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從芳
動靜脈內瘺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線”。在我國,多于 80% 的 慢性腎臟病患者采用動靜脈內瘺進行透析治療[1]。動靜脈內瘺具有容易穿刺、血流量充分、感染率低等優(yōu)點,是迄今為止應用較廣泛、安全也有效的血管通路[2-3]。動靜脈吻合后動脈化的內瘺血管壓力增高,每次血液透析須使用16 G穿刺針穿刺,且體外循環(huán)抗凝劑的使用,透析后穿刺點止血較困難[4]。目前對動靜脈內瘺穿刺點的止血是通過傳統的彈力繃帶環(huán)扎壓迫法,該種方式會對整條手臂的血液流通造成阻礙,引起比較強烈的不適感?;颊咦孕兴山獠灰赘鶕嶋H穿刺情況調節(jié)收束力度,且手法繁雜,適用性不夠。鑒于此,筆者基于目前存在的內瘺壓迫止血護理缺陷,設計了一款新型可調檔式動靜脈內瘺穿刺點止血夾,并應用于臨床,現將其設計制作與應用介紹如下。
選取 2020年1月在本中心以動靜脈內瘺為血管通路行血液透析治療的4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條件:自愿參加本研究,依從性高,認知正常;以前臂自體動靜脈內瘺為血管通路,規(guī)律透析,每周3次,每次4 h;凝血指標和血小板指標正常。排除條件:合并精神、心理疾病者;凝血指標和血小板指標異常者。按照組間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0例、760例次止血壓迫。對照組采用傳統的彈力繃帶環(huán)扎壓迫法,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齡39~80歲。觀察組采用新型可調檔式動靜脈內瘺穿刺點止血夾,其中男10例,女10例;年齡44~75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均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新型可調檔式動靜脈內瘺穿刺點止血夾,包括上夾板和下夾板。下夾板的中部固定安裝有夾力調節(jié)機構,夾力調節(jié)機構是由外殼、旋轉桿、平面渦卷彈簧、定位彈片、弧形彈片構成。旋轉桿轉動設置于外殼的中部,旋轉桿的側壁上焊接固定有定位彈片,定位彈片與弧形彈片卡接,弧形彈片固定安裝于外殼的內側壁,外殼的上端與上夾板轉動連接,平面渦卷彈簧的兩端分別與上夾板和旋轉桿焊接固定。可調檔式動靜脈內瘺穿刺點止血夾結構示意圖見圖1,可調檔式動靜脈內瘺穿刺點止血夾俯視結構示意圖見圖2。

圖1 可調檔式動靜脈內瘺穿刺點止血夾結構示意圖

圖2 可調檔式動靜脈內瘺穿刺點止血夾俯視結構示意圖
血液透析治療結束后,先用紗布塊或棉球按壓于穿刺點上方,待穿刺針與皮膚分離后快速拔出,一手拇指立即按壓紗布塊于穿刺點上方,另一只手取出止血夾,將止血棉對準穿刺點位置夾住。止血夾具有可調檔功能,患者根據自身需求調節(jié)夾持力度,以有效止血且兩端能觸摸到震顫為宜。10~15 min后囑患者再次調節(jié)夾持力度直至徹底去除。該止血夾止血點定位準確,止血面積大,受壓均勻,操作簡便。
觀察兩組患者穿刺點止血中皮下血腫、針眼滲血以及紗布塊移位情況。
采用 SPSS 18.0統計學軟件, 計數資料計算百分率,組間率的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的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
觀察組穿刺點滲血及紗布塊移位率均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皮下血腫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皮下血腫、穿刺點滲血及紗布塊移位情況比較
血液透析患者透析結束后需對穿刺點進行壓迫止血,如壓迫止血方法不當,不但造成血液丟失,加重貧血,而且還能引起皮下血腫,造成血管內膜損傷及內瘺血流量下降,嚴重者可導致血管硬化,周圍組織纖維化及血栓形成,造成內瘺閉塞,最終導致血管通路喪失功能[5]。因此有效的壓迫止血方法是維護患者內瘺功能的重要手段之一[6]。目前常用的壓迫止血方法為傳統彈力繃帶環(huán)扎壓迫法,此方法對整條手臂的血液流通造成阻礙,容易造成患者局部腫脹、發(fā)紺,阻礙血液回流,加速血管瘤的形成。且對于首次內瘺穿刺止血患者而言,操作繁雜,不能有效壓迫穿刺點,極易造成皮下血腫,影響內瘺功能。通過觀察證實可調檔式動靜脈內瘺止血夾可有效避免患者操作不當引起的皮下血腫、穿刺點滲血以及放松止血帶時造成的紗布塊移位發(fā)生率(P<0.05)??烧{檔式動靜脈內瘺止血夾操作簡便,具有可調檔功能,無需家屬協助即可自行進行有效壓迫止血??烧{檔式動靜脈內瘺止血夾側面分別鋪設有止血棉和硅膠墊可增加患者舒適度,避免全部纏繞造成內瘺側肢體靜脈回流受阻,減少動脈瘤的形成。在透析過程中發(fā)生穿刺針脫落、內瘺處血腫等突發(fā)情況時,可解放護士和患者的雙手,減輕護理人員的工作量,提高護理人員的工作效率、滿意度及患者的舒適度[7]。
綜上所述,新型可調檔式動靜脈內瘺穿刺點止血夾能夠有效、快速止血,減少內瘺皮下血腫、穿刺點滲血以及紗布塊移位,從而減輕醫(yī)務人員的勞動強度。止血夾一人一用,避免交叉感染。