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英
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每一個中國人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北京市中小學語文學科教學改進意見》明確指出:“要積極引導學生認識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文化傳統。”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學,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民族傳統文化智慧”。筆者在教學中進行了如下實踐。
點滴發掘,領略文化風采。語文學習的過程離不開點滴積累。“點滴”在哪里?需要教師引領學生去開發、挖掘。如執教《中國石拱橋》時,筆者引導學生認識“中國四大名橋”;執教《北京城的中軸線》時,引導學生了解“中國四大古都”……慢慢地,學生也能自己主動挖掘傳統文化,完成積累。如學習《蘇州園林》時,學生挖掘了“中國四大名園”;學習《岳陽樓記》,學生積累了“中國四大名樓”的知識……這些點滴積累,使學生初步領略了中華傳統文化的風采,激發了他們探尋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情。
誦講結合,體悟文化意蘊。熟讀成誦進行語言積累是傳統語文教學的法寶,也是語文學習行之有效的途徑之一。因此,筆者利用課前三分鐘讓學生講述成語故事,解讀《弟子規》《三字經》;利用自讀課為學生講解《笠翁對韻》中的歷史典故;引導學生通過課下預習收集相關故事,課上以交流的形式解讀《論語》……學生聽了故事,了解了歷史,感受了古人思想的深厚,不僅大大提高了誦讀興趣和誦讀效率,也能夠更深入地體悟傳統經典的文化意蘊。
巧設主題,感受文化風貌。傳統節日是弘揚民族精神的絕佳機會,借此時機開展教育活動會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如中秋節到來,筆者會讓學生搜集相關資料,探究“賞月”“吃月餅”等習俗的起源,了解月餅的品種、味道、意義等,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風俗習慣和與之相關的人物、故事、詩文,通過講故事、朗誦等形式進行交流展示。再如,筆者以教學《上棟下宇》為契機,引導學生研究中國特色民居,如北京四合院、福建土樓、山西窯洞、蒙古包等。學生以組為單位,課下搜集整理資料,制作演示文稿,利用實踐課上臺講解展示,不僅領略了特色民居的形式風貌,還領悟了特色民居所蘊含的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和文化意識,感受了中華文化的廣博。
擴展空間,充實文化教益。中華傳統文化資源豐沛,筆者經常根據教學需要進行增補,引導學生進行知識擴展。如執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時,筆者會在課前讓學生搜集“浮雕”中所涉及的歷史事件的具體資料,將學生帶入情境,促發其更深刻的情感體驗,提高他們的思想認識,增強他們的愛國情感。再如,執教《中華世紀壇》時,筆者讓學生查找、抄錄中華世紀壇碑文,并在課上集體朗誦,使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經受精神洗禮,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
拓展專題,豐富文化積淀。在教學過程中,及時發掘與課文內容相關聯的專題,進行拓展延伸。如《中國石拱橋》授課結束后,筆者設計了一個“橋文化”專題研討會,讓學生搜集橋的起源、樣式、作用,以及與橋有關的詩詞名句、經典美文。還引領學生領悟“橋文化”的核心精神:堅韌、跨越、溝通、寬容。在《馬說》授課結束后,筆者開展了“馬文化”探究活動,組織學生搜集與馬有關的資料,如馬的歷史,馬的象征意義,有關馬的成語、俗語、諺語、詩句、對聯等。
原全國中學語文教學研究會會長、學者劉國正認為:“中國語文教育與傳統文化如膠似漆,密不可分。”語文教師要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傳統文化之根,充分利用語文教學的主陣地,引導學生自覺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精華。只有這樣,語文教學之舟才能在傳統文化的海洋中揚帆遠航。
(作者單位:北京市懷柔區第五中學)
責任編輯:李香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