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彥良
(鐘山縣人民醫院中醫康復科,廣西 賀州 542600)
在臨床醫學中,腰椎間盤突出癥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疾病,常累及腰腿疼痛,近年來,該病的發病率逐年增長,臨床癥狀表現為腰痛、坐骨神經痛、下肢麻木、乏力等,對患者的正常工作與生活帶來極大影響。因此,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所致腰腿痛的防護和治療尤為重要。臨床對于腰椎間盤突出癥所致腰腿痛患者常采用西藥治療,雖對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有一定的療效,但遠期療效較差,患者易復發。中醫將腰椎間盤突出癥所致腰腿痛歸為“腰腿痛”“痹癥”范疇,其應以疏風散寒、活血止痛為主要治療原則,身痛逐瘀湯中含有秦艽、靈脂、牛膝等多味中藥,具有祛風、通經的功效;而針刺可通過刺激患處部位穴位,起到活血化瘀、疏經通絡的功效[1]。本研究旨在研究中西醫聯合治療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所致腰腿痛患者疼痛與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7月至2020年3月期間在鐘山縣人民醫院接受治療的62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所致腰腿痛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31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17例;年齡18~75歲,平均(46.52±10.53)歲;病程1~4年,平均(2.70±0.23)年;L3-4椎間盤突出11例,L4-5椎間盤突出16例,L5-S1椎間盤突出4例。研究組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16例;年齡19~76歲,平均(47.50±10.55)歲;病程1~5年,平均(2.81±0.30)年;L3-4椎間盤突出10例,L4-5椎間盤突出17例,L5-S1椎間盤突出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組間具有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西醫《腰椎間盤突出癥防治指南》[2]和中醫《腰椎間盤突出癥中醫特色療法》[3]中的相關診斷標準者;經CT或MR等影像學檢查確診者;入組前2周未接受相關中西醫治療者。排除標準:對該研究所使用的藥物過敏者;合并嚴重心、肝、腎功能障礙者;哺乳期和妊娠期婦女。本研究已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知情且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西醫常規治療,患者取患側膝胸臥位,硬膜外腔注入曲安奈德注射液(上海寶龍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20284,規格:1 mL∶40 mg)25~30 mg,并取鹽酸利多卡因注射液(上海朝暉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1071,規格:20 mL∶0.4 g)6~8 mL,使用生理鹽水稀釋到 19~25 mL 對其進行靜脈注射,并給予尼美舒利片(天津藥物研究院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19980044,規格:0.1 g/片)口服,0.1 g/次,3次/d;甲鈷胺片(衛材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43107,規格:0.5 mg/片)口服,0.5 mg/次,3次/d。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接受中醫療法進行治療,其中藥物治療給予身痛逐瘀湯,藥方組成為:秦艽、羌活、香附各10 g,川芎、甘草、沒藥、靈脂、地龍(去土)各20 g,桃仁、紅花、當歸、牛膝各30 g;若患者出現發熱等癥狀,則在此基礎上加蒼術、黃柏各10 g;若患者出現身體虛弱癥狀,則根據患者病情增加黃芪10~20 g,以水煎煮至300 mL,口服,3次/d。并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對患者進行針刺治療,針刺操作方法:患者取側臥位或臥位,選取阿是穴、病變位置的華佗夾脊穴及患側的關元俞穴、陽陵泉穴、委中穴、大腸俞穴,針對臀部疼痛的患者,增加環跳穴;大腿后側疼痛的患者,增加殷門穴;若大腿外側疼痛,增加風市穴;若小腿疼痛,增加承山穴,均實施瀉法,于關元俞穴和大腸俞穴直刺1.5寸,陽陵泉穴、委中穴、阿是穴直刺1~1.5寸,每治療6 d休息1 d。兩組患者均持續治療28 d。
1.3 觀察指標 ①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的治療效果,參照《腰椎間盤突出癥防治指南》[2]中相關標準評定,痊愈:患者腰腿疼癥狀消失,腰部活動恢復正常,可行正常日常工作;顯效:患者腰腿疼癥狀明顯緩解,僅在勞累后出現,但經休息可緩解,可行強度較低的工作;有效:患者腰腿疼癥狀有所減輕,腰部活動有一定程度改善;無效,患者腰腿疼癥狀未改變,甚至加重,總有效率=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疼痛、腰椎功能評分,通過視覺模擬疼痛量表(VAS)[4]對兩組患者的腰部疼痛情況進行評分,分值為0~10分,分值越高,痛感越強烈;并通過日本骨科協會(JOA)評分[5]對患者的腰椎功能改善情況進行評分,總分為29分,分值越高,腰椎功能越佳。