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語文學習的點燈人
鹽城市大豐區新豐小學 萬菊紅
農村學生因為接收的信息量不如城里學生,所以在“說”與“寫”方面的能力明顯弱于城里學生。究其原因,是農村留守兒童多,平日里與祖父母或其他親戚生活,缺少情感的溝通交流,家庭讀書氛圍難以形成。單調的生活,讓他們缺少了習作的素材;課外閱讀量的不到位,讓他們在語言表達上也遭到了重重阻礙。
作為鄉村一線語文教師,我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語文學習,習慣先行
語文學習習慣必須從學生進行第一節語文課學習時就開始培養。在諸多習慣中,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傾聽的習慣,這是課堂效率得以提高的有效保證。
著名作家、心理醫生畢淑敏在《讓我們傾聽》一文中寫道:從人的發展順序來看,我們是先學著聽。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傾聽。語文教師對語言有獨特的渲染力,在教學中要通過語速語調、輕重緩急的變化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醒學生主動傾聽。其次,調控學生的情緒,指導學生耐心傾聽,在關鍵重點處給予學生適時提醒。只有聽清說話的內容,學生才能在內心提煉出重點。高年級的語文課堂還有必要指導學生邊聽邊做摘記,從多方面提高學生的傾聽能力。
二、推廣閱讀,提升素養
學生之間的差距最初還是從閱讀量的多少產生的。要想縮短城鄉學生在語文素養方面的差距,最便捷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強課外閱讀。
1.重視朗讀,培養語感
教材就是個例子,我們不能摒棄例子而去盲目推崇課外閱讀。語文教師要用好教材中的例子,使學生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本學期我任教的是二年級,從二年級學生的朗讀中,我看到了癥結所在:學生不會讀書!真正的朗讀應該是讀“意”,從詞組、句段、篇章中讀懂文本內涵,并有所感悟與思考。 “孩子們,聽我讀!”我從一個詞組、一個短語開始教學生如何停頓,如何連貫,如何讀好輕聲字,如何讀出味兒。漸漸地,學生們跟上了我的朗讀節奏,意會到了讀書不能一字一頓,而要讀出串兒,讀出節奏。牙牙學語,從模仿開始,朗讀,亦是如此。漸漸地,學生對讀書越來越感興趣,讀書的味兒也越來越濃了。
2.課外閱讀,滋潤童年
“讀書吧,孩子們!”這樣的口號是蒼白的。通過觀察,我發現學生們存在著“偽閱讀”現象:一本書在手中,從前翻到后,從后翻到前,翻了數遍,愣是沒看進一個字。原因何在?是學生們不會閱讀。作為語文教師,我們需充分利用好這些例子,教給學生合適的方法,從而實現從“閱讀”到“悅讀”的轉變。
(1)讀封面,激發讀書欲望
書店、圖書館內,那一排排整整齊齊的圖書往往令人無從選擇,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從欣賞書的封面開始,從形象生動的插畫以及書名猜測故事的主人公是誰,可能講的是哪方面的故事,再讀目錄以及內容簡介,大致了解這本書的內容,再鼓勵學生有計劃地開展閱讀。
(2)創設機會,分享閱讀心得
目前許多學校為了體現對課外閱讀的重視,紛紛開設課外閱讀指導課、交流分享課。但是大部分學生在這樣的公開課上是無法輕松自由地交流分享的,尤其是我們農村的學生。其實,課堂、課外、學校、家庭,我們均可以鼓勵學生交流閱讀心得。課間的閱讀分享,我以激勵為主,傾聽并參與交流。我重點抓好課前的三分鐘,讓學生輪流走上講臺,分享最近的閱讀心得,也可以講有趣的閱讀故事。記得班里曾有個不愛開口講話的學生,閱讀不夠主動,學習能力也很弱。他第一次走上講臺,一字未敢講,后來是別的同學自告奮勇幫他完成的任務。第二次我讓他提前將要分享的內容寫下來,他在準備之后能照著稿子講了。第三次,他的膽怯已被消除,雖然講得不夠流利,但同學們仍然給予了熱烈的掌聲。作為學生課外閱讀的引路人,教師一定要引導他們學會交流,這樣的閱讀才更有效。
(3)慎做筆記,不加額外壓力
