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美
(常州市新北區春江人民醫院中醫科,江蘇 常州 213034)
原發性痛經是指生殖器無器質性病變的痛經,其多見于16~23歲的未婚女性,并且以經期或月經前后小腹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病情嚴重者可出現昏厥、嘔吐、手足厥冷等,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1]。西醫以使用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劑治療為主,雖然能夠暫時控制患者病情,但不良反應發生率與復發率較高。中醫認為,原發性痛經屬于“經行腹痛”“痛經”范疇,以寒濕凝滯證最為多見,該病由飽脈血氣不通與失榮失養所致,因此臨床治療應以通脈養血、調經止痛為主。當歸四逆湯中含有當歸、益母草等多味中藥,具有祛瘀止痛、溫經散寒的功效,能夠促進機體血液循環,改善子宮缺血、缺氧的狀態,從而緩解疼痛[2]。特定電磁波治療儀(TDP)能夠利用電磁波照射患者下腹部,發揮局部溫熱效應,從而加快血液循環,達到消炎止痛的目的。本文旨在探討原發性痛經患者采用當歸四逆湯加減聯合TDP治療后疼痛程度與炎性因子的變化,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常州市新北區春江人民醫院收治的60例原發性痛經患者分為對照組與治療組,各30例。對照組患者年齡15~27 歲,平均(20.52±1.30)歲;病程 1~6 年,平均(3.01±0.48)年;月經周期 28~33 d,平均(31.03±1.75) d。治療組患者年齡16~29歲,平均(20.27±1.05)歲;病程1~6 年,平均(3.23±0.51)年;月經周期 27~33 d,平均(30.95±1.46) d。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婦產科學》[3]和《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4]中的相關診斷標準者;在經前或行經數小時后出現下腹疼痛者;近期未使用過治療痛經的藥物者等。排除標準:繼發性痛經者;患有其他生殖系統疾病者;3個月內服用過避孕藥或激素類藥物者等。本研究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者對研究知情同意。
1.2 方法 給予對照組患者布洛芬緩釋膠囊(海南妙音春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93592,規格:0.3 g/粒)進行治療,于月經來潮前1~2 d或有癥狀時開始口服,0.3 g/次,2次/d,連續服藥3 d。給予治療組患者自擬當歸四逆湯加減進行治療,基本方:當歸20 g,益母草、桂枝、白芍各12 g,延胡索、通草各10 g,炙甘草6 g,大棗4枚,細辛3 g。辨證加減:腰膝酸軟者加杜仲、川斷各12 g;乳房脹痛者加柴胡、制香附各12 g,遇寒加重、得溫痛減者加炮姜、小茴香各12 g。水煎取汁400 mL,分早晚兩次溫服,1劑/d,服藥時間為經前第5天至經期第3天。同時給予患者TDP治療儀[重慶市國人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渝食藥監械(準)字2010第2260052號,型號:HWT-11],照射患者肚臍至趾骨之間的區域,10 min/次,1次/d,照射時間為經前第5天至月經來潮,在治療過程中需要調整好照射頭位置和溫度,避免灼傷患者。兩組患者治療和隨訪周期均為3個月經周期。
1.3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參照《中醫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5]評定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痛經癥狀評分標準:小腹痛5分,暈厥2分,冷汗淋漓、四肢厥冷、腹痛難忍、坐臥不寧、需臥床休息、影響工作或學習、常規止痛后未緩解均各記1分,腹痛明顯、面色蒼白、伴惡心嘔吐、伴腰骶脹痛、伴肛門墜脹及常規止痛后有所緩解均各記0.5分,疼痛每增加1 d加0.5分。治療總有效率判定方式如下:治愈為患者上述痛經癥狀評分為0分,其他癥狀消失,且停藥3個月經周期未復發;顯效為痛經癥狀評分較治療前減少50%以上,其他癥狀明顯好轉,不服止痛藥能堅持工作或學習;有效為痛經癥狀評分較治療前減少25%~50%,其他癥狀有所好轉,服用止痛藥后能堅持工作或學習;若相較于治療前,痛經癥狀評分與其他癥狀無明顯改善為無效。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疼痛程度。兩組患者采用視覺模擬疼痛量表(VAS)[6]評估治療前、治療后及治療后3個月疼痛程度,總分10分,疼痛嚴重程度與得分呈正比。③炎性因子水平。炎性因子包括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hs-CPR)和白介素-6(IL-6),治療前后采集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離心(轉速為3 000 r/min,時間為10 min)取血清,采用免疫比濁法檢測。④疾病復發率。比較兩組患者治療結束3個月經周期內的疾病復發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治療后,相較于對照組,治療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疼痛程度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治療后3個月兩組患者VAS評分均先降低后升高,且治療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2。
