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背景下,家庭教育如何利用好互聯網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行、習慣等的研究,就顯得尤為迫切。本文從研究背景、研究過程、主要研究策略及經驗、研究成效、研究存在的主要問題等方面,分析了互聯網背景下小學低段家庭教育的有效性。
一、課題的引出
研究表明,在人的一生中,孩童時代是人智力發展的關鍵期。大量事實證明,優秀的孩子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家庭教育的有效性,會對孩子一生產生重大影響。
隨著互聯網與教育的深度融合,許多傳統教育模式先后被打破,進而引發新的教育模式。這個過程中,家長作為孩子面向網絡世界的“把關人”,作用尤為重要,而家庭教育如何走進孩子“心靈”及家庭教育如何利用互聯網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行、習慣等研究,也顯得尤為迫切。《關于指導推進家庭教育的五年規劃(2016-2020年)》更提出,要大力拓展家庭教育新媒體服務平臺,進一步加快網絡家長學校建設。
基于此,我校開始積極探索互聯網背景下小學低段家庭教育的有效性研究。
二、課題研究的價值和意義
我們通過調查發現:父母在學生的家庭教育中居于指導地位,但在家庭陪伴中能花時間陪學生做功課、玩游戲者很少;學生也反映,家長在學習成績和習慣養成上投入比重更大,但缺少和自己的溝通;家長們也迫切希望獲得有效指導和幫助。開展本項課題研究,有什么樣的價值和意義呢?
1.在學生成長中起的作用。通過研究和實施家庭教育,幫助學生提升學習力、習慣養成和個人素養,為學生的成長奠定堅實基礎。
2.在教師發展生涯中的作用。通過研究課題,進一步提升教師的科研能力,豐富教師的發展深度。
3.在學校低段學生家庭方面的作用。利用好互聯網的便利,對低段學生的家長進行家庭教育有效性指導,可以有效解決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困惑,促進低段學生家庭良性發展,有利于家庭和諧。
4.在學校層面發展過程中的作用。通過對低段學生家庭教育在互聯網背景下的有效性指導,形成一套有效的方法,指導我校其他學段的家庭教育,并加以推廣形成良性循環,促進我校積極發展。
5.在社區發展、社會和諧中的作用。家庭教育的影響力,可以對社區的良性發展以及社會的穩定和諧,起到非常大的促進作用。
三、課題研究設計
1.研究目標。(1)基于互聯網背景,建立家庭教育的有效措施,獲取利用互聯網進行家庭教育的高效手段;(2)確立現代化的家庭教育觀念,提出家庭教育應以人為本、以德為先,在家教內容上重視基礎性、個性和閑暇教育,在家教方法上重視實踐、興趣與溝通,培養孩子的網絡文明習慣;(3)豐富家庭教育理論體系,探索新形勢下基于互聯網的家庭教育的良好途徑和方法;(4)利用互聯網的便捷手段,形成教育合力,達到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完美結合,促進小學低段學生的全面發展;(5)通過此課題的研究,探尋互聯網背景下小學低段家庭教育的有效性指導方法,指導我校家校合作工作,并將這種經驗加以推廣運用到其他學段。
2.理論基礎。(1)心理學基礎(包括弗洛伊德提出的精神分析論以及行為主義學派和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有關理論等),(2)社會學基礎(主要是社會交換理論,比如人之所以結婚,父母之所以照顧與教育孩子,都是為了滿足本能的需要,他們因孩子的成長、發展與成就獲得喜悅與快樂,而孩子之所以聽從父母,表現出各種順應行為,是為了求得父母更多的給予),(3)人類學基礎(家庭教育或子女教養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其理念、方法、技術是可以學習與傳播的,也是文化的基本要素),(4)生態學基礎(個人與家庭及環境是不可分離的,個人與家庭形成的體系對個人發展影響巨大,所以健康的家庭生態環境的建立與維護,是必要的)。
3.研究方法。(1)調查法:一般采取問卷調查法、調查表法、訪談法;(2)行動研究法:指教師在教育實踐中遇到問題后,采取行動,自己通過研究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然后繼續行動;(3)文獻法:查閱相關資料、文獻,為課題研究提供理論支撐;(4)經驗總結法:以已有的經驗、成果為起點,通過總結反思經驗、成果,探究教育實踐中各種因素間的相互關系,揭示教育規律;(5)教育實驗法:通過控制變量進行研究;(6)案例法:將教育事件中的特殊現象作為研究對象,運用科學的教育觀點進行系統研究,揭示教育事件呈現的現象價值、意義及所蘊含的教育規律。