不知從何時起,為了敦促學生閱讀,檢測閱讀效果,各個學校均設計了內容豐富的讀書筆記(手冊)板塊,需要學生每周甚至每天完成摘抄等各種任務。這無形中給學生增加了很多的壓力,尤其對不喜歡讀書的學生?;蛟S短期內是有效的,但從長遠看,尤其從學生的終身發展看,這樣的舉措是不明智的。更可悲的是,一些學生為了能在課外閱讀中取得好成績,去記那些無關緊要的細枝末節,或者通過其他方式刷題。這樣的舉措只是引領了一部分人的前行,大部分的學生就像大浪淘沙一樣被拍在了沙灘上。我們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引領一大群人(期許所有人)在閱讀之路上走得更遠,而不是只關注極少數特別優秀的孩子。
前人云“不動筆墨不讀書”,這是對的。在讀書過程中及時圈畫出感興趣的、認為重要的或者有疑惑的內容,在旁邊寫下自己的思考。但我認為,盡量少擠占讀書時間去完成筆頭任務?;蛟S有人擔心:孩子小,沒有任務的約束,他完成不了閱讀任務怎么辦?我想,只要我們合理利用好時間,真正做到家校配合,給足學生看書時間,把學生閱讀的興趣激發出來,那么就不愁學生不愛讀書了。讀書做筆記有必要,但要慎重布置,盡量讓學生心無旁騖地沉浸于書的美好世界。
三、說寫結合,促進表達
農村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如果在“聽”和“讀”方面能夠做足功課,那么“說”和“寫”應該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統編教材雖然對學生的語文素養提出了較高的目標,但也給出了具體明確的方法。語文教師要在充分研讀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學生年齡特點給予適當指導,不任意拔高或降低要求,因材施教,靜待花開。
行動,就會有所收獲;堅持,才會創造奇跡。我堅信在我以及所有鄉村同仁的努力下,我們的孩子定能追趕上同齡人的步伐,勝利到達向往的“羅馬”。
新時代背景下教育社會問題的剖析與對策
紹興文理學院教師教育學院 曹洋洋
2021年春晚,一則相聲《如此家長》令人捧腹大笑,也惹人深思?!叭绱思议L”究竟是怎樣的家長?在相聲中,J家長不滿足于學校課程,為孩子報了十幾門外托班。每逢周末,全家總動員為孩子準備上課物品。孩子在睡眼惺忪中由爸爸喂早餐,幫助穿“套裝”上課。C家長不認同這種行為,提出家長應輔導孩子的學習。于是J家長扮演兒子,讓C家長體驗一回爸爸輔導作業的感覺。體驗過輔導作業的艱辛后,C家長最終發出“當家長太難”的感嘆。
當今社會,教育亂象普遍存在,影響了學生、家長、學校和社會的發展。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一、教育社會問題剖析
1.學校攀比之風盛行
相聲中J家長的兒子在學校“倍兒有面子”靠的不是優異的成績、美好的道德情操,而是上春晚的爹,這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今學校里存在攀比之風。攀比之風盛行會造成孩子精力分散,價值觀扭曲,極大地阻礙家庭發展和社會進步。
2.家長熱衷于報外托班
許多孩子因為提前上過或之后會上補習班,所以在上課時漫不經心。殊不知,若遇上不正規的教育機構,習得錯誤的方法,只會對孩子的成長有害無益。家長為孩子報太多外托班也會導致孩子身心疲憊,失去對學習的興趣。
3.家長包辦行為嚴重
現在很多孩子每天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生活自理能力差。孩子只管學習,家長負責為孩子準備好一切,導致孩子不會規劃,不懂整理,缺乏勞動和實踐能力,這會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4.家長輔導作業犯難
家長在輔導孩子作業之初往往能耐心對待,但隨著輔導的深入,家長的耐心逐漸消失,轉為情緒失控,或暴躁憤怒,或咆哮辱罵。孩子在嘲諷和呵斥中會緊張,思維混亂,問題解決中斷。輔導作業的過程中家長和孩子都十分痛苦。
5.家長道德行為失范
相聲中C家長給孩子輔導“100-70”的數學題時,翻出了“爸爸借錢不還”“爺爺奶奶偷秤”的丑事,這種失范行為污染了孩子純潔的思想。家長的失范行為不但會造成孩子認知和價值觀的扭曲,降低家長的權威性,而且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以后的態度和行為。
二、教育社會問題對策
1.家庭教育環境
(1)培養孩子能力
“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家長在孩子幼年時應著重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讓好習慣伴隨終身。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要培養孩子的各種能力,如學習能力、實踐能力、溝通能力,使孩子能獨立生活,敢于實踐,樂于創新,這樣才能擔負起民族復興的使命。
