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騰
(徐州市賈汪區人民醫院骨科,江蘇 徐州 221011)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指機體椎間盤向后突出而壓迫神經;腰椎管狹窄癥是由于腰椎管組織異常,使腰椎管的容量降低,導致椎管神經受擠壓或刺激而引起的腰椎退行性疾病,其臨床癥狀為腰部疼痛、下肢乏力、麻木、行走困難等[1]。腰椎間盤突出癥與腰椎管狹窄癥常合并出現,兩種疾病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增加疾病的復雜程度,增加臨床治療難度。傳統全椎板切除術雖可以減輕患者的臨床并發癥狀,但對患者的傷害較大,易出現腰椎不穩的并發癥。單側雙通道內鏡技術(UBE)是目前臨床新興的治療手段,具有操作方便、手術視野廣闊等優點,可經椎板間入路或椎間孔入路實施,成功應用于多種脊柱外科疾病的治療[2]。本文旨在探討UBE對腰椎間盤突出合并腰椎管狹窄癥患者腰椎功能與炎癥反應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6月至2020年8月徐州市賈汪區人民醫院收治的50例腰椎間盤突出合并腰椎椎管狹窄癥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25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齡54~72歲,平均(63.47±3.25)歲。研究組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12例;年齡53~73歲,平均(63.27±3.26)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組間可比。診斷標準:腰椎間盤突出癥符合《腰椎間盤突出癥》[3]中的診斷標準,腰椎管狹窄癥符合《實用骨科學》[4]中的相關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腰痛或下肢放射性疼痛癥狀者;手術前3個月經正規非手術治療無效者;能耐受手術者等。排除標準:患有椎體滑脫或椎體骨折等其他腰椎疾病者;并發脊柱結核或腰椎腫瘤者;存在意識障礙或精神疾病者等。本研究經徐州市賈汪區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或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
1.2 方法 給予對照組患者傳統全椎板切除術,患者取俯臥位,麻醉消毒后,在C型臂下透視,沿著棘突后正中線作一個長度為5~7 cm的切口,充分暴露椎板后依次清理外部組織、椎板、髓核病變組織等,摘除側隱窩和神經根管狹窄部位,最后在C型臂下觀察患者的神經根情況,若發現有松弛癥狀,需要壓迫解除硬膜囊,完成上述操作后,留置引流管,縫合手術切口,結束手術。給予研究組患者UBE治療,患者取俯臥位,雙側上肢向外伸展和向上舉,并將雙臂放在支壁板上,在腋下放入腋墊,做好全身麻醉后,C型臂透視,以責任椎間隙為中心,在左側距中線1 cm、上下距中線10~15 cm處各作一個切口標記,在頭端作一個長度為8 mm的切口作為觀察通道,在尾端作一個長度為12 mm的切口作為工作通道,并且在兩個通道分別置入關節鏡和減壓器械;沿著標記處依次切開皮膚組織,鈍性分離椎板表面的軟組織,置入關節鏡,并調整關節鏡的方向,暴露病灶部位,然后采用等離子射頻刀鈍性分離骨性椎板和黃韌帶表面的組織,暴露關節突關節內緣;在內鏡下,打開硬膜囊,暴露椎間盤,切除髓核組織,必要時可進行椎管加壓處理,之后留置引流管,縫合切口。兩組患者均于術后隨訪3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手術指標。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和出院時間。②腰椎功能與疼痛程度。依據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ODI)[5]評價兩組患者術前、術后3個月的腰椎功能,內容包括疼痛強度、坐位、步行、站立以及社會生活等項目,總分50分,分數越高,提示患者功能障礙越嚴重;依據腰痛評分量表(JOA)[6]評價兩組患者術前、術后3個月的腰痛程度,包括主觀癥狀(下腰痛、腿痛、步態)、臨床體征(直腿抬高、感覺障礙、運動障礙)、日常活動受限度和膀胱功能4個部分,總分29分,分數越高,提示患者腰椎功能越良好;依據視覺模擬疼痛量表(VAS)[7]評價兩組患者術前、術后3個月的疼痛程度,總分10分,分數越高,提示患者疼痛越劇烈。③炎性因子指標。分別采集兩組患者術后即刻、 48 h的空腹靜脈血約5 mL,3 000 r/min的轉速離心10 min取血清,使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白介素-4(IL-4)、白介素-17(IL-17)及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以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手術指標 經比較研究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均較對照組縮短,術中出血量較對照組減少,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s)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 住院時間(d)對照組 25 82.79±12.37 62.58±8.39 14.58±3.26研究組 25 65.24±11.23 23.14±4.03 6.54±1.03 t值 5.252 21.187 11.758 P值 < 0.05 < 0.05 < 0.05
