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秋華,梁耀君,陳 楠,杜秀婷
(廣州中醫藥大學順德醫院腫瘤一科,廣東 佛山 528333)
肺癌是目前惡性腫瘤中致死率較高的一種癌癥,其中非小細胞肺癌是常見的類型,約占全部肺癌患者的80%,臨床表現為咳嗽、咯血、呼吸困難等,起病隱匿,早期臨床癥狀不典型,病死率高[1]。對于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來說,發現時大多已經屬于中晚期,已錯失手術治療的最佳時機,故臨床主要通過靶向、化療方案來抑制病情進展,靶向或化療方案治療雖可有效殺傷癌細胞,抑制癌細胞的生長,但也會對正常組織細胞產生一定的殺傷作用,且價格昂貴,對患者家庭造成較大的經濟負擔。中醫認為,非小細胞肺癌屬于“肺積”“息賁”等范疇,因正氣不足、氣血虛弱導致臟腑功能失調,從而出現氣滯、血瘀、濕聚、痰結等一系列病理變化。沙參麥冬湯主要由沙參、麥冬等組成,具有清肺養胃、益氣潤燥的功效[2]。本研究旨在探討沙參麥冬湯對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腫瘤標志物水平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廣州中醫藥大學順德醫院2017年7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80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40例。對照組患者中女性11例,男性29例;年齡38~70歲,平均(54.2±12.6)歲;臨床分期[3]:Ⅲa期11例、Ⅲb期10例、Ⅳa期10例、Ⅳb期9例。研究組患者中女性12例,男性28例;年齡37~70歲,平均(53.9±12.5)歲;臨床分期:Ⅲa期12例、Ⅲb期10例、Ⅳa期11例、Ⅳb期7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中國原發性肺癌診療規范(2015年版)》[4]和《惡性腫瘤中醫診療指南》[5]中的相關中西醫診斷標準者;經影像學檢查確診者;預計生存期≥?6個月者;均距離上次治療結束4周或以上者;臨床病歷資料完整、真實者。排除標準:其他部位惡性腫瘤者;癌細胞發生遠處轉移者;腫瘤病灶大小不明確;且無法進行測量和估計者;伴有語言、聽力及精神等功能障礙者;中途死亡、脫落或者退出者。本研究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密切監測兩組患者生命體征、維持水及電解質平衡等,并于治療前給予患者地塞米松、鹽酸異丙嗪等藥物行常規治療。對照組患者在上述基礎上口服吉非替尼片(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注冊證號J20180014,規格:0.25 g/粒),0.25 g/次,1次 /d,連續用藥,28 d為 1個周期。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沙參麥冬湯治療,處方組成:沙參、麥冬各30 g,雞內金20 g,玉竹、桑葉、白術、茯苓、山慈姑各15 g,僵蠶10 g,若患者喘息嚴重,加10 g杏仁,15 g厚樸;若患者痰濕嚴重,加10 g陳皮,15 g半夏;若患者睡眠較差,加酸棗仁、龍骨各15 g,上述藥物加水煎煮取汁,1劑/d,分早晚兩次服用,21 d為1個治療周期。兩組患者均治療3個周期。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臨床療效。其中完全緩解(CR):腫瘤病灶完全消失,且持續時間超過4周;部分緩解(PR):腫瘤病灶體積減少 > 30%,且持續時間超過4周;穩定(SD):腫瘤病灶體積減少 < 30%;進展(PD):出現新病灶[4]。客觀緩解率(ORR) =(CR+PR)例數 / 總例數×100%,疾病控制率(DCR) = (CR+PR+SD)例數 / 總例數×100%。②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咳嗽、乏力、疼痛、咳血),由輕到重計分為0分、1分、2分、3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癥狀越嚴重[5]。③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癌胚抗原(CEA)、糖類抗原153(CA153)水平,分別于治療前后采集兩組患者清晨空腹狀態下靜脈血3 mL,以3 000 r/min的轉速離心10 min取血清,采用免疫化學發光法對兩組患者血清CEA、CA153水平進行檢測。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 SPSS 24.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臨床療效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中醫癥候積分、血清CEA、CA153水平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ORR(55.00%)、DCR(90.00%)均高于對照組患者的ORR(32.50%)、DCR(62.50%),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中醫證候積分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咳嗽、乏力、疼痛、咯血中醫證候積分均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中醫癥候積分比較(±s, 分)

表2 兩組患者中醫癥候積分比較(±s, 分)
注:與治療前比,*P < 0.05。
組別 例數 咳嗽 乏力 疼痛 咯血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0 2.45±0.18 1.23±0.15* 2.39±0.15 1.19±0.14* 2.32±0.14 1.13±0.12* 2.29±0.18 1.21±0.13*研究組 40 2.46±0.17 0.57±0.12* 2.41±0.16 0.61±0.11* 2.35±0.13 0.59±0.09* 2.31±0.17 0.58±0.10*t值 0.255 21.730 0.577 20.603 0.993 22.768 0.511 24.294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2.3 血清CEA、CA153水平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CEA、CA153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血清CEA、CA153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血清CEA、CA153水平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 < 0.05。CEA:癌胚抗原;CA153:糖類抗原153。
組別 例數 CEA(μg/L)CA153(U/m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0 15.45±3.71 11.62±3.25* 67.89±7.35 45.37±5.62*研究組 40 15.49±3.63 7.52±2.86* 67.65±7.41 34.54±4.84*t值 0.049 5.990 0.145 9.235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非小細胞肺癌起源于支氣管黏膜、支氣管腺體及肺泡上皮,可由多種因素誘發,由于其癥狀隱匿不易發覺,大部分患者察覺時已為中晚期,從而易錯失手術治療的最佳時機,生存率較低,因此,對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應盡可能的控制病情進展,延長生存時間,改善生存質量。化療是臨床上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常用手段,其可有效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提高患者生存率,但易對患者免疫功能造成損傷,同時引起腹痛、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加重患者痛苦[6]。
中醫理論認為,非小細胞肺癌的發病機制在于氣陰虧虛、復感外邪、情志內傷導致肺臟失調、肺部淤積,日久形成腫塊,應予以益氣、養陰、扶正、散結的治療原則。沙參麥冬湯中的沙參、麥冬可清養肺胃、潤肺化痰;玉竹可生津解渴、降心火;桑葉可疏散風熱、清肺潤燥;白術可健脾益氣、燥濕利水;僵蠶可化痰散結、祛風止痛;山慈菇可清熱解毒,消腫散結,諸藥合用,共奏祛燥養胃、清肺生津之效[7]。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患者ORR、DCR均高于對照組;而咳嗽、乏力、疼痛、咯血中醫證候積分均低于對照組,提示沙參麥冬湯可有效緩解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臨床癥狀,提高臨床療效。
CEA是一種腫瘤相關抗原,是細胞膜的結構蛋白,屬于一種廣譜腫瘤標志物;CA153是一種糖類抗原,是由腺體分泌的黏蛋白,可以存在于多種腺癌內,其對肺癌的療效與預后判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8]。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玉竹中提取物可通過抑制T淋巴細胞的轉化增殖,抑制其活性,進而調節免疫功能;白術中的中性揮發油對癌細胞具有明顯抑制作用[9]。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患者血清CEA、CA153水平低于對照組,提示沙參麥冬湯可有效抑制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體內腫瘤細胞的增殖,減緩腫瘤進展。
綜上,沙參麥冬湯可有效緩解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臨床癥狀,提高臨床療效,從而可清除患者體內腫瘤組織,抑制腫瘤生長,促進病情恢復,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