(2)樹立道德榜樣
家長要以身作則。初生的孩子如同一張白紙,這張白紙最終呈現出的模樣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家長。品德高尚、溫暖如陽的家長將成就孩子五彩絢爛的畫卷,如若孩子的家庭環境充滿了爭吵、辱罵、冷漠、自私自利,那么這張畫紙將被涂滿黑鴉,這是我們所不愿意看到的。家長應該不斷加強自身修養,充分發揚民主作風,做到言行一致,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自己要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一個榜樣。
(3)選擇合適教育
合適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報外托班不是不可以,但家長要根據孩子的具體需要進行選擇,如孩子哪門功課差一些,需要補習,那么在課外時間充足的情況下,家長可以為孩子報補習班,夯實學科基礎;孩子對某方面有興趣,家長就可以為孩子報才藝班。但所報科目不宜過多,應該讓孩子有足夠的時間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以及擁有自己可支配的時間。
2.學校教育環境
(1)營造良好校風
學校是將兒童從家庭引向社會的第一座橋梁。校風正則學生正。學校要營造一種從小樹立遠大理想,努力學習,增強本領,尊敬師長,團結同學,誠實守信,樂于助人,向善向美,爭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優秀學生的氛圍。
(2)拓展學校課程
素質教育關注孩子全面發展,突出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學校和教師應摒棄應試教育壓抑人的緊箍咒,以全面發展為宗旨,改變單一以分數評價學生的方式,努力拓展課程資源。針對學生作業輔導,學??梢蚤_展課后延時服務,為學生答疑解難,為家長分憂。同時定期開展社團活動,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
(3)創建家長學校
有些家長文化程度低,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有些家長外出打工,孩子成為留守兒童,在家“胡作非為”。對此,學??梢詣摻议L學校,成立學校家長委員會。班級每月召開家長會,開展不同主題的家庭教育。學校利用家長學校這個平臺,將教育知識普及給家長,增強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家長也可以反饋學生在家的表現,為學校出謀劃策,促進學生更快更好地發展。
3.社會教育環境
(1)轉變教育觀念
變革教育制度,觀念先行。高考決定了大多數學生的前途與命運。家長重視孩子成績,學校以學生成績評定教師能力,導致教師不得不妥協于應試教育。教育部門和教育管理者需要反思,摒棄功利主義思想,消除應試教育痼疾,以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己任,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不斷改良現有教育制度,實行素質教育,使培養的學生真正符合個體和社會發展需要。
(2)協調三級課程
我國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目前國家課程開展情況良好,但不少地方、學校課程流于形式,國家應進一步出臺政策協調三級課程。地方可以圍繞本區域特色推出傳統文化、環境教育、人口教育等課程;學校要進一步挖掘教師潛力,關注學生的需求,開展興趣班、特長班、社團等校本課程,讓學生們學而不累,主動參與,充分享受課程帶來的愉悅。
(3)規范培訓機構
正規的培訓機構能滿足孩子求學的需求。國家應出臺培訓機構規范條例,對培訓機構進行資格審查并開展過程性監控,確保機構的培訓質量,取締那些沒有資質或者是資質差的機構。
教育社會問題涉及家庭、學校、社會方方面面,唯有各方面力量聯手,綜合系統治理,問題才能解決,我們的下一代才能健康茁壯地成長,祖國的明天才會燦爛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