2.2 腰椎功能與疼痛程度 與術前相比,術后3個月兩組患者的ODI、VAS評分均下降,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但兩組患者的JOA評分均上升,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腰椎功能與疼痛程度比較(±s, 分)
表2 兩組患者腰椎功能與疼痛程度比較(±s, 分)
注:與術前比,*P < 0.05。ODI: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JOA:腰痛評分量表;VAS:視覺模擬疼痛量表。
組別 例數ODI JOA VAS術前 術后3個月 術前 術后3個月 術前 術后3個月對照組 25 44.36±3.62 16.89±1.74* 17.26±4.15 21.11±5.02* 5.72±1.36 2.89±0.57*研究組 25 44.24±3.58 12.33±1.25* 17.58±4.22 23.63±4.82* 5.63±1.24 2.03±0.11*t值 0.118 10.642 0.270 2.529 0.245 7.407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2.3 炎癥反應 與術后即刻相比,術后48 h兩組患者血清IL-17、TNF-α均下降,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但兩組患者的血清IL-4水平均上升,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指標比較(±s, pg/mL)
表3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指標比較(±s, pg/mL)
注:與術后即刻比,#P < 0.05。IL-4:白介素-4;IL-17:白介素-17;TNF-α:腫瘤壞死因子-α。
組別 例數IL-4 IL-17 TNF-α術后即刻 術后48 h 術后即刻 術后48 h 術后即刻 術后48 h對照組 25 29.37±3.11 40.33±1.58# 110.38±15.36 67.45±6.23# 84.39±8.52 51.47±3.50#研究組 25 29.34±3.15 49.85±1.26# 110.34±15.33 40.11±5.24# 84.36±8.57 30.12±2.65#t值 0.034 23.554 0.009 16.792 0.012 24.316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腰椎間盤突出癥主要是由損傷、腰椎間盤退行性變等所致,好發于中老年人群,在臨床上表現為腰背痛、坐骨神經痛等癥狀,多與腰椎管狹窄合并出現,給患者的日常生活帶來不良影響。患者發生合并癥后,其治療難度大,風險較高,因此選擇合適的手術方法對于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具有重大的臨床意義。傳統全椎板切除術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合并腰椎椎管狹窄癥的常規術式,能夠清除病變組織,降低椎管內壓,改善患者的預后,但是給患者造成的傷害較大,且手術操作比較復雜,手術耗時長,影響患者的術后恢復。
近年來,隨著微創技術的發展與完善,UBE已逐漸被用于腰椎間盤突出癥和腰椎椎管狹窄癥的治療中,對患者的預后起著重要的作用。田大勝等[8]研究表明,UBE可以提高腰椎間盤突出合并腰椎管狹窄癥患者的臨床療效,改善患者的腰椎功能,減少患者的腰痛、下肢痛的疼痛程度,減少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本次研究中,術后3個月研究組患者ODI、VAS評分均較對照組下降,但研究組患者JOA評分較對照組升高;研究組患者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均較對照組縮短,且術中出血量較對照組降低,提示UBE可以縮短腰椎間盤突出合并腰椎管狹窄癥患者的手術和住院時間,減少患者術中出血量,改善患者的腰椎功能,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
研究證實,血清炎性因子在腰椎間盤退變的發生發展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TNF-α可以促使患者機體內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神經營養因子、神經生長因子及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的表達,促進椎間盤血管的生成及神經支配,誘導炎癥反應,促使病情加重;IL-17為促炎因子,其水平升高,提示患者炎癥反應加重,患者病情進展;IL-4為抗炎因子,其水平降低,提示患者炎癥反應加重,患者病情進展[9]。UBE可以通過摘除腰椎間盤突出合并腰椎管狹窄癥患者病變的腰間盤突出組織,切除患者狹窄區域組織,降低患者體內的炎性因子水平,減輕患者機體內的炎癥反應。本次研究中,術后48 h研究組患者血清IL-17、TNF-α低于對照組,但研究組患者的血清IL-4水平高于對照組,提示UBE可以降低腰椎間盤突出合并腰椎管狹窄癥患者體內的炎性因子水平,減輕炎癥反應。
綜上,UBE可以縮短腰椎間盤突出合并腰椎管狹窄癥患者的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減少患者術中出血量,改善患者的腰椎功能,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減輕患者的炎癥反應,值得臨床應用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