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軍 王守濤
“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健全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機制”是國家職業教育制度框架中的重要內容。如何探索職業教育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訓結合”運行機制,推動企業深度參與協同育人?山東省青島西海岸新區高級職業技術學校依托工學結合培養模式,開展職業素養培養體系的創新與實踐,為中職學校職業素養創新培養提供了示范。
立足工學結合
優化學生職業素養教育策略
實施職業素養“四進”舉措,全方位提高學生職業素養認知。一是企業職業素養文化進校園。如:建設企業文化展廳,利用墻壁、宣傳欄、車間等宣傳職業素養名言警句。二是企業用人需要的職業素養進課程。學校組建由企業管理人員和學校德育教師組成的校本課程研發小組,共同研發工學特色職業素養課程。三是學生成長需要的職業素養進課堂。學校要求全體教師將職業素養的培養作為教學設計的首要教學目標。四是實現職業素養培養進平臺。學校通過建立校企合作聯盟、成立企業家咨詢委員會、構建職業素養教育網絡平臺、舉辦校企合作高峰論壇等,積極構建起多維的職業素養培養平臺。
開展企業文化體驗,培養學生良好職業素養情感。從新生入學開始,實習指導教師和企業管理人員就會分專業舉辦系列職業素養講座,對學生進行職業理想教育,引導其樹立正確的專業觀、職業觀。在工學結合方面,學校一方面“引企入校”,在校設立生產車間、企業工作室和創新基地;另一方面“引教入企”,與企業共建校外生產性實訓基地,推行現代學徒制育人。
開展企業頂崗實習,培養堅定的職業素養意識。學校與海爾等企業合作,組織學生定期見習、頂崗實習,并充分發揮溝通機制與反饋機制的育人功能。
引進“企業化”管理模式
健全工學結合管理體制機制
搭建企業化管理體系。學校建立由校企領導、車間負責人和帶隊教師、工人師傅組成的三級管理小組。由車間負責人和帶隊教師負責生產安排和技能教學等日常管理工作;由工人師傅承擔技術和崗位素養指導。學校還將“6S”企業管理文化納入學校各項管理活動,在教室布置、物品擺放、財產維護、衛生保持、儀表儀容、著裝(校服、工作服)等方面,做到規范和統一。
構建班集體“企業化組織結構”。學校以企業的組織模式設置班干部,以企業的管理模式實行“總經理(班長)負責制”管理,按照企業的制度制定班級制度,規劃班級活動,讓學生在班級環境中感受企業管理文化。
建立創客創新空間。創客創新空間為所有學生提供了一個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展示的平臺。學校與卓越電子公司聯合創建零壹創客空間,融合計算機、3D打印、電子商務等多個專業的力量,聯合開發中小學創客套件和課程,實現了研發、設計、制作、銷售環節的有機銜接;聯合眾多企業成立“電商職教聯盟”,在校開辦“淘寶”公司,成立“創業導師工作室”,引導學生進行電商創業。
經過多年的創新與實踐,學生就業能力和適崗發展能力明顯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創業能力顯著增強,師資隊伍專業化水平也有了較大提升,學校的示范帶頭作用不斷增強。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也在不斷思考:未來,要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理念,把職業素養培養貫穿于中職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和各環節,進一步結合校內外各方資源,構建一體化職業素養培養體系;在課程開發,崗位實訓、校企雙師等方面進一步促進校企深度融合,形成企業深度參與職業素質培養的運行機制;中職學校還需借助智慧校園建設,進一步研發一套適用于中職學校的信息管理系統,助力多元發展評價的控制和管理。
【作者單位:山東省青島西海岸新區高級職業技術學校。本文系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綜合集成示范、人才培養體系建設與規模化推廣應用”(SQ2019YFB1703085)階段性成果】
責任編輯:王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