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翼鵬
【摘要】幼師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布藝技能,不止是在課堂中模擬練習,最終要在幼兒園進行實際應用。教育實習是幼師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畢業前夕,將所學到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綜合運用于幼兒園教育教學的一門重要課程,也是以培養她們初步獨立從事學前教育教學工作能力,且其自身素質得到全面鍛煉與培養的一個實踐教學環節。本文以布藝課改在幼兒園中的實際應用,對幼師學前教育專業布藝課程的內容進行探索。
【關鍵詞】幼師學前教育專業,布藝課改,應用,探索
本文以幼師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利用幼師的布藝課程在幼兒園的實際應用,進行課程改革試驗。在布藝課改中,力求通過典型案例的收集與處理、提煉,形成課程的基本體系,提高幼師生的美術專業能力,促進幼師學前教育專業美術課程的進一步完善。
廣州市幼兒師范學校作為一所培養學前教育師資的職業中專,非常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學生除了每年下到幼兒園進行不同層次不同深度的教育見習、實習以外,其畢業前的最后一個學期,會進入一所幼兒園進行長達三個月的頂崗實習。學生實習期間,學校會為其配備雙導師,一是校內的指導老師,專門負責指導學生教育實習的全過程,對學生的實習進行視察,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管理,對實習的幼兒園所提供的培訓質量進行視察和評價;二是幼兒園或幼兒培訓機構配備的指導老師,一般由經驗豐富的一線教師擔任,通常是幼兒園的帶班老師,她們會與學校指導老師緊密合作,并主要負責學生的教學指導,進行教學示范,對學生的實習情況進行評價。
頂崗實習為學生提供了在幼兒園環境中難得的實踐鍛煉機會。在廣州市幼兒師范學校附屬幼兒園的頂崗實習中,廣州幼師的三名實習生參與了幼兒園《美麗的廣州》主題系列活動,將幼師布藝課改的成果運用在了活動中。它們分別是:《美麗的廣州塔》——美術手工活動;《帶你逛廣州》《舌尖上的廣州》——環境布置活動;《包粽子》——節日活動;《好吃的小羊》——啟智游戲活動。
一、 在幼兒園美術活動中的應用
課例一:幼兒園布藝主題活動
1.確定主題
《美麗的廣州塔》——布藝手工粘貼活動。
2.設立目標
(1)認識并喜愛自己的家鄉,了解家鄉的風景名勝;(2)學會使用雙面膠;(3)了解色彩的漸變規律,利用其規律裝飾廣州塔。
3.學具準備
教師給班上每位幼兒準備一張A4紙,紙上繪有廣州塔的輪廓。用不織布剪出許多不同明度的藍色、紅色、綠色、黃色,并把各種顏色用紙盒分開裝好,每個紙盒里的顏色有四個明度。每個小色塊后面粘上雙面膠。
4.教學過程
(1)觀看夜色中燈光璀璨的廣州塔小視頻。介紹廣州塔是廣州標志性的建筑,引導幼兒認識并喜愛自己的家鄉和家鄉的風景名勝,引導幼兒關注廣州塔燈光色彩的變化;(2)引導幼兒說出廣州塔燈光變化由深到淺的規律;(3)教幼兒掌握雙面膠的粘貼方法。教會幼兒掌握一種顏色深淺變化的規律;(4)按照顏色深淺變化的規律,把小塊的不織布粘貼在廣州塔的輪廓里,注意不要貼出線條外;(5)讓小朋友嘗試使用兩種以上顏色;(6)教師巡回指導,幫助幼兒用水彩筆勾勒廣州塔的輪廓線,完成作品。
課后小結:本次美術活動是廣州美術學院附屬幼兒園《美麗的廣州》主題性系列活動中的一個環節,我校實習生H選擇的是《美麗的廣州塔》手工粘貼活動。活動前實習生H使用不織布的材料做了大量的小色塊,每個色塊后貼上雙面膠,打印好廣州塔的外輪廓線條,做了較充分的準備。活動重點在于增強幼兒的視覺辨別能力,理解并能利用色彩漸變規律裝飾廣州塔。整個課程進行較順利,若從作品的美觀考慮看,如果教師準備的A4紙是彩色的,并能引導幼兒注意作品顏色與底色之間的對比搭配,孩子們的作品效果將會更加出色。
二、在幼兒園環境創設中的應用
課例二:幼兒園區角創設的實踐
1.確定主題
《舌尖上的廣州》區角創設。
2.設定目標
掌握不同年齡幼兒身心發展特點、規律,創設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區角環境。
3.活動過程
