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蓓 蔡江華 李莉
腎病科病種多樣,臨床表現復雜,患者大多具有高齡、病程長、慢性病多、合并癥多的特點,導致護理工作涉及面較廣,護理難度相對較大[1]。有研究顯示,早期發現和有效管理危險因素可延緩慢性腎臟疾病(CKD)患者發展為終末期腎臟疾病,降低其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和發病率[2]。腎病科的專科護理是體現護理質量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確保患者醫療質量的基礎,但以往對于腎病科病房護理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腎病科培訓主要側重于對透析室護士、護理的培訓,影響了病房護士的工作積極性,限制了其業務水平的提升,長此下去可能對腎臟疾病整體護理質量的提高產生負面作用,也難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健康服務需求。尤其近年來我國慢性腎臟病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3-4],給腎病科病房護理工作帶來新的挑戰,因此針對腎病科病房護士的培訓需要給予重視。筆者對新疆二級甲等以上綜合醫院腎病科護士培訓情況進行調查,為其培訓方式的制定提供參考。
2019年1月選取新疆南北疆16所二級甲等以上綜合醫院在腎病內科從事臨床護理工作的264名護士為調查對象,均為女性,其中本科67名,大專168名,中專29名。護士127名,護師109名,主管護師28名。具體情況見表1。
采用問卷調查法,問卷參照國內有關文獻[5],結合實際自行設計而成。問卷內容包括一般資料、近三年是否參加專科護士培訓、參加培訓時長、主要的培訓方式、近三年外省進修或培訓經歷、希望采取的培訓方式。采用問卷星發放問卷,表頭用統一的語言解釋測試目的和注意事項,為了確保結果的真實性,采用不記名方式由調查對象獨立填寫。共發放問卷279份,回收有效問卷264份。
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組間構成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不同學歷、職稱、工作年限的護士是否參加過專科護士培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學歷護士近3年參加省外進修或培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職稱護士參加省外進修或培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其中高級職稱護士參加省外進修或培訓所占比例最高。不同工作年限護士參加省外進修或培訓有統計學意義(P<0 .05),其中工作年限≥21年的護士參加省外進修或培訓所占比例最高,見表1。

表1 腎病科臨床護士參加培訓情況
被調查護士期望的培訓方式中以參加專科護士培訓、到上級醫院進修所占比例最大,均超過了調查人數的50%以上,見表2。

表2 期望的培訓方式 (n=264)
腎病科患者多反復住院,尤其后期腎功能衰竭出現尿毒癥這類患者,在長期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下身心都受到嚴重打擊,加上透析不徹底所引起的毒素殘留等造成患者生活質量欠佳,心理壓力大,脾氣暴躁,這對臨床護理工作質量提出更高要求,包括護士對病情的熟練掌握程度、應急能力、工作責任心等等。而臨床護士的素質在直接影響護理質量的同時也反應了護理隊伍的整體素質[6],其中,護士培訓作為護理人員管理的重要措施,也是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對護理人才的培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7]。經過監護室輪轉的護師在科室護理工作中能更敏銳地發現護理問題及患者病情變化,在配合搶救方面也更加迅速,提示給予具有針對性的專科護理培訓在提高護士解決復雜疑難護理問題上具有促進作用。本次對腎病科護士的調查顯示,被調查護士中,以往未參加過任何層面的系統專科護士培訓人數多于參加過專科護士培訓人數,同時結合文獻及實際臨床情況,如徐颯等對我國慢性腎臟病護理領域研究現狀的文獻計量學分析顯示,文獻出現頻率最高的是血液透析、護理、腹膜透析等[4],可見腎病科整體偏向于對透析護理的重視與研究,對于血液透析室護士的培訓從2006年就已展開,到現在已建立了從國家層面、省級層面、醫院層面較完善的培訓體系,對比而言慢性腎臟病專科護士培訓到現在仍舊處于探索階段,進行的專科護士培訓也以透析室護士專科培訓內容為主,只有少數醫院借鑒國內外慢病管理經驗結合本院專科發展需求開展了慢性腎臟病專科護士工作實踐[8],但難以滿足臨床需求。同時,我國護士專業技術資格主要以初級為主[9],其在日常護理工作中承擔著重要的責任,本次調查的初級職稱護士中有88名(69.3%)沒有接受過各層面系統的專科護士培訓。這可能會影響患者護理質量,也給科室工作帶來不確定的風險。系統性的培訓能夠提高新護士的專科護理能力水平和自信,協調發展綜合素質,對于老護士來說是獲得工作認可,提升自身能力的途徑,對醫院來說起到降低醫療風險,保障臨床護理質量安全的作用,因此對腎臟病專科護理整個學科發展而言,培養適應社會發展要求的慢性腎臟病專科護士勢在必行。
對新疆二級甲等以上綜合醫院腎病科護士參加省外培訓調查結果顯示不同職稱、不同工作年限護士在參加省外進修或培訓有差異,高級職稱護士、工作年限≥21年的護士參加省外進修或培訓所占比例最高,這可能一方面與醫院在人員培訓規劃上的考量有關,初級職稱的護士通常工作年限較短,大部分仍處在護士職業生涯規劃的早期[10],因此他們參加的在職培訓仍以院內為主有關,職稱高、工齡長的年長護士在科室承擔危重病人的護理較多,另一方面與資歷有關,年長護士相對于年輕護士可能具有更多的話語權。而培訓是護理質量與個人能力不斷提升的有效推動力,因此護理管理者在決定培訓方式上可結合層級、年資,培訓目的,選取適合本院的不同的培訓方式[6,11]。比如,低年資護士需先拿下工作,培訓側重于專科疾病基本知識與技能,對于他們可以專科知識講座與科室輪轉為主。對于具有一定臨床經驗的護士,其既是護理發展的重要人才也是科室的中堅力量,應多提供一些外出學習交流的機會,開闊其眼界和思維,讓其有對學科對單位的歸屬感。本研究中對被調查護士期望的培訓方式中以參加專科護士培訓、到上級醫院進修所占比例最大,均超過了調查人數的50%以上,顯示了被調查護士的積極性較高,希望能參加系統的專科護士培訓,到上級醫院進修,通過系統的專業化培訓來提高自己的護理技能,也表明對專科培訓以及上級醫院護理專業性的認可。我國的專科護士培訓與管理正處于起步探索階段,目前國內具有統一的專科護士培訓大綱僅限于重癥監護、急診、手術室等專科領域,三級培養專科護士的方式,分別是各省專科護士培訓、醫院內專業護士的培訓以及臨床護理專家的培訓,總體來說培訓方法未形成體系和標準,自編教材也多有一定的地域性[6,12],因此可在借鑒國內外專科護士培訓的經驗下充分發揮本省、本醫院的自主性,明確當下專科護士培訓目標、專科護士的崗位和職責要求,制定專科護士培訓計劃,以點帶面,優勢互補,從而進一步完善我國專科護士的培養體制與培養模式。
綜上所述,醫院應根據層次、需求,有針對性地制定培訓計劃, 覆蓋培訓對象的多層次性,使腎內科從事臨床護理護士的知識和技能不斷得到更新、補充、拓展和提高,也增加其工作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