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峰
(綏化市第一醫院麻醉科,黑龍江 綏化 152053)
腹腔鏡手術是我國近年來主要的手術方式,具有對組織損傷小、術后恢復快、痛苦小等諸多優勢,現已被廣泛應用于婦科手術中。腹腔鏡子宮肌剔除術是一種常見的腹腔鏡手術類型,該手術在術中需給予患者全身麻醉,但由于在麻醉和建立氣腹等突發性刺激因素的影響下,易導致患者機體釋放大量炎性介質,降低機體免疫力,如若處理不當,會影響患者術后恢復,導致患者預后不佳[1]。因此如何減輕機體炎癥反應、促進患者術后早期蘇醒是麻醉的關鍵。七氟烷作為一種吸入型麻醉藥物,其血氣分配系數較低,具有起效快、麻醉效果好等優勢,且能夠對麻醉深度和麻醉誘導進行較好的調控,但臨床對于該藥物的濃度選擇仍存在爭議[2]。基于此,本文旨在探討不同濃度七氟烷對行腹腔鏡子宮肌瘤術的患者補體與炎性因子水平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5月至2020年10月在綏化市第一醫院進行腹腔鏡子宮肌瘤術的患者10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患者年齡23~56歲,平均(39.66±1.75)歲;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SA)[3]分級: Ⅰ級37例,Ⅱ級13例;肌瘤類型:漿膜下子宮肌瘤36例,肌壁間子宮肌瘤14例;腫瘤直徑2.6~4.2 cm,平均(3.55±0.32) cm。觀察組患者年齡 22~56 歲,平均(39.15±1.32)歲;ASA 分級: Ⅰ級 36 例、Ⅱ級14例;肌瘤類型:漿膜下子宮肌瘤35例,肌壁間子宮肌瘤15例;腫瘤直徑2.5~4.2 cm,平均(3.49±0.32) cm。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年齡、ASA分級、肌瘤類型及腫瘤直徑)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子宮肌瘤的診治中國專家共識》[4]中的診斷標準者;ASA分級為Ⅰ~Ⅱ級者;經超聲檢查提示患者子宮形狀不規則,且增大者等。排除標準:存在內分泌系統疾病與代謝系統疾病者;近期具有抗凝藥物治療史者;伴有出血性疾病者;存在麻醉或手術禁忌證者;治療期間不積極配合、依從性較差者等。患者或家屬已簽署關于本研究的知情同意書,且本研究經綏化市第一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兩組患者在麻醉前使用硫酸阿托品注射液(天津金耀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2020382,規格:1 mL∶0.5 mg)0.5 mg,同時注意監測患者呼吸、血壓、血氧飽和度及心率等生命指標。麻醉誘導:以4 μg/kg枸櫞酸芬太尼注射液(宜昌人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42022076,規格:2 mL∶0.1 mg) + 1.5 mg/kg丙泊酚乳狀注射液(江蘇恩華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23138,規格:20 mL∶0.2 g) + 0.15 mg/kg注射用苯磺順阿曲庫銨(浙江仙琚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0202,規格:5 mg/支)實施誘導。對照組患者給予濃度為2.5%的吸入用七氟烷(魯南貝特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0681,規格:100 mL/盒)麻醉。觀察組患者給予濃度為3%的吸入用七氟烷麻醉。術中關閉氣腹后停藥,術畢結合患者情況給予其甲硫酸新斯的明注射液(江蘇浦金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4811,規格:1 mL∶0.5 mg)0.5 mg和硫酸阿托品注射液(安徽長江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4021900,規格:1 mL∶0.5 mg)0.5 mg,以達到松弛肌肉的目的。
1.3 觀察指標 ①補體水平。分別于麻醉誘導前10 min(T0)時和術后6 h(T1)時抽取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以3 000 r/min轉速離心10 min,取血清,采用免疫透射比濁法檢測血清C3和C4的水平。②炎性因子水平。血液采集與血清制備方法同①,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C-反應蛋白(CRP)、白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③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統計兩組患者術后腹瀉、腹痛、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6.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與計量資料分別以[例(%)]與(±s)表示,并分別行χ2與t檢驗。以P< 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補體水平 與T0時比,T1時兩組患者血清補體C3、C4水平均顯著下降,但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補體水平比較(±s, mg/L)
