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燕,梁 鴻
(1.陸軍軍醫大學大坪醫院腫瘤科;2.陸軍軍醫大學大坪醫院神經外科,重慶 400042)
非小細胞肺癌作為臨床最為常見且病死率較高的一類惡性腫瘤性疾病,其主要起源于支氣管黏膜、支氣管腺體和肺泡上皮,早期多無明顯癥狀,且易被忽視,因此,常導致多數患者錯失最佳治療時間,以致病情惡化,發生轉移[1]。腦轉移是非小細胞肺癌常見的轉移部位之一,且患者預后極差,而全腦放療是臨床常用的治療方式,對緩解病情具有一定的療效,但治療后仍會復發。厄洛替尼可抑制與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相關的細胞內酪氨酸激酶的磷酸化,從而抑制腫瘤的形成與生長[2]。為進一步提升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患者的治療效果,本研究旨在觀察厄洛替尼聯合全腦放療對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患者血清鱗狀細胞癌抗原(SCC-Ag)、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癌胚抗原(CEA)水平的影響與安全性,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陸軍軍醫大學大坪醫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間收治的90例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患者的臨床資料,按照治療方式不同分為A組和B組,各45例。A組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齡45~78歲,平均(58.84±3.65)歲;病理類型:鱗癌21例,腺癌24例。B組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21例;年齡44~78歲,平均(58.72±3.72)歲;病理類型:鱗癌22例,腺癌23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臨床診療指南:腫瘤分冊》[3]中的相關診斷標準者;經細胞學或病理學確診,且經CT或MRI證實腦部有可測量病灶,生存質量卡氏評分(KPS)[4]> 70分者;預計生存期> 3個月者等。排除標準:合并其他系統感染或活動性感染者;有放療禁忌證或對本研究藥物過敏者;合并其他系統功能嚴重障礙者等。本研究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方法 A組患者行全腦放療治療,放療期間常規給予患者地塞米松、甘露醇等藥物對癥治療,患者取仰臥位,使用熱塑面膜固定頭部,調整照射劑量為3 Gy/次,分10次進行,總劑量為30 Gy,頻率為5次/周。B組患者在A組的基礎上增加鹽酸厄洛替尼片(蘇州特瑞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213426,規格:150 mg/片)口服,150 mg/次,1次/d。兩組患者均治療4周。
1.3 觀察指標 ①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完全緩解:經影像學檢查腦部病灶消失,且無新病灶;部分緩解:病灶最大直徑與最大垂直直徑乘積減少≥?50%,無新病灶;穩定:病灶最大直徑與最大垂直直徑乘積減少< 50%,或增大< 25%,無新病灶;進展:病灶最大直徑與最大垂直直徑乘積增大≥?25%,或出現新病灶[3]。臨床總有效率=完全緩解率+部分緩解率。②檢測并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清SCC-Ag、NSE、CEA水平,分別于治療前后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調整離心轉速為3 500 r/min,時間為10 min,提取血清,使用電化學發光儀進行測定。③統計并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含皮疹、腹瀉、脫發、白細胞減少、乏力。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1.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效果 B組患者治療后的臨床總有效率顯著高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例(%)]
2.2 血清SCC-Ag、NSE、CEA 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SCC-Ag、NSE、CEA水平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且B組顯著低于A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血清SCC-Ag、NSE、CEA水平比較(±s, ng/mL)

表2 兩組患者血清SCC-Ag、NSE、CEA水平比較(±s, ng/mL)
注:與治療前比,*P < 0.05。SCC-Ag:鱗狀細胞癌抗原;NSE: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CEA:癌胚抗原。
組別 例數 SCC-Ag NSE CEA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A 組 45 2.94±0.78 2.52±0.54* 28.81±3.59 26.19±2.53* 12.75±2.32 10.35±1.86*B 組 45 2.89±0.75 1.86±0.42* 28.44±3.62 24.22±2.84* 12.86±2.17 8.06±1.46*t值 0.310 6.472 0.487 3.474 0.232 6.497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2.3 不良反應 兩組患者皮疹、腹瀉、脫發、白細胞減少、乏力等不良反應發生率相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 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例(%)]
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是由于腫瘤細胞侵襲腦部神經,以致顱內高壓,嚴重危害患者生理功能及生命安全。目前,全腦放療是臨床治療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患者常采取的方案,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延長患者的生存期限,緩解患者的病痛,但部分學者認為長期全腦放療可導致患者難以忍受,升高患者顱內壓,難以獲得預期效果[5]。
厄洛替尼具有較高的血腦屏障通過率,可增強輻射抗性,干擾腫瘤細胞的周期進展,從而促進細胞腫瘤凋亡,同時可抑制腫瘤細胞的蛋白表達能力,具有提高放療敏感度和安全性的優勢[6]。本研究將厄洛替尼聯合應用于臨床治療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患者中,結果顯示,B組患者治療后的臨床總有效率顯著高于A組,但兩組患者的各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厄洛替尼聯合全腦放療可有效提高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且未增加不良反應,安全性良好。SCC-Ag、NSE、CEA等指標在小細胞肺癌腦轉移患者中均呈現異常高表達,也是臨床常用來鑒別、診斷患者病情的重要指標[7]。有研究表明,厄洛替尼可通過阻止酪氨酸激酶自體活化,抑制細胞周期的p27生成,從而控制腫瘤細胞增殖[8]。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B組患者血清SCC-Ag、NSE、CEA水平均顯著低于A組,提示厄洛替尼聯合全腦放療可有效降低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患者血清SCC-Ag、NSE、CEA水平,從而抑制腫瘤細胞的增殖與轉移,緩解患者病情。
綜上,厄洛替尼聯合全腦放療可有效降低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患者血清SCC-Ag、NSE、CEA水平,從而抑制腫瘤細胞的持續進展,提高治療效果,且安全性良好,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