③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分別于治療前后采集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4 mL,以3 500 r/min的轉速離心15 min取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白介素-6 (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采用免疫透射比濁法測定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hs-CRP)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2.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效果 研究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例(%)]
2.2 疼痛、腰椎功能評分 治療后兩組患者VAS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兩組患者JOA評分均較治療前升高,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疼痛、腰椎功能評分比較(±s, 分)
表2 兩組患者疼痛、腰椎功能評分比較(±s, 分)
注:與治療前比,*P < 0.05。VAS:視覺模擬疼痛量表;JOA: 日本骨科協會。
組別 例數 VAS JOA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1 5.25±0.87 2.85±0.69* 11.95±2.58 22.27±3.45*研究組 31 5.27±0.75 1.62±0.53* 12.06±2.73 25.51±1.85*t值 0.097 7.871 0.163 4.608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2.3 血清炎性因子 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IL-6、TNF-α、hs-CRP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 < 0.05。IL-6:白介素-6;TNF-α:腫瘤壞死因子-α;hs-CRP:超敏C-反應蛋白。
組別 例數IL-6(pg/mL) TNF-α(pg/mL) hs-CRP(m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1 23.18±3.15 14.35±3.15* 22.11±4.23 13.36±2.31* 12.14±2.58 8.23±2.14*研究組 31 23.36±3.32 10.25±3.20* 22.20±4.15 10.25±2.26* 12.25±2.64 6.52±2.10*t值 0.219 5.084 0.085 5.358 0.166 3.175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腰間盤突出主要是由于椎間盤退變所導致,與損傷累積、妊娠、遺傳及先天性發育異常等因素有關,早期反復腰痛為其首發癥狀,而隨著疾病進展可逐漸出現腰腿痛,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西醫多采用非甾體抗炎藥物來緩解腰椎間盤突出所致的腰腿痛患者的癥狀,但對改善患者腰椎功能效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6]。
中醫認為,腰椎肩盤突出癥的發病是由內外兩種原因導致,內因為腎精虛損、筋骨失養;外因為跌撲閃挫、腰部用力不當、強力負重、挫傷筋骨、經脈氣血瘀滯,而留于腰部,以致寒濕內侵,阻遏經脈。身痛逐瘀湯中秦艽、羌活可祛風除濕;桃仁、紅花、當歸、川芎可活血祛瘀;沒藥、靈脂、香附可行血氣、止疼痛;牛膝、地龍具有疏通經絡、利關節的功效,甘草可調和諸藥,內服諸藥,共奏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祛風除濕的功效。中醫外治通過針刺來改善機體血液循環,消除腰椎間盤突出患者患部水腫,以達鎮痛目的。宋圣閣[7]研究結果表明,聯合中醫療法可明顯減輕腰椎間盤突出患者機體疼痛,促進腰椎功能恢復。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總有效率與JOA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而VAS評分低于對照組,表示中西醫結合治療可有效改善腰椎間盤突出所致的腰腿痛患者的腰椎功能,降低其疼痛感,利于患者恢復。
有研究報道,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受損位置會產生大量炎性因子,其與神經末梢接觸,持續刺激脊髓神經,從而引起神經支配區的腰腿痛與下肢放射性疼痛[8]。IL-6作為一種多效性細胞因子,可調節腰椎間盤突出所致的腰腿痛患者體內炎性因子的生長與分化;TNF-α是機體重要的炎性因子,其水平升高后可加速患者病情進展;hs-CRP具有高靈敏性,可隨患者機體炎癥反應程度而變化。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秦艽中含有三萜類成分,可通過興奮患者神經系統,刺激下丘腦垂體,從而增加腎上腺皮質激素以抑制炎性因子的產生;牛膝中含有皂苷,可激活患者巨噬細胞對細菌的吞噬作用來減輕患者病情[9-10]。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患者血清IL-6、TNF-α、hs-CRP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提示中西醫聯合治療可有效降低腰椎間盤突出所致的腰腿痛患者機體炎性因子,從而減輕其炎癥反應,促進病情好轉。
綜上,中西醫聯合治療可有效降低腰椎間盤突出癥所致腰腿痛患者機體炎性因子水平,減輕炎癥反應,提高腰椎功能,緩解機體疼痛,促進病情好轉,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