由廣州市美術院附屬幼兒園老師指導廣州幼師三名實習生共同開展,幼兒園教師負責區角的活動設計,實習生負責所有布藝材料的投放。
課后的小結:實習生們在區角投放了廣州最常見的布藝食物,有棉布包的包子、餃子、餛飩、毛線和棉繩做的面條、米粉。還投放了幼兒常見的布藝水果和蔬菜,比起橡皮泥和塑料制品,布藝制作的面點、水果和蔬菜手感舒適、形象、安全、美觀。為了增強這些布藝食品的可操作性,三名實習生結合幼兒游戲水平,對布藝水果和蔬菜玩具進行改造,豐富了游戲內容:如在布藝香蕉、橘子上增加按扣和拉鏈,游戲中幼兒打開按扣、拉下拉鏈,就可以把香蕉皮、橘子皮“剝”下來;把白菜葉一片片分開縫制,每一片都縫上粘扣,幼兒在游戲中可以摘菜、洗菜、炒菜;在縫制布藝糯米雞時,用繩子把糯米雞捆住,在游戲中幼兒可以解開繩子,一層層把包裹糯米雞的“竹葉”打開,然后再重新包上系上繩子,既增加了游戲性,又在游戲中體驗了生活。
三、在幼兒園啟智游戲中的應用
課例三:幼兒園啟智游戲活動設計
1.確定主題
啟智游戲:猜猜小羊吃了啥?
2.設立目標
對幼兒進行觸覺訓練、培養其判斷力及配對的能力、促進幼兒小手肌肉的協調發展。
3.活動準備
用毛巾襪縫制十只小羊,其中五只系上黃色領結,另五只系上紅色領結;在兩種顏色的小羊肚子里都分別放入不同質感的物體:綠豆、黃豆、玉米粒、小石子、小扣子。
4.活動方法
請小朋友捏捏小羊的肚子,猜猜小羊究竟吃了什么東西?然后從黃領結的小羊和紅領結的小羊中,挑出觸感相同的兩只,配對成功。
5.活動過程
(1)出示廣州的五羊雕像,引發幼兒的生活經驗,導入活動;導語:小朋友,知道這是什么雕像嗎?你在哪里看見過?(2)講述五羊雕塑的故事和廣州的別稱“羊城”的由來;(3)展示小羊布偶和五種放進小羊肚子里的物品,告訴幼兒游戲的玩法:第一步,請你捏一捏小羊的肚子,猜猜小羊肚子里究竟吃的是哪一種食物呢?第二步,請你把吃了相同食物的小羊找出來。
課后小結:3—6歲年齡段的幼兒,身體正處于迅速發展的時期,由于動作發展需要,他們特別好動,對身邊的一切都充滿著好奇,希望能自己動手試一試。老師如能設計制作出形象直觀、生動有趣、貼近幼兒生活的教玩具,能容易激發幼兒的操作興趣。
布藝課改在幼兒園的實際應用中,幼師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師與學生一起入幼兒園進行教學實踐活動,實地檢驗了校內課程的教學成果。在幼兒園的教學實踐的活動中,實習生能充分使用在課堂中所設計制作的布藝玩教具進行多學科的實踐活動,例如在科學活動中利用玩教具“雙胞胎”教幼兒學習比較測量,注意物品中的相同點與不同點,找出物品中大小、形狀、長短、粗細等都一致的物品,引導幼兒使用這些比較性字詞,訓練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在手工活動中,利用布藝玩教具“漂亮的鞋子”教小班幼兒系鞋帶,鍛煉幼兒的眼手協調能力。
社會對對學前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斷上升,學前教育質量正在穩步提高,在提高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的是直接從事幼教事業的幼兒園老師,社會的這種認識要求幼教從事人員必須是高層次的專業化人才。布藝課改的實施將對學前教育質量的提升起到推動作用,隨著幼師課程的不斷深化與推廣,將對學前教育質量的提升產生積極的影響。
主要參考文獻
[1]孫起英,王健紅.幼兒園主題式美術教育活動新設計[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11.
[2]吳銳,呂武.杜威幼兒教育課程研究[M].蕪湖: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12.
[3]劉曉琴,白文紅.綜合美術園本課程活動設計[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4.7.
[4]顏聞.民間布藝校本實施的教學策略[J].基礎教育研究,2014(2).
[5]廣東省教育廳、廣東省教育研究院編.廣東中高職銜接專業教學標準研制:職業能力分析[J].廣州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6).
責任編輯 ?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