表1 兩組患者補體水平比較(±s, mg/L)
注:與 T0時比,*P < 0.05。
組別 例數 C3 C4 T0 T1 T0 T1對照組 50 1.34±0.21 0.91±0.12*0.26±0.04 0.10±0.01*觀察組 50 1.33±0.25 1.16±0.52*0.25±0.03 0.18±0.08*t值 0.217 3.312 1.414 7.016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2.2 炎性因子水平 與T0時比,T1時兩組患者血清CRP、IL-6、TNF-α水平均顯著升高,但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指標比較(±s)
注:與 T0時比,*P < 0.05。CRP:C-反應蛋白;IL-6:白介素-6:TNF-α:腫瘤壞死因子-α。
組別 例數CRP(mg/L) IL-6(pg/mL) TNF-α(ng/mL)T0 T1 T0 T1 T0 T1對照組 50 5.66±1.61 16.52±1.58* 10.53±1.85 17.52±1.08* 8.23±1.25 17.52±1.02*觀察組 50 5.65±1.25 12.25±1.02* 10.52±1.45 13.22±1.52* 8.22±1.12 13.25±1.52*t值 0.035 16.055 0.030 16.307 0.042 16.494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2.3 不良反應 術后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例(%)]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統最常見的良性腫瘤,多數患者無明顯臨床癥狀,對于育齡期婦女,子宮肌瘤剔除術是首選的手術方法,相比于傳統開腹手術,微創的腹腔鏡手術能夠減少對機體的損傷,減輕患者的痛苦,促進患者術后早期康復。七氟烷作為一種常用的吸入性麻醉藥物,具有誘導期患者較平靜,術中血流動力學較穩定,肌松藥用量小等優點,其吸入濃度達到0.5%~3.0%即可滿足術中的麻醉要求[5]。但在手術過程中,臨床對于麻醉藥物的劑量尚無統一的標準,若麻醉藥物劑量過低,則無法獲得滿意的麻醉效果,且增加患者術后疼痛程度,引發應激反應;若劑量過高,則易延長患者蘇醒時間,還可增加腦損傷的風險。因此,麻醉藥物的濃度選擇在手術成功與否方面具有重要意義[6]。
七氟烷雖然僅有5%在體內進行生物轉化,但其毒性代謝物易損傷肝臟,此外,七氟烷對循環系統的作用也可對肝臟功能造成一定的影響[7]。血清補體能夠對機體是否存在急性反應和免疫病理性損害進行監測,從而準確判斷患者的預后情況。補體C3作為一種急性期反應蛋白,在機體中含量較高,其主要由巨噬細胞和肝臟分泌,作用于補體經典激活途徑和旁路激活途徑中;而C4含量僅次于C3,其能夠使具有免疫功能的補體有效提高,二者在多種慢性病的發生和發展中均具有重要作用,同時能夠充分反映機體臟器的損傷程度[8]。在本研究中,T1時觀察組患者血清補體C3、C4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表明濃度為3%的七氟烷麻醉深度適中,能夠通過抑制補體C3和C4水平降低,減輕機體臟器功能的損傷,從而利于患者術后早期康復。當機體受到外界刺激時,將合成大量的炎性因子參與炎癥反應、免疫反應等,CRP、IL-6、TNF-α均為監測人體炎癥反應的有效指標,當機體受到創傷時,上述指標水平將明顯增加,表明患者存在創傷、手術感染等急慢性炎性癥狀,且增加程度可反映機體受到的刺激程度和損傷程度。七氟烷能夠通過抑制 TNF-α和 IL-6水平、降低核因子-κB(NF-κB)激活等多種途徑減輕炎癥反應,從而減輕組織損傷,保護臟器功能[9]。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在T1時的血清CRP、IL-6、TNF-α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術后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濃度為3%的七氟烷能夠有效減少患者術后機體炎性因子水平,有利于術后早期康復,且不會增加不良反應的發生,安全性良好。
綜上,將濃度為3%的七氟烷用于腹腔鏡子宮肌瘤術中,能夠有效抑制補體C3和C4水平的減少,降低機體炎性因子水平,從而有利于術后早期康復,且安全性良好,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