4.實施階段。本項課題研究共分三個階段,分別是:準備實施階段(2019年5月—2019年7月),主要內容是制訂“互聯網背景下小學低段家庭教育的有效性研究”課題實施方案并召開課題開題論證會,開展互聯網背景下小學低段家庭教育的有效性研究并完善家庭教育的展開;實施研究階段(2019年8月—2021年1月),主要內容是組織課題組教師在班級學生家庭中展開研究,推出互聯網背景下小學低段家庭教育的有效性研究相關論文成果,初步形成互聯網背景下小學低段家庭教育的有效方法;成果總結階段(2021年2月—2021年5月),主要內容是總結互聯網背景下小學低段家庭教育的有效性研究有效方法,推出《互聯網背景下小學低段家庭教育的有效性研究》等課題研究成果,編撰《互聯網背景下小學低段家庭教育的有效性研究》,撰寫課題研究結題報告。
四、課題研究的措施和辦法
1.通過問卷、談話等方式,對我校低段學生和家長進行調查,了解我校低段學生在互聯網背景下的家庭教育現狀。
開始課題研究前,通過調查,了解學生、教師、家長對家庭教育的看法和平時做法,了解我校低段學生家庭教育的真實現狀,加強課題組成員對課題研究的真實感受,依據實際情況展開工作。課題研究中期,我們又通過問卷方式了解學生和家長在經過一段時間實踐后的收獲和感受,通過數據的呈現,清晰地掌握學生和家長的真實感受和困惑,這是我們進行研究的第一準則。
2.利用年級組的團隊力量,年級內教師共同研討學習,開展基于互聯網背景的家庭教育指導。
在進行基于互聯網背景的家庭教育研究過程中,我們充分發揮年級組集體作用,在一、二年級負責人帶領下,首先對教師進行系統培訓,轉變教師思路,幫助大家樹立家庭教育重要性及家校合作重要性的教育理念。日常教研中,低段語文教師將自己在基于互聯網背景的家庭教育指導中遇到的問題拋出來,通過討論和溝通,學習新知并提高研究熱情。慢慢地,各年級組形成了進行家庭教育指導的氛圍,家庭教育指導的種子,就這樣在我校各年級生根發芽。
3.低段語文教師不斷實踐,探索互聯網背景下低段家庭教育有效性的指導方案。
確立了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觀念后,我校低段語文教師迅速行動起來,根據班級學生的不同情況及班級學生家長的不同現狀,分類規劃,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形成了一套切實可行的互聯網背景下家庭教育指導的有效性方案。
4.利用中國家庭報家長學校平臺的學習資源為切入點,扎實有效開展基于互聯網的家庭教育指導。
試點班級建立的新型“互聯網+家庭教育”釘釘群和學校家庭教育智慧講堂的開設,不僅向家長普及了學生健康成長、家庭輔導方法的相關知識,還提高了家長對孩子的家庭教育意識。
深入學生和家長,針對部分家長不重視家庭教育的情況,通過座談、推薦關于家庭教育重要性的文章,進行中國家庭報家長學校平臺每周的學習等方式進行宣傳,轉化家長的家庭教育薄弱意識,提高家長家庭教育的能力。
利用中國家庭報家長學校平臺,充分挖掘教育資源,既使學生在實踐中掌握知識,又滿足家長在知識方面對學生的要求。
持續深入地進行家長會、家長讀書會、中國家庭報家長學校平臺、班級微信群及釘釘群等的滲入,提高家長的家庭教育能力,促進家庭教育有效性提升。
總結形成經典案例,通過案例轉化,進行總結提煉,為其他存在共性問題的學生的家庭教育提供范例。
五、課題研究取得的成效
通過本項研究課題的開展,我們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1.確立了創建學習型家庭,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建立互聯網背景下的家庭教育新模式。
通過調查發現,我校低段家庭中的教育主力以八零后父母居多,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接受互聯網的浸潤,當他們成為家庭教育主力后,對互聯網接受迅速,會從網上獲取教育信息。但他們接受信息大多被動且不成系統,所以在實施家庭教育時沒有明確的家庭教育指導準則和模式。研究課題過程中,我們充分了解這種情況后,經過研討和摸索,最終和家長們共同探索出互聯網背景下的學習型家庭教育模式,具體如下。
(1)立足實際,尊重需求,構建良好親子關系。比如:一年級新生在學習上需要更多關注和建立學習自信,我們通過家長會座談和在班級群分享文章,幫助家長樹立“尊重學生的不同發展情況,從學生需求出發”理念,改變“重視分數忽視品德培養”的做法,引導家長關注和親近孩子。
