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朋
(黑龍江省中醫藥科學院(中醫醫院)周圍血管病科,黑龍江 哈爾濱 150036 )
單純性下肢靜脈曲張是臨床常見周圍血管疾病,患者多伴有患肢腫脹、疼痛等癥狀,其多因下肢靜脈瓣膜損傷,導致靜脈血液反流,遠端血液滯阻所致。目前,臨床多采用穿壓力彈力襪方式對單純性下肢靜脈曲張患者進行治療,雖可改善病情,但遠期效果并不理想[1]。中醫將單純性下肢靜脈曲張歸屬于“筋瘤”范疇,且中醫學家認為,該病多由負重勞累、久行久立而致經脈不合、瘀血阻滯脈絡,故中醫治療該病應以活血化瘀為主。針刺療法可取患者特定穴位進行針對性針刺,該療法具有祛瘀生新、舒筋通絡的功效,對患者起到緩解疼痛的作用[2]。火針可通過刺破淺表靜脈放出瘀血進而達到止痛散瘀之功效。本文旨在對針刺配合火針對單純性下肢靜脈曲張患者疾病嚴重程度與凝血功能的影響進行探討分析,并作如下報道。
1.1 一般資料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2019年3月至2020年5月黑龍江省中醫藥科學院(中醫醫院)收治的100例單純性下肢靜脈曲張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均50例。其中對照組男、女患者分別為21、29例;年齡27~69歲,平均(45.75±5.50)歲;體質量指數(BMI)23~26 kg/m2,平均(24.37±0.28) kg/m2;靜脈曲張臨床嚴重程度分級(CEAP分級)[3]:C2級18例,C3級17例,C4級15例。試驗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20、30例;年齡 25~67 歲,平均(45.71±5.45)歲;BMI22~26 kg/m2,平均(24.33±0.25) kg/m2;CEAP 分級:C2級 19例,C3級18例,C4級13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組間具有可比性。診斷標準:參照《慢性下肢靜脈疾病診斷與治療中國專家共識》[4]和《實用中醫診斷學》[5]中關于疾病的相關診斷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經體征與影像學檢查確診為單純性下肢靜脈曲張者;對本研究配合度高者等。排除標準:伴有下肢靜脈血栓形成史者;患有嚴重惡性腫瘤者;伴有肝腎功能嚴重異常者等。患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且研究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入院后對照組患者采用穿壓力彈力襪方式進行治療,患者于晨起時穿上壓力彈力襪,午休、晚上休息時脫掉,穿前可抬高患者患肢至心臟水平,并保持1~2 min,用以促進下肢靜脈瘀血盡量回流。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針刺配合火針治療。①針刺治療:取足三里、承山、三陰交、委中、陽陵泉、血海穴等穴位,用75%酒精進行穴位消毒,并采用一次性無菌針灸針行針刺,其中三陰交、血海、足三里、陽陵泉行提插配合捻轉平補平瀉法,承山、委中行提插配合捻轉瀉法,以上諸穴得氣后均采用留針操作,留針時間為25 min,1次/2 d,1個療程為4周,需治療2個療程。②火針治療:在患者呈扶床站立位或行坐位后,根據下肢靜脈曲張充盈程度,選取2~4個阿是穴,常規消毒所選穴位局部皮膚,將加熱至通紅的火針對準所選穴位行快速垂直刺入,刺入深度為1~4 mm,隨即出針,有紫黑色血液順針孔流出,待血流制止后采用干棉球按壓針孔,2次/周,4周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試驗組患者治療時應先行針刺治療,再行火針治療;同時在行針刺配合火針治療時,應脫下壓力彈力襪,待操作完畢后即刻穿上。兩組患者均治療8周。
1.3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參照《慢性下肢靜脈疾病診斷與治療中國專家共識》[4]進行判定,下肢靜脈曲張明顯改善,患肢腫脹、疼痛等癥狀消失視為顯效;下肢靜脈曲張改善,患肢腫脹、疼痛等癥狀顯著改善視為有效;下肢靜脈曲張、患肢腫脹、疼痛等癥狀無改善或加重視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臨床癥狀改善時間。對兩組患者疼痛、皮下瘀血消失時間進行觀察與比較。③疾病嚴重程度。治療前及治療4、8周后兩組患者病情嚴重程度采用靜脈臨床嚴重程度評分(RVCSS評分)[6]進行評估。RVCSS評分包括硬結、壓迫療法應用情況、色素沉著、疼痛或不適、持續時間、靜脈曲張、活動性潰瘍的數量、大小、炎癥及靜脈性水腫10項,每項分值均為0~3分,分值越高表明病情越嚴重。④凝血功能。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8周后清晨抽取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4 mL,抗凝后,將血漿分離,采用全自動凝血儀檢測兩組患者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及凝血酶時間(TT)。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應用SPSS 21.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與對照組比,試驗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總有效率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臨床癥狀改善時間 試驗組患者疼痛、皮下瘀血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時間比較(±s, d)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時間比較(±s, d)
