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榮
整本書閱讀,顧名思義,就是讓學生閱讀一整本、或一整套的書籍。相比于單篇文章的閱讀而言,整本書閱讀在激發學生閱讀興趣、開闊學生閱讀視野、發展學生閱讀能力以及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等方面的作用更加顯著。
事實上,早在2001年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教學建議中,就提到了“整本書閱讀”。但是,因為“整本書閱讀”在小學語文教科書中并沒有具體體現以及大部分農村小學語文教師指導中高年級學生閱讀整本書的策略不當,甚至毫無策略,導致農村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整本書閱讀”始終是“粗放式”的,即教師完全放手、撒手,學生全憑自覺、自主閱讀。顯然,在“粗放式”狀態下,農村小學生閱讀整本書的效果并不理想。整本書閱讀,也就逐漸被邊緣化,處于一種被“擱置”的狀態。現如今,“整本書閱讀”以“快樂讀書吧”“閱讀鏈接”“資料袋”等形式,被恰如其分、合情合景地“嵌入”到了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既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對整本書閱讀有明確要求,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也體現了“整本書閱讀”,那么,農村小學語文教師就應該采取一些有效的教學策略,引領學生興致勃勃、卓有成效地閱讀整本書。竊以為,“啟動、跟進和分享”,這就是農村小學語文教師指導中高年級學生閱讀整本書的一些有效策略。
一、啟動:短、趣、快
如何啟動整本書閱讀?是不是教師的“一聲令下”,就可以讓學生開啟整本書閱讀的快樂“旅程”?顯然不是。于教師而言,開啟學生整本書閱讀的快樂“旅程”,并不是“推動”,更不是“強迫”,而應該是“點燃”,“點燃”學生迫不及待閱讀整本書的興趣之“火”,“點燃”學生閱讀整本書的主觀能動性之“火”,點燃學生閱讀整本書的激情之“火”……立足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快樂讀書吧”“閱讀鏈接”“資料袋”等教學內容,以“短、趣、快”的方式,教師就可以開啟農村小學中高年級學生閱讀整本書的快樂“旅程”。
以統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快樂讀書吧”為例,本次“快樂讀書吧”的主題是“讀古典名著,品百味人生”。圍繞中國古典四大名著,教師可以設計一些簡短有趣的導語,并輔之以妙趣橫生的“快閃”(一種運用信息技術手段設計的微視頻,因快速閃現文字、圖片而得名)。如:同學們,你聽過“武松打虎”“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諸葛亮七擒孟獲”“寶玉挨打”的故事嗎?武藝高強的武松赤手空拳打死了一只大老虎;火眼金睛的孫悟空迅速看穿并打死了變化多端的白骨精;運籌帷幄的諸葛亮七擒孟獲,讓狡詐的孟獲佩服得五體投地;一向乖巧的寶玉為什么會挨打……簡短有趣的導語,和妙趣橫生的“快閃”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由此可見,在農村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以簡短有趣的導語和妙趣橫生的“快閃”為“火種”,就可以“點燃”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之“火”、主觀能動性之“火”、激情之“火”,就可以開啟學生閱讀整本書的快樂“旅程”。
二、跟進:細、深、實
歸因于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有限,如果讓他們閱讀原著必定會存在各種困難。出于這樣的考慮,在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通常會推薦學生閱讀一些通過適當改編、合理刪減的名著。即便如此,小學中高年級學生在閱讀整本書的過程中,仍然會遇到各種困難、出現各種問題,如:“囫圇吞棗”式的閱讀、“淺嘗輒止”式的閱讀、“脫離實際”式的閱讀……類似于這樣的整本書閱讀方式,勢必會“拉低”整本書閱讀的效益。那么,如何幫助農村小中高年級學生擺脫整本書閱讀的這些困難?解決整本書閱讀的這些問題呢?“細、深、實”地跟進,是一種有效的策略。
首先,教師可以通過一些信息化渠道全面、深入、細致地了解農村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閱讀能力。之后,放眼名著內容,教師要充分預設學生在閱讀名著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困難以及出現的問題等。以“困難”“問題”為切入點,教師就可以潛心設計一張“閱讀導讀單”。如:在指導農村小學五年級學生閱讀《三國演義》時,教師預設“諸葛亮七擒孟獲”的行為可能會讓大部分學生“匪夷所思”。鑒于此,教師在“閱讀導讀單”中可以設計這樣一個問題:“諸葛亮在第一次擒住孟獲時,為什么不‘一殺了之,而要七擒七縱呢?”當然,在“閱讀導讀單”中,教師不僅要設計一些“導讀問題”,還要設計一些“方法指導”,如:速讀、尋讀、對比閱讀以及讀思結合等閱讀方法。最后,利用這些融“閱讀興趣激發”“閱讀難點突破”以及“閱讀方法指導”于一體的“閱讀導讀單”,教師就可以引領學生有趣、有序、有效地開展整本書閱讀。
實踐證明,細、實、深的整本書閱讀跟進指導,能夠讓農村小學中高年級學生閱讀整本書的過程從“淺嘗輒止”轉向“深入淺出”,從“囫圇吞棗”轉向“深思細品”。
三、分享:說、寫、演
有效的閱讀,不僅僅是將注意力聚焦在文字之上,還應該將心思融入到文本的意境之中,建構自身對文本的認識、理解與感悟。不同的閱讀者,其認知不同、能力不同,所以對文本的認識不同、理解不同、感悟也不同。在農村小學語文中高年級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過程中,為了讓每一位學生更為全面、更為深入地理解整本書的內容,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說、寫、演”的形式分享讀書收獲、交流讀書心得。
比如說,對于農村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教師而言,可以在整體了解學生閱讀速度的前提下,為學生規定整本書閱讀時間,如:讓全體學生在一周、或兩周之內完成閱讀某一本書的任務。利用班會時間、或閱讀課時間,組織全班學生召開一次讀書分享交流會。讀書分享交流會,既可以是“好書推薦”的形式,也可以是“重溫精彩片段”的形式,還可以“微型辯論”的形式。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展示、分享自己的讀書筆記、讀書心得等。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將自己的讀書筆記、讀書心得分享到班級群,或班級網絡學習空間中,并要求學生在班級群、班級網絡學習空間中以“跟帖”“評論”的形式,互相交流。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分小組、合作編排一些與整本書相關的情景劇。之后,在課堂中展示交流等。
教師無論是以“說”的形式,還是以“寫”的形式,或者是以“演”的形式,組織學生開展讀書分享與交流,都有助于學生更全、更深、更透地理解整本書的思想與內容。在彼此交流思想、碰撞觀點的過程中,每一位學生對整本書的理解就會從“片面”轉向“全面”,從“膚淺”轉向“深入”,整本書閱讀的效益也就會“水漲船高”。
總而言之,在農村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啟動、跟進、分享”為基本環節的“精細化”整本書閱讀指導方式,取代完全放任、不管不顧的“粗放式”整本書閱讀指導方式。當農村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整本書閱讀從“粗放式”嬗變為“精細化”之后,整本書閱讀教學的“紅利”就會不斷釋放,諸如:學生的閱讀興趣會愈發濃厚,學生的閱讀視野會縱橫拓展,學生的閱讀能力會節節攀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會潛滋暗長……
■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