(2)建立上網約定,培養科學上網習慣。互聯網背景下,學生需在網絡上完成作業、搜集資料等,但也很容易沉迷于網絡世界。我們向家長發出倡議并約定,要重視學生的上網習慣,要從空間和時間兩個維度監督學生養成科學的上網習慣。
(3)俯下身來,和學生一起成長。我校充分利用中國家庭報家長學校平臺每周的專家直播課,引導家長認真學習育兒過程中的各種知識,家長們紛紛寫下聽課感受。比如,一(1)班董軒睿爸爸寫下了一篇飽含深情和哲理的《職場爸爸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心得體會》。這就是俯下身來和孩子一起成長,一起構建互聯網背景下學習型家庭教育模式的最深刻寫照。
(4)整合社會資源,發動社會力量。要使互聯網背景下的家庭教育達成實效,除了家長和教師的努力,還需要學校協助。我們整合各方面社會資源,比如利用國家網絡安全周向有關部門反映網絡安全問題等,通過普及網絡安全常識讓家長更放心、有效地對孩子實行基于互聯網背景的家庭教育。
2.通過家庭教育指導,我們建立了實現互聯網背景下小學低段學生家庭教育中有效性的初步方法。
(1)家長要加入到網絡中,建立接觸網絡世界的環境。要實現互聯網背景下小學低段學生家庭教育的有效性,首先需要家長加入到網絡中去。隨著5G時代來臨,移動終端的使用更便利,這就需要家長在物質條件上首先建立接觸網絡世界的環境。
(2)有穩定高效的家校共育平臺。中國家庭報家長學校平臺每周一次的家長講座給家長們提供了充足的學習資源,對提升小學低段學生家長關于學習、習慣等各方面問題,都有詳盡科學的講解,這種基于互聯網的學習方式讓家長們隨時隨地進行學習,十分高效。
(3)利用好即時聊天工具。除了共性的家庭教育問題外,家長們也會在家庭教育中遇到不同的個性問題。要利用好即時聊天工具,比如電話、釘釘、微信等,幫助家長解決家庭教育過程中的困惑。同時,家校要加強溝通,共同形成教育合力,為孩子成長助力。
3.利用互聯網的便捷形成教育合力,達到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完美結合,促進小學低段學生的全面發展。
互聯網背景下,家長和學校的溝通有了前所未有的便利。這樣的環境與條件下,家庭和學校在有效溝通基礎上進行科學有效的合作,能保證家庭教育的有效性,能提升學生的教育效果,能幫助學生形成良好學習習慣并建立學習自信、養成健康體魄、提升思想水平,促進小學低段學生全面發展。
4.總結小學低段學生家庭教育的指導方法,并運用到其他學段。
通過本項課題的研究,我們打開了家庭教育的新思路,教師也充分認識到互聯網背景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比如,我們將小學低段學生家庭教育的指導方法進行總結,為中段、高段學生的家庭教育研究提供了思路和借鑒。
六、問題與不足
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們通過實踐也發現了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1.教師方面。(1)教師的家庭教育理論還需夯實。目前,我校教師的家庭教育理論還不成系統,在家庭教育指導過程中,也反映出對復雜問題的應對不夠專業。這需要我們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在以后的研究過程中加強學習,夯實理論能力。(2)教師在總結家庭教育指導有效性方法上還需完善。互聯網為家庭教育提供了平臺,但學習內容的選擇、學生基于互聯網學習的時間和效果等問題比較突出。這需要我們不斷探索適合家長的有效的基于互聯網背景的指導資源和學習資源。
2.學生方面。(1)無法兼顧各種類型的家庭。本次研究涉及小學低段的學生,像隔代撫養家庭中由于家庭教育者能力水平的限制,并沒有很好發揮出基于互聯網背景的家庭教育的有效性。針對這類家庭,我們還需要社會、家庭的共同努力,這也是本次研究的不足和遺憾之處。(2)學生全面發展的實施并不理想。家庭教育方法的運用,受到家長觀念的制約,家長的觀念又受到社會大環境影響。當前,社會大環境對升學的重視,會不可避免地讓家長陷入對分數的焦慮中。雖然很多家長明白應該全面發展,但在實際操作中還是重成績,這會影響到我們家庭教育的實施效果。
總之,家庭教育是一個非常具有意義的研究領域,我們會一直不懈研究,爭取更大的家校合力,為更多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助力。
【本文系2018年度國家社科基金教育學重大(重點)項目“家校合作的國際經驗與本土化實踐研究”子課題研究項目“家校共育數字化對家長家庭教育主動性的影響”(課題編號:AHA180015-02053)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