組別 例數 疼痛消失時間 皮下瘀血消失時間對照組 50 19.77±3.12 16.87±2.22試驗組 50 15.56±3.02 12.55±2.67 t值 6.856 8.797 P值 < 0.05 < 0.05
2.3 疾病嚴重程度 與治療前比,治療4、8周后兩組患者的RVCSS評分均呈降低趨勢,且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3。
表 3 兩組患者 RVCSS 比較 (±s, 分 )
表 3 兩組患者 RVCSS 比較 (±s, 分 )
注:與治療前比,*P < 0.05;與治療4周后比,#P < 0.05。RVCSS評分:靜脈臨床嚴重程度評分。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4周后 治療8周后對照組 50 12.27±2.45 8.42±1.41* 4.45±1.23*#試驗組 50 12.23±2.44 6.55±1.32* 2.77±1.09*#t值 0.082 6.846 7.228 P值 > 0.05 < 0.05 < 0.05
2.4 凝血功能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的PT、APTT、TT水平均延長,且試驗組長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凝血功能指標比較(±s, s)
表4 兩組患者凝血功能指標比較(±s, s)
注:與治療前比,*P < 0.05。PT:凝血酶原時間;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TT:凝血酶時間。
組別 例數 PT APTT TT治療前 治療8周后 治療前 治療8周后 治療前 治療8周后對照組 50 12.17±3.13 13.69±4.23* 30.15±2.23 32.56±4.39* 14.04±2.03 16.37±2.50*試驗組 50 12.22±3.12 15.51±4.57* 30.17±2.19 35.65±4.25* 14.02±2.09 18.95±2.35*t值 0.080 2.067 0.045 3.576 0.049 5.317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1
單純性下肢靜脈曲張為血管外科常見的疾病,其多發于下肢負重人群,且對患者的下肢功能健康、日常生活影響較大。目前臨床上多采用保守治療的方式對單純性下肢靜脈曲張患者進行治療,其中壓力彈力襪雖可改善患者患肢酸脹、乏力等癥狀,但其對部分病情嚴重患者療效欠佳,且易導致患者尤其是肥胖患者產生患肢疼痛等不良反應[7]。
在中醫中,單純性下肢靜脈曲張患者多因腎氣不足,經脈阻滯不通,血氣運行受阻,外加復感寒邪濕熱,以致脈絡充盈、肢體水腫、筋瘤而生。針刺選穴中足三里穴可補髓強筋、健脾胃;承山穴具有理氣止痛、舒筋活絡之功效;三陰交穴可補脾益氣,滋補肝腎;委中穴具有通筋活絡、散瘀活血之功效;陽陵泉穴可舒筋止痛、通利關節;血海穴具有補血養肝、祛瘀血、生新血之功效,針刺諸穴可發揮祛瘀活血、疏通經絡的良好功效。此外配合火針療法可借火助陽,發揮行氣活血、溫通經脈之效[8]。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試驗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疼痛、皮下瘀血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提示針刺配合火針可有效提高單純性下肢靜脈曲張臨床治療效果,縮短臨床癥狀改善時間,進而促進病情康復。研究表明,針刺配合火針可有效促進單純性下肢靜脈曲張患者血液流動,減輕血管痙攣,進而有利于促使靜脈瓣膜壓力降低,改善病情[9]。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4、8周后試驗組患者VCS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且試驗組患者PT、APTT、TT水平均較對照組延長,提示針刺配合火針可明顯減輕單純性下肢靜脈曲張患者疾病嚴重程度,改善其凝血功能,進而縮短其病程。
綜上,針刺配合火針可明顯提高單純性下肢靜脈曲張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減輕其疾病嚴重程度,改善其凝血功能,利于病情康復,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