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華
“晚上5時50分我才把他送到學校,高高興興送去的,一個小時后就出事了。”“成都四十九中學生墜亡案”發生后,墜亡學生的母親魯女士稱,對她而言,這件事“毫無征兆”。
每一個放棄自己的孩子背后,都站著不愿接受、不敢相信的父母。孩子做出了令人痛心的決定,只給父母留下了永遠的疑惑。他們一遍遍問著自己:我的孩子明明好端端的,怎么就走到了這一步?
孩子的心理問題藏在哪里
一般來講,孩子具有敏感、反應劇烈、容易受傷害等特點,青春期的孩子尤其如此。一部分進入青春期的孩子非常在乎別人尤其是父母怎樣看待自己,希望得到父母好的評價,甚至取得好成績也是為了得到父母的表揚。然而,孩子的表現與內心卻常常不相符,他們明明有心理壓力,卻表現得很輕松,他們平時看起來十分陽光,內心卻很敏感,目的就是維持他們在父母心中的形象。對于可能損害自己在父母心目中形象的行為,他們會表現得十分排斥,甚至不能接受。
家庭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首任老師。如果父母對孩子要求過嚴、期待過高、照顧過多、干涉過度,都有可能導致心理問題的產生。而孩子的心理問題往往具有隱蔽性。隱性心理問題,是指表面正常,實際卻存在一定心理障礙,長期積累后有可能爆發的現象。因為這些人平時與普通人無異,想要發現他們并非易事。父母平時應多察言觀色,以了解孩子的情緒行為和表達方式。不要只著眼于顯著的情緒反應,也要多留意隱藏的情緒行為表征。比如:抖腿,表示不安;抓頭發,表示煩躁;沉默,表示失望;對抗,表示內心矛盾……當孩子出現這些行為時,家長不要掉以輕心,而應抽出時間與孩子傾心交談。總之,察言觀色必須關注細節,只有這樣,才能及時捕捉到孩子的異常言行及先兆性癥狀,分析背后的緣由,及時進行預防性教育,防止小問題變成大問題。
導致孩子慢性焦慮的因素
筆者近期對1274名高中生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其中有近12.7%的學生有焦慮和自卑的現象。這也是目前存在于學生當中的最嚴重的兩種情緒障礙。其實,無論是在成人還是孩子身上,焦慮都會時常發生。心理學認為,適度的焦慮能夠激起人們的斗志,促使人們集中意念,更好地完成任務。可是焦慮一旦過度,成了焦慮癥,就會嚴重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
焦慮的癥狀多樣,最隱性的是慢性焦慮,又稱為廣泛性焦慮或普遍性焦慮,表現為沒有緣由的長時間焦慮、煩躁、緊張不安,處處提心吊膽、時時高度警覺,同時伴有植物神經紊亂、運動性不安等癥狀,但卻檢查不出軀體方面的病癥。通過在教育一線的多年觀察,筆者認為,孩子出現慢性焦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不良的自我認知。有些孩子考試不理想或者做事情不夠完美,就會認為是自己笨,感覺自己比其他同學都差勁,無視自己的優點與長處,自我評價過低。
給自己定的目標過高。一些孩子忽視自己的實際情況,定的目標過高,當自己全力以赴也難以達到時,就會導致情緒波動較大,心理受挫。
心理承受能力較差。有的孩子遇到問題時容易情緒激動,有的一遇到考試就緊張,總擔心自己考不好,甚至走進考場大腦就一片空白,嚴重影響正常水平的發揮。
性格過于內向。有的孩子不善于交際,性格內向,遇到一些人和事時,就表現出極度的緊張、恐慌與不安,說話斷斷續續,思維混亂。
父母不當的教育方式。有些父母,只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對孩子期望過高,不顧孩子的天生特質與實際的學習水平,而一廂情愿地對孩子提出過高的要求,導致孩子壓力過大,焦慮由此產生。還有些父母經常吵架,關系不和,對孩子關心不夠。孩子得不到父母的關愛,體驗不到家庭的溫暖,就容易產生不安的心理。還有更多的父母因為溺愛孩子,什么事情都替他們辦,導致孩子獨立能力差,容易遭受各種挫折,而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又不強,也會產生焦慮。
社會不良因素的影響。有些老師只關注成績好的孩子,不關注成績差的孩子,認為成績好的孩子就一切都好,成績差的孩子就什么都不如別人。在這樣的評判標準下,成績不理想的孩子就容易產生焦慮情緒;而成績好的孩子壓力也大,總是擔心成績一旦不好就會失寵,也會產生焦慮情緒。此外,受社會上的一些不良事件、不良信息的影響,孩子的心靈遭受到沖擊,也會導致隱性心理問題。
如何幫助孩子預防和克服慢性焦慮
造成孩子焦慮的原因中固然有一些難以改變的因素,但父母作為孩子生活中的重要角色,對孩子焦慮的發生與消除起著決定性作用。
首先,父母不要給孩子過大壓力,更不能對孩子責打、辱罵等,以減少孩子焦慮情緒的誘因。其次,父母在對孩子的期望和評價、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語言和非語言溝通方式以及日常接觸中,要經常對孩子作出積極的評價,這對孩子恢復或增強自信心具有重要作用。再次,對于已經產生焦慮情緒的孩子,要盡快找到原因,盡早加以引導,必要時求助于專業的心理醫生。孩子的焦慮情緒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克服它也需要一個過程。父母應該有信心,有耐心,有恒心。
除了家庭,孩子的隱性心理傷害還有一個主要來源,那就是學校。因此,學校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為老師要盡力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愛與呵護。讓孩子體驗到老師對自己的關愛,感受到學校的溫暖,才會給他帶來獨立應對生活中各種事件的底氣。第二,幫助孩子改變不良的認知。有些孩子對自己要求過高,行為上努力上進,可一旦達不到自己理想的目標,就會對自己心生埋怨,產生睡眠障礙、身體不適等焦慮情緒。這時,老師就要讓孩子適當降低目標,不要把失敗完全歸因于自己,引導他坦然接受失敗。第三,教孩子學會向人傾訴。有些孩子之所以一直處于焦慮情緒之中,很多時候是因為沒有找到一個宣泄的出口,沒有學會向別人傾訴。老師可以利用課間或自習課與孩子多溝通,告訴孩子不管發生什么事,老師都是他堅實的后盾,無論有什么事情,都可以找老師傾訴。第四,教孩子緩解焦慮的具體方法。比如,教孩子在焦慮時,特別是面對考場焦慮時,可試著做幾次深呼吸。平常我們都是用胸式呼吸,要教孩子采用腹式深呼吸的方法吸入更多新鮮空氣。第五,教孩子培養迎難而上的心態。當孩子處于焦慮的情緒之中時,老師要有意識地讓孩子調節自己緊張的狀態。在遇到挫折的時候,從多角度辯證地看問題,形成“合理化認識”。 從現狀出發,尋找成績薄弱的原因,除了分析主觀原因,也要從客觀原因入手,如題目的難易程度影響了發揮,幫助孩子緩解焦慮情緒。
不良的教育方式是對孩子的隱性心理傷害,也是隱性心理問題的重要誘因。無論家長還是老師,都應對此給予高度重視,這種隱性傷害往往比顯性傷害的危害更大,容易導致孩子對一切感到無望,陷入迷惘,甚至引發悲劇,帶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痛。倘若如此,我們的教育也就失去了本身的意義。
(作者單位:河南省鄭州樹人中學)
責任編輯:李香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