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菲菲,陳 君
(重慶市沙坪壩區陳家橋醫院神經內科,重慶 401331)
缺血性腦卒中是臨床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多發于中老年群體,其多由腦部供血不足或供血突然中斷導致,致使腦細胞發生缺血性壞死,造成患者不可逆的腦功能缺損。相關研究顯示,頸動脈狹窄是缺血性腦卒中發生的主要危險因素,大約25%的缺血性腦卒中由頸動脈狹窄所引發[1]。因此盡早檢出頸動脈狹窄并及時進行治療對預防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生具有重要意義。隨著醫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影像學檢查在多種疾病的診斷中起著重要作用。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是顱內動脈粥樣硬化狹窄診斷的金標準,可對顱內血管進行三維旋轉并重復顯示,清晰呈現出顱內血管斑塊的形態、部位,診斷顱內動脈狹窄敏感性高,但DSA屬于有創檢測手段,會導致患者出現神經系統與非神經系統并發癥,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同時其檢查費用相對較高、過程繁瑣,臨床應用受到限制[2]。近年來,計算機斷層掃描血管造影(CTA)和經顱多普勒超聲(TCD)逐漸被應用于頸動脈狹窄的早期篩查中,其通過對患者頸動脈血流動力學參數和血流方向等指標進行測定,進而判斷頸動脈狹窄程度,其具有費用低廉、過程簡單、無創等優點[3-4]。但目前臨床關于CTA和TCD被用于診斷頸動脈狹窄的臨床價值尚無明確定論,基于此,本研究分別采用CTA和TCD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進行檢查,分析兩者在頸動脈狹窄診斷中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重慶市沙坪壩區陳家橋醫院收治的97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為研究對象,開展前瞻性研究。其中男性53例,女性44例;年齡42~78歲,平均(57.67±8.21)歲;發病至入院時間1~2 h,平均(1.65±0.17) h;單發性腦梗死66例,多發性腦梗死31例。納入標準:符合《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5]中關于缺血性腦卒中的相關診斷標準者;首次發病者;無造影劑使用禁忌證者等。排除標準:合并高血壓和其他心腦血管疾病者;合并惡性腫瘤者;既往有腦動脈瘤病史者等。本研究經院內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①DSA檢查:患者平臥,使用2%利多卡因進行局部浸潤麻醉,使用血管造影機(Germany Siemens公司,型號:AXIOMdTA)進行檢查,經股動脈穿刺后由導絲引導將5F導管鞘導入主動脈弓處,進行頸內動脈造影,再使用5F椎動脈管進行兩側椎動脈造影,采集圖像后對患者頸動脈狹窄情況進行整體判斷。②CTA檢查:患者仰臥,使用64排螺旋CT(Germany Siemens公司,型號:Light Speed)對患者自主動脈弓至顱骨頂部范圍進行掃描,先行常規CT掃描,具體參數設置如下:電流為240 mA,電壓為120 kV,矩陣為512×512,層厚為1.0 mm,間距為1.0 mm,螺距為1.375,重建層厚為0.5 mm;經肘靜脈以4.0 mL/s速率注入40 mL的碘普羅胺造影劑,延遲8 s后再次以相同參數進行掃描。③TCD檢查:患者平臥,頭向后仰,暴露頸部,使用經顱多普勒診斷儀(Germany Compummedics公司,型號:DWIQL)對患者進行檢查,使用2~16 MHz多普勒探頭對患者雙側頸內外動脈分叉處、頸總動脈、頸內動脈顱外段血管走行進行檢測,并記錄頸動脈內徑、血流充盈情況、收縮期峰值流速、舒張末期流速、搏動指數等指標。
1.3 觀察指標 ①狹窄程度。依據NASCET超聲參數[6]對CTA和TCD檢查結果中患者頸動脈狹窄情況進行判斷,重度狹窄:狹窄率為70%~99%;中度狹窄:狹窄率為50%~69%;輕度狹窄:狹窄率為15%~49%。狹窄率=(1-最狹窄處直徑/遠端正常動脈直徑) ×100%。并分別計算CTA和TCD與DSA檢查下頸動脈狹窄程度的一致性,Kappa值≥?0.7 為一致性極強,0.4 <Kappa值 < 0.7為一致性較好,Kappa值≤?0.4為不具有一致性。②根據CTA和TCD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頸動脈狹窄的檢出情況,計算并比較兩者的診斷效能。靈敏度=真陽性例數/(真陽性+假陰性)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2.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應用Kappa檢驗進行一致性分析。以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DSA和CTA檢查結果 DSA檢查結果顯示,97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中頸動脈輕度狹窄24例,中度狹窄36例,重度狹窄37例。CTA檢查結果顯示,97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頸動脈狹窄90例,其中輕度狹窄23例,中度狹窄33例,重度狹窄34例。CTA與DSA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頸動脈不同狹窄程度檢出情況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且經一致性檢驗,Kapaa值為0.908,見表1。
