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建軍
(深圳市寶安區中醫院內鏡室,廣東 深圳 518105)
大腸腺瘤性息肉是指出現在大腸黏膜的各種局限性隆起病變,可單發或多發,直徑3~5 mm,甚至10~20 mm不等,其外形多種多樣,組織學類型較多,常需要內鏡活檢明確診斷[1]。臨床常用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MR)對大腸腺瘤性息肉進行治療,可減少術中創傷,有利于患者術后恢復,但不能減少復發的概率,同時也無法降低癌變率。中醫認為大腸腺瘤性息肉屬于“腸覃”“腸癖”“積聚”“腸瘤”等范疇,應以活血化瘀、清熱解毒散結、健脾化濕為主要治療原則。解毒活血健脾方可行清熱解毒、利尿除濕之功效,能調節臟腑功能,祛邪扶正[2]。本研究旨在探討解毒活血健脾方對中老年行大腸腺瘤性息肉患者術后炎性因子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2019年8月至2020年2月于深圳市寶安區中醫院接受診治的86例大腸腺瘤性息肉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3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21例;年齡52~76歲,平均(62.6±2.2)歲;疾病類型:管狀絨毛腺瘤20例,絨毛狀腺瘤11例,管狀腺瘤12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23例;年齡52~76歲,平均(62.4±2.0)歲;疾病類型:管狀絨毛腺瘤21例,絨毛狀腺瘤10例,管狀腺瘤1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西醫符合《中國早期結直腸癌篩查及內鏡診治指南(2014年,北京)》[3]中關于大腸腺瘤性息肉的診斷標準;中醫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4]中相關脾虛濕熱瘀阻型的診斷標準;對EMR無禁忌證者;愿意積極配合手術和術后藥物治療者等。排除標準:無法遵醫囑者;精神疾病患者;家族性腺瘤性息肉、息肉重度不典型增生者等?;颊呋蚣覍俸炇鹬橥鈺?,且本研究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方法 兩組患者予以EMR,監測血氧飽和度、心率,插入腸鏡尋找病變部位,黏膜下注射氯化鈉溶液,控制注射劑量為5~10 mL,當病變黏膜隆起后,應用圈套器圈套病變中心黏膜,切除病變周圍超過2 mm處,切除深度為黏膜下全層、肌層、黏膜全層,保持固有肌層,直徑超過2 cm病變部位應用圈套器多次套取和切除,直至完全切除病變組織,三爪鉗取出切除物,送至病理檢驗。對照組患者術后予以營養支持、抗感染治療。觀察組患者術后2 d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予以解毒活血健脾方治療,中醫藥解毒活血健脾方組成:白花蛇舌草、敗醬草、大血藤、白術各15 g,澤瀉、地榆、茯苓、黨參各10 g,炙甘草、紅花各6 g,廣木香5 g,加水煎煮至400 mL,1劑/d,2次/d,早晚溫服,治療2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術后2個月的臨床療效,治愈:臨床證候評分下降>?95%,體征、癥狀消失,臨床病理檢查、內鏡檢查均正常且無復發;顯效:臨床證候積分下降70%~95%,體征癥狀消失,臨床病理檢查、內鏡檢查正常;有效:臨床證候積分下降30%~69%,體征癥狀消失,臨床病理檢查、內鏡檢查復發;無效:臨床證候積分、體征、癥狀無改變或加重,臨床病理檢查、內鏡檢查復發[4]??傆行?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術前、術后2個月中醫證候積分:包括腹部疼痛、食少納呆、體倦乏力、大便溏爛、肛門灼熱、里急后重,其中無癥狀0分,輕微1分,中度2分,重度3分,分數越高說明病情越重。③分別采集兩組患者術前、術后2個月空腹靜脈血5 mL,以3 500 r/min的轉速,離心10 min,分離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白介素-18(IL-18)、白介素-17(IL-17)、白介素-1β(IL-1β)指標水平。④比較兩組患者術后6個月復發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4.0統計軟件分析處理數據,計量資料與計數資料分別以(±s)與[例(%)]表示,分別采用t與χ2檢驗。以P< 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中醫證候積分 兩組患者術后2個月腹部疼痛、食少納呆、體倦乏力、大便溏爛、肛門灼熱、里急后重積分均較術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s, 分)
