習模式,缺乏實踐經驗的直接后果就是導致學生畢業后就業困難,很多學生在參加工作后,仍然知識停留在學校的理論課程學習階段,只會寫一些簡單的代碼和一些簡單的編程,對于公司和企業的大項目和工程都束手無策,有心無力,難以勝任實際工作的需要。
二、高職院校計算機類特色專業學融入工匠精神的意義
2.1提高教學質量,培養高質量技術性專業人才
工匠精神的融入和培養在高職院校的計算機教學過程中不單單是作為一種素質教育和專業性技術教育的方式,更多是作為一種優秀的思想品質和個人素質的方式,它是計算機理論教學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也是學生職業素質教育的必不可少的內容。學校在計算機編程,網絡運用等基礎課程的教學同時,可以和學校的其他專業如數學、物理、社會學等各專業進行更多的溝通和交流,從多個層面全方位的強化計算機專業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融會貫通。計算機類特色專業的學生需要極強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這是以后學習和工作生活中必須具備的最基本的能力,而優秀的思想品質和個人素質則是學習生活中的核心和靈魂,缺乏個人品德素質和職業素質的學生必將面臨就業難,工作難的一系列問題。高職院校在計算機理論教學的同時,如果也把學生的職業素質和個人思想品質教育作為一個重點的教學內容,那么培養出的學生在具備計算機專業知識和技術能力的基礎上,同時個人思想品質和職業素質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這樣的高質量高素質技術性計算機人才也能夠更快的融入社會,得到企業和社會的認可。
2.2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思維創新能力和適應崗位的能力
傳統教育的“填鴨式”“唯分數論”等消極的教學模式讓學生都是機械式的以學習計算機課堂理論和課本知識為主,重點都是放在對計算機理論知識的學習,學生缺乏動手實踐的能力和思維創新的能力,學校在進行計算機課堂教學同時要鼓勵學生針對各個不同的案例自己創新,動手編程,改寫代碼,自行設計不同的計算機程序,讓學生在動手實踐的基礎上強化課堂所學的計算機理論知識。
2.3為國家和社會輸送更多的高質量高素質技術性人才
計算機專業人才的培養是向計算機類企業和機構輸送新鮮血液的重要途徑,一個國家的科技發展和進步離不開人計算機類專業技術人才的參與,而計算機類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也同樣離不開高職院校等教學機構的培養,只有源源不斷的培養高質量高素質的計算機類專業技術人才,國家和社會才能適應科技大發展的時代趨勢,同時國家對于計算機類專業人才的重視和扶持也會給高職院校等教育機構帶來更多的資源和投入,這也是一個良性循環的過程。
三、“工匠精神”融入高職院校計算機類特色專業建設的途徑和策略
3.1轉變思想觀念,注重計算機類教師和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教育
高職院校在計算機類特色專業的教學過程中要改變傳統的純課堂理論的“填鴨式”教育模式,轉變固有的思維模式,對現有的計算機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做出相應的變革,同時更加關注應用型、實用型計算機人才的培養,讓計算機類老師和學生更多更全面的了解和學習工匠精神,并將之納入學校的思想政治課程當中,把工匠精神思想真正的烙印的每個師生的內心。
3.2注重計算機類教師的專業技術和品德素質教育,培養引進外部計算機教師資源,建設雙師型教育隊伍
高職院校的計算機專業教師質量和教學質量直接關系到整個學校計算機專業的發展和未來,在將工匠精神融入計算機類特色專業課堂教學的同時也要注重學校教師的整體教學質量和自身職業素質,思想品質的提升,重點培養該類特色專業的教師,引進更多的計算機教師資源,增加雙師型教師的待遇福利,制定相應的晉升制度,提高教師教學的積極性,從而讓他們能為學校培養出更多的具備“工匠精神”的計算機類高素質專業性人才。
3.3增加計算機專業和對應企業的深度合作,在實踐中強化理論學習
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和專業素養,它更多的依托于具體的實踐和崗位。目前很多高職院校都和計算機專業對口的企業單位有合作,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進行理論知識的鞏固,很多院校和企業的“訂單式”的學習模式,對學生的對于計算機專業知識的實踐體驗和以后的工作生活都起到了很積極的作用,但是大多數高校和企業具體的合作力度不夠,合作方法單一,導致很多合作到最后都成了毫無意義的機械式的重復,最終就只是讓學生換了一個地方把學過的知識重新學習一遍。
在以后的校企合作過程中,高職院校計算機類專業應該利用學校的有利資源為企業生產過程中遇見的各種難題加以協助和攻堅,幫助企業解決更多的專業性的難題,同時企業也為學校提供更多的學習場所和資源,讓學生更多的參與到企業在生過過程中關于計算機方面的項目中來,雙方忠誠合作,協同發展,讓學生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將自身所學的計算機理論知識和實踐的的操作有效的結合到一起。
3.4通過多種渠道和途徑培養學生的愛崗精神和職業素質
學校在開展計算機理論課程學習和校企合作的過程中,也要多渠道的開展計算機專業學生實習就業的指導,針對專業的特性和前景規劃給學生開展相應的課程教學和輔導,對學生在實習和工作過程中遇到的計算機類的困難和疑惑進行幫助和解答,提高學生對計算機專業知識和職業精神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對以后的就業和和未來有一個清晰明確的目標,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和就業能力。
四、結束語
工匠精神作為傳統文化中的優良精神,有其特定的歷史價值,也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始終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計算機技術大革新和快速發展的時代,工匠精神的培養對于高職院校計算機類特色專業的建設和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高職院校只有摒棄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思維模式,從教師質量、教學方式等多方面出發并做出相應的創新和變革,結合互聯網應用,人工智能,5G技術等科技的發展,全面系統化對院校計算機專業教學實行創新和變革,才能保證培養出更多的適應國家和社會發展的具備工匠精神的高質量高素質的專業性技術性人才。
參 ?考 ?文 ?獻
[1]周陳安.“工匠精神”對中職計算機教學模式改革的啟示[J].發明與創新(職業教育), 2021(02):74-75.
[2]任文娟,陳雙,邢衛兵.高職一體化專業思政育人體系研究與實踐——以高職計算機類專業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21(01):173-176.
[3]黃曉清,田美艷,葉勇健,譚超.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與工匠精神培養模式的構建[J].信息記錄材料,2021,22(01):247-248.
[4]田小東,崔興佳,陳鵬羽.工匠精神有效融入高職院校計算機類特色專業建設的路徑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1,37(01):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