表1 DSA和CTA檢查結果比較[例(%)]
2.2 DSA和TCD檢查結果 TCD檢查結果顯示,97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頸動脈狹窄80例,其中輕度狹窄20例,中度狹窄31例,重度狹窄29例。TCD與DSA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頸動脈不同狹窄程度檢出情況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 0.05);且經一致性檢驗,Kapaa值為0.712,見表2。
表2 DSA和TCD檢查結果比較[例(%)]
2.3 CTA和TCD的診斷效能 97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經CTA檢查確診頸動脈狹窄90例,漏診9例;97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經TCD檢查確診頸動脈狹窄80例,漏診19例。CTA診斷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頸動脈狹窄的靈敏度高于TCD,漏診率低于TCD,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 3。
表3 CTA和TCD的診斷效能比較(%)
腦卒中是由腦動脈系統病變導致血管痙攣、閉塞或破裂引起的,可造成以偏癱為主的肢體功能障礙,同時伴有認知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病情嚴重時可直接導致患者死亡。缺血性腦卒中發病的危險因素包括不可干預因素(如年齡、性別、種族、遺傳等)及可干預因素(如高血壓、糖尿病、肥胖、心臟疾病等),相關研究顯示,頸動脈狹窄是導致缺血性腦卒中發生的主要危險因素,每年約13%的頸動脈狹窄患者進展為腦卒中,其原因在于,頸動脈狹窄會導致患者腦血流動力學的改變,影響患者腦部血氧供應,進而引起缺血性腦卒中[7-8]。因此,提高頸動脈狹窄的早期檢出率,并及時進行治療對預防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生與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要意義。
TCD是一種通過探測顱內血管血流動力學情況進而對血管內部情況進行判斷的影像學檢查方法,其可根據頸動脈內徑和血液流動充盈情況對血管壁是否存在斑塊以及斑塊狀態進行評估,進而較為準確地評價患者頸動脈狹窄程度,分析頸動脈血管狹窄導致的血流動力學改變特征[9]。既往研究表明,TCD對頸動脈狹窄≥?70%診斷的敏感度為65%~98%,特異度為83%~98%,說明其對頸動脈狹窄具有較好的診斷價值[10]。同時TCD具有無創、可重復性等優點,若患者頸動脈血流速度降低、峰形變鈍、搏動性下降,則提示血管內部已經發生病變,對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具有重要的預測價值[11]。CTA具有掃描迅速、輻射小等優點,其經肘部注射造影劑,可通過三維重建技術從多角度顯示血管結構,其可立體化呈現血管內部鈣化斑塊和血栓情況,對血管管腔內壁表面圖像進行重建,進而清晰地分辨出血管內部狀態,同時可顯示血管內部纖維成分、脂核等[12]。在注入造影劑后,CTA可通過觀察造影劑流動情況對患者血管內部血流強度、血管壁間的差異進行判斷,還能夠清晰呈現管壁狀況,反映斑塊大小、質地、成分等,進而檢出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頸動脈狹窄情況[13]。本研究結果顯示,CTA和TCD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頸動脈不同狹窄程度的檢出情況與DSA的一致性均較高,同時CTA診斷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頸動脈狹窄的靈敏度高于TCD,漏診率低于TCD,說明CTA和TCD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頸動脈狹窄的檢出情況均較好,兩者各有優缺點,但CTA的診斷價值更高。
綜上,CTA和TCD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頸動脈狹窄的檢出情況均較好,兩者各有優缺點,但CTA的診斷價值更高,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