表2 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s, 分)
注:與術前比,*P < 0.05。
組別 例數腹部疼痛 食少納呆 體倦乏力 大便溏爛 肛門灼熱 里急后重術前 術后2個月 術前 術后 2個月 術前 術后 2個月 術前 術后 2個月 術前 術后 2個月 術前 術后 2個月對照組 43 2.3±0.5 1.6±0.4* 2.4±0.6 1.7±0.3* 2.4±0.6 1.8±0.5* 2.2±0.7 1.7±0.6* 2.5±0.4 1.9±0.3* 2.5±0.4 1.7±0.5*觀察組 43 2.4±0.3 0.9±0.2* 2.5±0.3 0.8±0.2* 2.3±0.4 0.7±0.2* 2.3±0.6 1.0±0.2* 2.4±0.5 1.1±0.2* 2.4±0.3 0.8±0.2*t值 1.125 10.264 0.978 16.368 0.909 13.395 0.711 7.258 1.024 14.550 1.311 10.959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2.3 血清炎性因子水平 術后2個月兩組患者血清IL-18、IL-17、IL-1β水平較術前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s, pg/mL)
表3 兩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s, pg/mL)
注:與術前比,*P < 0.05。IL-18:白介素-18;IL-17:白介素-17;IL-1β:白介素-1β。
組別 例數IL-18 IL-17 IL-1β術前 術后2個月 術前 術后2個月 術前 術后2個月對照組 43 488.7±16.2 256.7±9.5* 464.6±11.6 226.3±8.0* 0.7±0.3 0.4±0.1*觀察組 43 489.6±15.9 146.3±3.3* 467.4±12.6 134.2±4.6* 0.6±0.2 0.3±0.1*t值 0.260 71.985 1.072 65.445 1.819 4.637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2.4 復發情況 術后6個月觀察組患者復發6例,總復發率為14.6%(6/41),對照組患者復發18例,總復發率為60.0%(18/30),觀察組復發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 15.934,P< 0.05)。
大腸癌發病率與死亡率較高,而95%的大腸癌是由大腸息肉發展而來[5]。雖通過EMR可切除息肉,但對于息肉形成的病機依然存在,不能徹底清除。而術后常規的治療也不能從根本上控制息肉的復發,不利于患者預后的改善。
傳統醫學認為大腸腺瘤性息肉主要病機為氣血瘀阻、濕熱內盛。由于中老年患者年齡較大,脾胃運化功能下降,飲食失節,引發經脈阻滯不通,脾胃運化失常,濕熱、痰濁、瘀血、氣機失衡相互凝結發為息肉。解毒活血健脾方中茯苓、黨參、白術、澤瀉可健脾行氣化濕;大血藤活血通絡、敗毒散瘀;敗醬草排膿破血;白花蛇舌草消痛散結、利尿除濕、清熱解毒;地榆涼血止血、清熱解毒、消腫斂瘡;廣木香、紅花祛瘀行氣,炙甘草調和諸藥,共同起到活血化瘀、清熱解毒、散結、健脾化濕等功效[6]。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各項中醫證候積分均低于對照組,術后6個月觀察組患者復發率低于對照組,證實了對中老年大腸腺瘤性息肉患者術后采用解毒活血健脾方治療,可提高臨床療效,促進病情恢復,降低復發率。
IL-18對機體的先天免疫和獲得性免疫過程均具有刺激作用;IL-1β主要由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產生,會在炎性損傷中大量表達 ;IL-17可誘導基質金屬蛋白酶、趨化因子、炎癥因子的表達。腺瘤性息肉組織中細菌豐度比正常組織高,腺瘤性息肉與微生物、機體炎癥有關,白介素是一組與細胞生長、分化、遷移相關的細胞因子,具有促炎的作用,因此,這3項指標水平升高會促進病情的發展。現代藥理學表明,白術中的揮發油和多糖具有抗炎、抗氧化的作用,通過抑制機體內一氧化氮的產生,減少炎性因子的釋放;白花蛇舌草中黃酮類、萜類等成分通過調節機體內單核細胞、白細胞等細胞活性,達到抗腫瘤、抗炎,增強免疫力的作用[7-8]。本研究發現,觀察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提示大腸腺瘤性息肉患者術后采用解毒活血健脾方治療,可降低機體炎性因子水平。
綜上,中老年患者大腸腺瘤性息肉術后予以中醫藥解毒活血健脾方干預治療,可減輕炎癥反應,降低術后復發率,臨床效果確切,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