表 2 兩組患者疼痛程度比較 (±s, 分)

表 2 兩組患者疼痛程度比較 (±s, 分)
注:與治療前比,*P < 0.05,與治療后比,#P < 0.05。VAS:視覺模擬疼痛量表。
組別 例數 VAS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后3個月對照組 30 6.24±1.57 4.20±1.03* 5.03±1.45*#治療組 30 6.30±1.60 3.37±0.95* 4.13±1.17*#t值 0.147 3.244 2.646 P值 >0.05 <0.05 <0.05
2.3 血清hs-CPR、IL-6水平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hs-CPR、IL-6水平均降低,且治療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血清hs-CPR、IL-6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血清hs-CPR、IL-6水平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 <0.05。hs-CPR:超敏-C反應蛋白;IL-6:白介素-6。
組別 例數 hs-CPR(mg/L) IL-6(μ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0 2.87±0.64 2.11±0.59* 52.87±9.76 43.07±8.67*治療組 30 2.90±0.71 1.44±0.35* 53.07±9.32 32.64±9.46*t值 0.172 5.349 0.081 4.452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2.4 復發率 治療結束3個月經周期內,治療組患者的疾病復發率為16.67%(5/30),低于對照組的53.33%(16/3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 8.864,P< 0.05)。
原發性痛經病因病理比較復雜,現代醫學認為經期子宮內膜中前列腺素含量增高是導致該病發生的主要原因,血液中前列腺素增加可導致子宮平滑肌痙攣收縮、缺血、缺氧,從而引起痛經[7]。布洛芬緩釋膠囊是臨床常用治療藥物,該藥主要通過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防止過強的子宮收縮與痙攣,從而緩解患者疼痛,但單獨使用遠期效果并不理想,且患者容易產生耐藥性[8]。
中醫學認為,原發性痛經與沖、任、肝、腎等經脈有關,肝腎不足,氣血虧虛,胞宮、沖任失養,不榮則痛;或經期寒凝靜脈、血行不暢,致使胞宮、沖任經血阻滯,行經前與經期氣血下注沖任,導致氣血壅滯加劇,不通則痛,故臨床治療應以通脈養血、調經止痛為主。當歸四逆湯中的當歸具有調經止痛、補血養血的功效;益母草可行氣活血、溫經止痛;桂枝、細辛溫經散寒、溫通血脈;延胡索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白芍養血合營;通草可入經通脈;大棗調理氣血;炙甘草益氣復脈,諸藥共奏溫經散寒、祛瘀止痛、調經止血的功效。在上述藥方基礎上,針對腰膝酸軟者加杜仲、川斷可補益肝腎、強筋健骨;乳房脹痛患者加柴胡、制香附可疏肝理氣、調經止痛;遇寒加重、得溫痛減患者加炮姜、小茴香可溫經止血、溫中止痛。此外,TDP的治療板受熱后可產生各種元素的震蕩信號,進入人體后與水分子產生共振,活化水分子,使分子間的結合力增強,讓電磁波產生的熱能能夠傳遞至皮下組織,擴張毛細血管,改善患者人體微循環,抑制體內自由基的增多,解除子宮平滑肌痙攣,提高患者痛域。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治療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且VAS評分低于對照組,表明當歸四逆湯加減聯合TDP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的痛經癥狀,治療效果顯著。但治療3個月后兩組患者VAS評分均高于治療后,這可能與患者病程較久有關,而治療組低于對照組,表明當歸四逆湯加減聯合TDP的長期止痛效果更突出。原發性痛經患者存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情況,體內炎性因子水平較高,且前列腺素具有較強的生理活性,可以在hs-CPR、IL-6等炎性因子的作用下誘發炎癥反應,導致子宮平滑肌缺血、缺氧,使得疼痛神經元被堆積的厭氧代謝物刺激,從而引起疼痛,加重病情。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當歸中的當歸總酸能夠增強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促進淋巴細胞轉化、特異抗體產生,從而發揮抗炎的作用;益母草中的多糖成分能夠激活T、B淋巴細胞、巨噬細胞等免疫細胞,還能活化補體,促進細胞因子的生成,發揮調節免疫的作用,從而增強機體免疫力,抑制炎癥反應,促進病情好轉[9-10]。TDP能夠改善子宮血流量,抑制機體炎癥反應,促進新陳代謝。本研究中,治療組患者治療后血清hs-CPR、IL-6水平及治療結束3個月經周期內疾病復發率均低于對照組,表明當歸四逆湯加減聯合TDP能夠抑制患者機體炎癥反應,降低疾病復發率。
綜上,當歸四逆湯加減聯合TDP能夠有效減輕寒濕凝滯證原發性痛經患者痛經癥狀,抑制機體炎癥反應,降低疾病復發率,并且治療效果顯著,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